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8-10-29韩树明周晓刚

创新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韩树明 周晓刚

摘 要: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人才培养形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上进行了十年探索,建立了连接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培养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表明,依托跨学校跨企业的“双跨”培训中心,实现了校企协同、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6-57-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6.014

Abstrac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is a practical and feasible form of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made a ten-year exploration in promoting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system,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cross-enterprise training center—a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connecting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by relying on the "double-cross" (cross-college and cross-enterprise) training cente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are realized,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train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Key words: cross-enterprise training center;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cultivation of talents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模式,也是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和培育“中国工匠”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上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经验。苏州健雄学院依托所在区域精密制造主导产业,由太仓市政府主导,联合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和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等德资企业共建了“共享、共管”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引进德国装备制造类职业标准、培训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和质量标准,采用“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教学形式,目前已培育出获得德国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由来

跨企业培训中心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实施“双元制”教育的企业培训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如大众、西门子、舍弗勒等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培训中心,对学徒实施技术培训,而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用人不多,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只能以工作岗位上的培训为主,因此,小企业无法按职业工种的教学大纲要求,全面系统地向学徒传授培训职业的技能和知识,于是几家小型企业联合或者由几家小型企业、行业协会与职业学校等联合建立起了跨企业的职业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培训条例所规定的、企业又无法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重点是系统化的职业基础培训和基本技能训练,既承担双元制学徒培训,也承担企业员工的职后培训,还可作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的场所,此外还可以进行信息和咨询服务。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一个教育实体,有正式的组织架构和职能部门,具有健全的运行与管理体系,不仅要具备能够按照相应培训框架计划实施培训的场地、设备和仪器,保证能够传授所有培训条例中所规定的技能、能力和知识,还要具有固定的培训师资,培训师的数量与培训生数量的比例应当合理,原则上1名专职培训师最多能带16名培训生,而1名兼职培训师所带学徒不能超过3人。不同的职业工种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时间不同,一般是由企业与行会协商确定。例如,德国手工业行会的一家汽车修理行业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3年的职业教育中,综合考虑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培训的教学安排,跨企业培训中心累计授课时间通常为10周,10周的学徒培养费用不是由培训学徒的企业承担,而是由政府资助基金和手工业协会会员所缴纳的会费来支出。跨企业培训中心所实施的培训有利于消除各教育企业因培训设备、企业培训师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等方面不同所引起的培训质量差异,确保学徒能够达到培训条例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2 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状况分析

学徒制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技能型人才普适性的培养方式。从人类社会有了生产活动开始,学徒制便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家庭作坊、手工业作坊,到企业雇佣、行会或政府监管,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很难确认学徒制的发祥地。这种师傅通过言传身教把手艺技能传授给学徒,学徒一边学一边获取实际的工作经验的学徒制进入21世纪以来,被赋予了新形态的学徒制表现形式,也就是不断探索的“现代学徒制”,即将企业传统的学徒培训与各自国家的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最本质的特征为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其实施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与学校双结合合作教学;二是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三结合合作培养,最为典型的代表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上述国家均是把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国家的统一标准,有对应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工作场所的“做中学”,而是与正规的、有资质的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结合。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技能的学习,以及企业根据自身要求加以评价的局限性。同时,学校系统化理论教学的支持,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更有益于技艺与知识的综合传承。

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最初的学校和企业的自主探索实践,到2014年2月上升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试点单位主体有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通过两批政行企校各自主导的试点,在地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开发规范和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标准体系,在完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只是将教学层面上的校企合作推进到办学层面的工学结合,还未达到教育层面的产教融合,没有真正体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分段轮换、岗位成才等现代学徒制必备的内涵要求。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如何契合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如何调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以及学校教育体系如何与企业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如何提升学生培养的职业性等突出问题,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联合行业和企业、由政府出资共建了跨企业培训中心,将企业资源、行业标准、政府战略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协同、平台互通、资源共享,找到了政府支持职业教育的关切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和学徒个人利益的平衡点。经过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3 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7年6月,由太仓市政府、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德资企业和健雄学院共建了“共享、共管”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又称中德培训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标准、教育资源以及认证体系,对装备制造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资源、模式、管理及评价等进行了全方位探索与实践,提升了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层次和水平。

①政行企校共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对接载体。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和企业参与的原则,多方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有效资源,使得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这4个要素各司其职,既有自身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又各自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中心的建立一方面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政府作为主导,从宏观层面上为高职院校协调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证,解决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由政府来引导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提升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匹配度、贡献度;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与生产融合,由行业作为指导,解决中观层面上指导专业办学定位问题,企业作为支撑,解决微观层面上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问题。培训中心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已成为教师与师傅结合的平台,课堂与车间对接的平台,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转化的平台,也是学生向员工过渡的平台。

②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和体系,为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职业素养考评标准。跨企业培训中心按照德企员工职业培训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布局、硬件配置,构建企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采取企业管理流程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现代学徒管理体系,制定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选拔工作标准,包含双元制項目认识教育、学生适合度综合测评、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协议文本、学徒管理工作制度和学生诉求响应机制等。二是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和质量准则,建立培训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现场培训管理体系等制度,使得学徒的学习和培训过程在规范、安全、有序下进行。培训中心把企业生产现场5S管理、TPM、安全规范的要求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和载体,培养体系融合了学校管理的柔性、教育性和企业管理的刚性、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对象在“学生—学徒—员工”之间意识、身份和能力的自然转变。

③开发嵌入行业标准的培养体系,为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跨企业培训中心连接行业和企业,可顺畅地引入德资企业的战略资源和德国职业资格标准,并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之中,以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本土化开发为重点,一方面校企合作应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和培训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培训体系;另一方面由学校课程教师、培训中心培训师、企业岗位指导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3个场所开展教学活动,三方协同育人,各有侧重,“学校站”负责行为领域课程,“培训中心站”负责行动领域课程,“企业站”负责岗位领域课程,3部分课程实行分阶段轮换教学。学生分学期阶段性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在培训中心的培训以及在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任务,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半工半读”培训模式,保证了学习过程、培训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校企协同育人,各司其职,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达到为企业定制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4 运行成效

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区域内54家德资企业定向输送1 000余名高质量技术人才,为其他企业输送2 000多名职业技术人才,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度认可。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立促进了专业建设,已形成一批对接德国行业标准的教学资源,其中主编出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江苏省精品教材2部;201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同时,增加了太仓对德招商的吸引力,德资企业由2007年的60家增至2017年的286家,太仓由此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德培训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成为德国AHK双元制教育示范推广基地,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生相伴、与区域产业紧密相融的格局已经形成。

参考文献:

[1] 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2] 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5] 刘华强.高职院校如何“精准”优化专业设置[N].中国教育报,2016-04-19.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