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性伦理面临的困境

2018-10-29李婷玉

中文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德性

李婷玉

摘 要:本文笔者从德性与德行的区别与联系、及何为德行伦理展开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中德性伦理所面临的自身理论困境和适应性困境,最后提出了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性 德性伦理 理论困境 适应性困境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一、德性伦理的内涵

德性与德行是个人道德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厘清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研究德性伦理尤为必要。

1.德性与德行的关系

所谓德性,即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之性。在伦理学领域,德性被赋予的是人的道德品格、品质的含义。现代德性在哲学家们对传统德性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具有了新的内容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性随之转变,而这一转变促使个体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与德性不同,德行即道德品行,是对个人所具有的内在德性的一种反映是个体道德性的外化体现。一般来说,德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愿性行为,即个体对自身所具德性的外在反映,是个体的一种本能的、一种内在自觉二是非愿性的行为,即个体因惧怕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不得不实施该行为,这只是一种被动的遵从。无论西方伦理学亦或是儒家伦理学,都表明德性与德行具有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作为个体的内部因素,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的德行。而德行作为德性的外化表现又对德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良好的德行又会促使个体德性的提升。

2.德性伦理的内涵

伦理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德性伦理传统到规范伦理学,再由元伦理学的研究逐渐取代规范伦理的过程。作为规范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德性伦理学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它聚焦点是道德主体。“依凭德性的伦理,是较之于有关道德的规范、制度更为高级的伦理,可以使人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德性伦理学代表。

二、德性伦理面临的困境

任何一种思想总是植根于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之中,伦理思想也不例外,总要与时代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运行机制相适应。因此,德性伦理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伦理类型,也无法避免种种困境。

1.德性伦理自身的理论困境

相比较而言,德性伦理学在理论上优于义务论和功利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美的,德性伦理自身面临着理论挑战。这挑战主要来自于规范伦理学家对它的批评。规范伦理学家指出“德性”只是一般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德性伦理学特有的。规范论者认为,德性概念是从道德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或者是从严格地遵守和服从道德原则的倾向中引申出来的。德性就是指“那些按照基本的正当原则去行为的强烈的通常有效的欲望”[2]。规范论者认为,每种德性都有一个相应的道德规则与之对应。基于这样此,规范论者提出了三个论点。第一,道德规则要求人们履行或者不履行某些行动,而这些行动既可以由具有德性的人来完成,也可由不具有德性的人来完成。第二,德性是一种经过内化的服从道德规则的倾向,“德性是由一种较高层次的欲望调节的情感,这些情感亦即相互联系着的一组组气质和性格”[3]。第三,德性仅具有工具和引申的价值。具有德性的人和不具有德性的人相较而言,只是更有可能做正确的事情。规范伦理的以上三个论点表明,我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要把对行为者的评价和对行为的评价区别开来。这两种评价对于伦理评价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行为的评价逻辑上先于对道德行为者品格的评价。不言而喻,如果确证德性的根据不是正当的行为,那么,人们就会对德性的根据产生质疑。

2.德性伦理的现代适应性困境

西方德性伦理传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对于维护当时特定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德性、动机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和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传统社会由于“个人是通过他的角色来识别的,这种角色把个人与各种社会共同体紧密相联,因而把个人与共同体分离开来,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个人”[4]。因此,共同体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在西方传统社会中,个体德性与伦理实体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全方位的位移和变化。传统的风俗习惯和社會共同体已土崩瓦解,传统德性伦理开始丧失赖以生长的现实土壤。“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足以导致人们相互之间很难靠道德品质或道德修养来进行相互了解,这样,传统的依靠对人们的道德品质或道德修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努力就显得捉襟见肘。”[5]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在道德理论上更强调规范的作用,因为规范是容易认识到的,而作为品质与个人修养的意义上的道德将相对地越来越淡化,或者至少可以说存在着淡化的趋势。其原因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持续存在是有条件的,德性的存在需要人们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但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的鼓励和鞭策需要相对稳定的人际环境和彼此之间的充分了解,而这一重要条件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市场化而越来越难以具备了。正如万俊人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当现代人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后,就会发现,传统的美德伦理已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某种基于社会‘公共理性或‘重叠共识基础上的普适型社会规范伦理,由是,麦金太尔先生所说的那种‘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理不仅应运而生,而且盛行其时。或可说,现代社会结构的公共转型乃是导致传统美德伦理(学)逐渐式微并陷入深刻危机的最终原因。”[6]

结语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面临种种困境,但由于中国的现代社会只能是中国历史的延续,我们只能在既定的历史存在中对德性伦理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从中汲取文化养分。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但只靠法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吕耀怀 刘爱龙,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J].道德与文明,1999(02):34-36.

[2]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438页.

[3]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0页.

[4]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7页;第205页.

[5]李建华 胡祎赟,《德性伦理的现代困境》[J].哲学动态,2009(05):34-39.

[6]万俊仁,《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03):17-26.

猜你喜欢

德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柳亚子书法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古典“德性统一论”与当代情境主义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略论社群主义的德性教育观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托马斯·阿奎那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