脑脊液糖持续低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2018-10-30陈映俞志鹏夏莉君
陈映俞志鹏夏莉君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的一种少见的变异型,主要侵犯脑、柔脑膜、眼、脊髓、神经。PCNSL在颅内肿瘤仅占2%~4%,在结外淋巴瘤占4%~6%。PCNSL可通过脑脊液病理或脑组织活检确诊。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交替发作性偏身麻木4个月”于2016年8月5日入院。4个月前突然出现从面部向足部传导的左偏身麻木,约2 min后症状消失,2 d后出现从足部向面部传导的右偏身麻木,约2 min后症状消失,1周后再次出现类似第一次的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CT:左侧顶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头颅增强MRI:左侧顶叶,右侧额叶、右侧顶叶多发小结节灶,增强明显强化灶;腰穿检查:压力 280 mmH20,有核细胞数 1×106/L,糖 0.79 mmol/L,考虑“病毒性脑炎”,给予阿昔洛韦、甘露醇治疗2 d后转入某医院,住院期间出现持续约1周左右的低热,体温在36.8~37.8℃之间,主要在午后发热,次日体温正常,复查腰穿:压力 250 mmH20,有核细胞数 2×106/L,糖 1.5 mmol/L,氯 122 mmol/L,蛋白:0.34 g/L,考虑“结核性脑膜脑炎”,给予地塞米松及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抗结核治疗,期间无特殊不适,复查腰穿:葡萄糖仍低,为了进一步诊治转入了某市医院,给于继续抗结核,复查腰穿:压力高(具体不详),糖仍低,细胞学:疑是肿瘤细胞,骨穿,嗜酸细胞增多12%,后逐渐减停激素、抗结核药,发病以来症状未再出现,体重无下降。既往史:1年前有高热史,持续约1周,体温最高达38.9℃。入院查体:内科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稍偏右,其余颅神经(-),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感觉对侧存在,四肢反射对称(++),双上肢Rossolimo征、Hoffmann征阳性,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无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阴性。眼科检查眼底、OCT、视野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9.3%(0.5%~5%),血沉 21~42 mm/h(0~20 mm/h),超敏 C 反应蛋白 3.94 mg/L(0~3 mg/L),肿瘤 NSE18.84 ng/mL(0~17 mg/L),多次腰穿提示脑压高240~280 mmH2O,脑脊液糖低0.44~1.5 mmol/L(2.5~4.4 mmol/L),蛋白 29~46 mg/dL(15~45 mg/dL),氯化物 111~122 mmol/L(120~130 mmol/L),细胞数1~28×106/L,单核比例 70%~93%,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61~158 IU/L(10~25 IU/L),IgA 0.42 mg/dL(0~0.2 mg/dL),IgM 0.42 mg/dL(0~0.2 mg/dL),脑脊液感染相关抗体检测、TP-spot、副肿瘤相关抗体、自身免疫相关抗体、OB、MBP、AQP4抗体、NMO-IgG抗体检测均阴性。头颅MRI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其中视交叉,右侧侧脑室额角旁及左侧顶叶皮层病变结节样强化及脑膜强化;颈胸椎MRI寰椎-颈5椎体水平对应脊膜强化;PET-CT:视交叉区结节样强化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其他部位未见异常。头颅MRV:左侧横窦较对侧略细;脑脊液细胞学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瘤细胞 LCA(+/-),CD138(-),CD20(+),MUM1(-),GFAP(-),AE1/AE3(-),CD30(-),HMB-45(-),CD3(-),CD79 a(-),Vim(-),CD38(-)。 分子病理检测: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脑脊液细胞学诊断:(脑脊液涂片)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结果,支持B细胞淋巴瘤。患者2个月后复查头颅PET-CT视交叉、左侧顶叶皮层及右侧小脑多发代谢增高灶,右侧额叶局部皮层代谢增高。
图1 患者头颅影像 A:2016年8月16日 T1增强:皮层、皮层下病灶结节样强化;B:2016年10月12日T1增强:使用激素后病灶消失;C:2016年12月07日 T1增强:停用激素后病灶出现;D:2016年12月07日视交叉强化;E:2016年12月07日颈髓脊膜强化;F:PETCT:视交叉结节样强化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G、H、I:2017年2月23日复查 PET-CT:视交叉、左侧顶叶皮层及右侧小脑多发代谢增高灶
2 讨论
PCNSL占新诊断的原发性肿瘤的4%,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免疫正常的人群中,PCNSL发病率在65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增加显著,但是在其他年龄组仍很稳定,免疫缺陷(HIV)患者发病率下降[1-4]。
本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部分性感觉性发作,时有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沉增快,血及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这些表现为肿瘤的非特异性表现,该患者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及皮层多发),头颅CT高密度,头颅MRI中DWI像呈高信号,ADC低信号,增强呈均匀的强化,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比较符合PCNSL影像学特点[5-6]。但本例患者还单纯累积了视交叉,PCNSL累积视交叉通常发生在全身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的患者,而在免疫正常的人群中累积视交叉很少见[7-11],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脑膜相延续的三层被膜,蛛网膜腔隙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因此视神经及其传导束可受累,该例患者视神经无受累,仅视交叉受累,且临床上无视力及视野受累,其具体机理有待明确。
PCNSL的诊断主要包括脑脊液及病变组织的活检,脑脊液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与细胞学联合检测可显著增加PCNSL的发现率。脑脊液检查常显示蛋白浓度升高和淋巴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增多,葡萄糖浓度可正常或偏低。该患者表现蛋白正常,糖低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取决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脑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和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等,脑脊液的葡萄糖水平通常与血清葡萄糖的水平相关[12],临床上脑脊液中糖低下常见的疾病:颅内感染(真菌、细菌、结核、寄生虫等)、肿瘤、低血糖症、少见的免疫疾病(如神经结节病)[13]。该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多发强化的小结节,治疗上给予抗结核及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后,第二次影像学检查病灶几乎消失,误以为抗结核治疗有效,而采取继续抗结核治疗,但复查脑脊液的糖持续低下,影像学病灶重新再次出现,从临床上开始怀疑其他诊断如颅内肿瘤,所以多次送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其中一次检查发现疑是肿瘤细胞,最后结合脑脊液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确定是 PCNSL。
早期PCNSL对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敏感,可使病灶缩小或暂时性消失,但临床和放射学改善通常是暂时性的,疾病往往在停用药物后几个月内复发[14]。本例服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后,第二次影像学检查病灶几乎消失,误以为抗结核治疗有效,而采取继续抗结核治疗,本例患者从脑脊液细胞学得到确诊,否则病灶缩小无法取得很好的组织活检结果。
PCNSL临床表现、影像多样化,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例患者CT病灶呈高密度,DWI高信号、ADC低信号,视交叉、皮层及皮层下多发结节强化;反复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持续低下;激素治疗后病灶缩小或基本消失时在诊断上需警惕PC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