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昆:以欢笑的形式记录时代(下)

2018-10-29

北广人物 2018年37期
关键词:养心殿姜昆单霁翔

1979年,《如此照相》迎着改革春风而生;201 7年,《新虎口遐想》依旧与时代并肩而行。姜昆在舞台上陪伴观众近40年,也见证了中国相声40年的风雨兼程:“相声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业,我为相声而生,也将为相声永远奋斗。”

50后 姜昆:我的成功秘诀就是“不闲着”

记者 黄维

此刻的姜昆,坐在讲台上,身穿一件蓝白条纹T恤,正激情满满地给全国青年曲艺创作班的30名学员开讲“曲艺的创作和表演”。虽然前一天刚从新加坡曲艺节赶回来,看起来却精气神十足,讲课中不时带些“包袱”,听得这些年轻相声创作者们不时频频点头,哈哈大笑。

讲课是下午两点开始,姜昆一点多就到了,一对一地帮这些相声新秀们打磨作品:“你在背熟50段传统相声之前,不要动笔写相声。要深入生活,把最打动你的东西写出来。”“说好相声,不仅要有站位、有品位,还得有韵味。”

姜昆侧亡,约他实在不易。68岁的他仍坚持“送欢乐下基层”,每年要完成五六十场公益演出。近年来,他又开启了《姜昆“说”相声》专场巡演。等到讲课结束,我们随着姜昆来到预先定好的会议室,他上卫生间擦了把脸,很快回来,坐在沙发上腰杆倍儿直,笑裥月朗,目光炯炯。一个小时的采访,十多个问题,思维敏捷,语速极陕。提及改革开放40年间相声的发展,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1979年姜昆和搭档李文华的经典之作《如此照相》。正是这段十分半钟的相声,让当年29岁的姜昆一炮走红。

“这部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脱颖而出,”姜昆神采奕奕地说,思绪也一下回到了40年前:“它以现实为题材,大胆地用语录做包袱,揭示了人们对于极左思潮的厌恶和批判,将曾经的苦难和荒唐通过这些作品化为会心的笑声,引领了曲艺的新风尚。” 在此之后,姜昆又创作了《虎口遐想》《时问与青春》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他看来,不管是《如此照相》,还是《虎口遐想》,这一个个相声作品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正是用曲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用讽刺、幽默喻悦百姓,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才会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访谈中,传统与创新始终是姜昆提及最多的词。“我们相声的发展,就得靠两个轮子,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创新。这两个轮子必须同时滚动,在传承中探索相声新魅力,在创新中演绎中国式幽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访谈完,姜昆特意送给我一本书—一去年他新出的《虎口遐想三十年》。序言中,好友冯骥才这样评价姜昆:“靠的可不是他的名气,靠的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对生活的敏感,天生的幽默感,锐意的批评,再往深处说,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三十年前如此,今天更如此。”那么,在姜昆自己看来,他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姜昆笑着回答说:我想就是三个字—一“不闲着”。“老干活就行。昨天因为北京大雨,在机场困了八个小时,才赶回北京。今天又赶到培训班讲课,讲完课以后,接受你的采访,所以用‘不闲着证明自己还行。”尽管工作生活各地奔忙,朋友圈里仍能时常看到姜昆分享的美文美景、经典名曲,还有在各地演出的图集。虽已年过六旬,闲暇时间却喜欢写打油诗、练书法、弹钢琴、跳街舞……这位爱好多多的“文艺潮男”,对生活总是充满好奇,似乎比年轻人还“潮”。我们问他,回顾40余年艺术生涯,相声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这辈子可能就是为相声而生的,给大伙儿说相声,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理想。只要我自己能干,我就要为相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语气平和而坚定。

写这篇手记的时候,我给姜昆老师发了条微信,想问问《姜昆“说”相声》至今巡演了多少场。十分钟后,他发来了一段长长的话:“到九月底85场,今年年底100场,这是每年完成五六十场公益演出和二三十场商业演出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回忆时代欢乐的晚会,这是一个记叙相声传承为中国老百姓不断创造笑声的晚会。这场相声秀要告诉观众,他们从坐进剧场起,就似乎看到了相声反映时代的痕迹;看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看到了全场充满正能量的笑声;而且会让你发现:相声原来可以这样演!”40年来,姜昆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成功演绎了相声的传承与创新。我想,正是因为他永远兴致勃勃地站在生活的第一线,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感觉,生活也才成为了他艺术的生命力。据人民网整理

单霁翔:116名工匠将参与修缮养心殿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召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匠基础培训考核总结会”。故宫官式古建修缮需要大量专门人才,而养心殿的修缮准备工作从2016年便已启动。最终,经过层层选拔,116名工匠取得基础培训结业证书,获得了进入養心殿修缮的资格。随着备项准备工作的就绪,养心殿修缮工程也即将于近期启动。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再过两年,紫禁城的建城史就有600年了,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大特征,就是要不间断地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状态。所以,紫禁城建城的600年,也可以说是不断修缮的600年。随着明清两代的不断重建、重修,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各部位做法和施工工序都逐渐形成定式,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制严格的宫室营造技艺。故宫建筑的修缮工作一直从未间断,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方法和工艺体系。

单霁翔说,针对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细化包括古建筑“八大作”等匠作在内的每一个专业,由故宫古建筑专家带队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方面的工匠选拔及培训,培养古建筑营造技艺、装修技艺、修复技艺的专业人才。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从材料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单霁翔表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故宫人不再承担大型修缮工程,工匠队伍缩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艺传承的问题。虽然故宫招收了自己的学员,但是从数量上还是不能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古建修缮的关键问题,是工匠的选择和培训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总体方案》要求,所有参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故宫的考核后才能够进入项目现场进行古建筑修缮。针对以上问题,修缮技艺部按计划于2016年启动了养心殿官式营造技艺传承、培训与考核工作。在2017-2018年间,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负责,在多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展开了工匠选拔、基础培训。培训课程按照“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已分别进行。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工匠系统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营造厂的师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宫修缮工作,个个身怀绝技、技术过硬,他们成为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工匠,这些匠师被后人称为“故宫十老”。在古建不断修缮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青年工匠,几十年间,故宫共培养了三代优秀的工匠队伍。

《北京晨报》整理

猜你喜欢

养心殿姜昆单霁翔
姜昆临场“现挂”魔术陷阱
养心殿
记录养心殿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和单霁翔的四次“偶遇”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图说天下
笑星姜昆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