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8-10-29张春艳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血脂水平高血脂症中药

张春艳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高脂血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降脂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60%(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TC、TG均出现了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较为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药;高血脂症;血脂水平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98-02

正常人空腹血脂质量浓度为三酰甘油0.20~1.10mg/mL,胆固醇及其酯1.10~2.20mg/mL(胆固醇酯占70%~75%),磷脂110~120mg/100mL。临床上所称的高脂血症,其胆固醇高于2.20~2.30mg/mL,三酰甘油高于0.30~1.50mg/mL。高脂血症与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相互作用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诸多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化学药在治疗高脂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如他汀类药物调血脂作用强、见效快,但有很多的毒副作用,在调血脂的同时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糖升高以及对肝肾有损伤等。中医虽无血脂异常、高脂血症等病名,但追溯起源,可见高脂等描述;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以脾肾为主,病属本虚标实,以脾虚、肾虚为本,以痰凝、血瘀、气滞为标,后世医家亦有提出污血、脉浊等理念。血脂异常多与饮食、脾胃运化、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以脾肾为本,标以痰瘀为甚。发病病机则多以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阳不化等为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已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高脂血症患者40例。入院后均被诊断为高脂血症,需要进行治疗。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3.5±9.5)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3.6±2.4)年。所有患者中,TC及TG均增高12例,仅TC增高4例,仅TG增高2例,其余2例患者则表现为HDL-C低于正常下限水平。另外,患者合并出现高血压10例,冠心病5例,脑梗死及脑出血2例,糖尿病2例,脂肪肝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临床比较。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依据其病症先进行常规的治疗,主要为扩血管、降压、降糖及降血黏度等对症治疗。要求患者摄入低盐、低脂的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血脂康胶囊进行治疗,2次/d,2粒/次。观察组使用自拟降脂胶囊对患者进行治疗,将所有药材研磨成粉,使用胶囊盛放,每粒成药0.3g,2次/d,2粒/次。药物组成:生山楂50g,葛根15g,决明子30g,川芎12g,木香10g,红花15g,莱菔子6g,赤芍15g,白芍15g,丹参20g,葛根15g,生大黄10g,黄芪30g,益母草30g,泽兰15g。若患者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昏胀痛、心悸、眼红口干,且有耳鸣、耳聋、失眠情况的出现,将方剂中的赤芍、大黄去除,增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制首乌15g、郁金15g、当归12g、天麻12g、石菖蒲20g,并将白芍的剂量调到15g;如果患者属于痰瘀阻络,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发麻不仁且头身困重,舌质有暗苔且腻,脉较为弦滑,则需要在原本的方剂中增加僵蚕6g、地龙12g,另需要将红花的剂量增加至25g,党参增加到20g,陈皮增加到15g。在本方剂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临床症状对药剂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G、HDL-C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脂处于正常范围。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脂出现降纸的现象。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脂都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對以上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60%(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TC、TG均出现了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较为安全、可靠。

3 讨论

高脂血症又称“脂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有异常脂质现象。中医古文献并没有相应的病名,对类似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法,只分别见于“痰饮”、“心悸”、“眩晕”、“卒中”、“真心痛”等病症。《灵枢·卫气失常》曰:“脂者,其血清,气滑少。”高血脂症作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不仅仅是局限在中老年人群,青少年群体也大幅增大。化学药有好的疗效且机制明确,但临床常出现毒副作用。中药治疗高血脂症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因人制宜、辨证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二者可以取长补短,临床上还发现中西药配合中医特色针灸疗法对高脂血症也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从中医学综合来看,高血脂不过是痰湿瘀血滞于中焦,气机不畅,故出现易于疲乏,易于头晕,易于出现头部耳鼻眼窍等病证。其本质还在于正虚,即阳气不化,邪因而生,随气往来,而为高血脂症。故其治当缓以治本,而治标急在其次。可以说在中医药当中对于高血脂症的辨证论治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崔兰玲.浅谈高血脂症的危害及中医预防[J].西部中医药,2012,25(12):101-102.

[2] 周红军,郭巍.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92-2593.

[3] 张万祥,林竹.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6(12):47-49.

[4] 许丽萍,柳毅.高血脂症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9):793-794.

猜你喜欢

血脂水平高血脂症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三种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血脂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围术期血脂水平的护理改善效果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高血脂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