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国情怀支撑科技发展脊梁

2018-10-30

国防 2018年9期
关键词:黄大年民兵家国

李 泉

2009年4月,远在英国进行客座研究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收到了来自吉林大学的国家“千人计划”宣传材料。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在回复邮件中敲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为什么回国?”这是经常有人问黄大年教授的问题。他的答案很简单,“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回国后,黄大年曾在“朋友圈”写道:“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简单的话语中有不简单的哲理,无悔、无怨、无憾中有至诚无私的家国情怀。

天下大同,家国同构。对科学家而言,家国情怀凝结了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国富民强的殷殷之望,这是全世界共通的大理,也是科技创新发展之大道!这一点在新中国的科学家身上表现得更加鲜明。上世纪30年代,家国遭受日寇侵凌的钱学森,遇到了因德国法西斯迫害而背井离乡逃到美国的科学巨擘冯·卡门。相似的国家和民族命运,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位孤悬海外的游子在尖端科研领域开创了一段“卡门—钱”佳话。多年以后,冯·卡门仍然念念不忘与钱学森之间的这段经历:他是我的高足,后来终于返回中国,把自己的命运和红色中国连接在一起。与钱学森有着同样历程的,还有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那一代科学家,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与新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凝聚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丰富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谱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世奇迹。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就是对这种担当精神和行为的生动概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情怀一直都是科研人员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胸怀“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的心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奉献大漠。“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凭借“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的坚持,带领团队把预警机打造成“世界上看得最远”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院士秉持“外国能做到中国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的信念,带领团队在舰船机电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系列专题片,全方位展示军事科学院多名院士献身军事科研事业的精彩人生,讲述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军抱负,让人肃然起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品格。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

习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致辞中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充满了对中国科学未来的殷殷期盼,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闻鼙鼓而思良将,谋大业而召英才。新时代,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舞台。面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抢占颠覆性前沿技术制高点的现实需求,家国情怀是最强劲的动力来源。广大科研工作者只要胸怀报国强军之志、肩负科技兴军之责,必将挺起科技创新发展的坚强脊梁,以更加卓越的创新成果点亮科学的浩瀚星空,在通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简 讯

应急拉动提升民兵实战快反能力

9月18日,安徽省涡阳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队伍进行了应急拉动演练,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临机设置了防化救援、工程抢修、消防灭火等多个课目,练指挥、练协同、练实施,提升实战化能力。通过紧贴形势任务拉动训演,发现并解决民兵分队在编组、训练、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规范组织指挥流程,有效提升了民兵应急队伍实战快反能力。

(张纯洁 摄影报道)

猜你喜欢

黄大年民兵家国
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电影《黄大年》海报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黄大年——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家国情怀(组诗)
“民兵”一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