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肿瘤切除术后全肠外营养与胃肠道早期营养的疗效比较分析

2018-10-29吴敏华

吉林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转氨酶白蛋白胃肠道

吴敏华,陈 丹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广东 广州 510080)

胃肠道肿瘤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是营养不良高发人群[1-2]。进展期胃肠道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营养不良状态更加严重,在此时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改善预后异常重要[3]。本研究分析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以及肠内营养(EN)的效果差异及临床应用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实施胃肠道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50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进展期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择期实施胃切除术的患者,一般身体情况良好;②无心脑疾患者,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者。在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之后,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且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PN)组与肠内营养(EN)组。

1.2方法: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由主刀医生在手术期间安置空肠造口管。手术24 h后经空肠造口灌注500 ml生理盐水,按照20 ml/h的速率灌输完成,若未出现反流情况则于第2天使用药物输入泵泵入短肽制剂,第1天泵入速率为20 ml/h,以后的每天增加20 ml,于第4~第7天达到目标量。全肠外营养组的患者于手术后的第二天开始通过静脉留置管输入肠外营养剂,包括葡萄糖、脂肪乳剂以及复方氨基酸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

1.3观测指标:包括患者术前的一般身体状况,如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MI),血液生化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以上几项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8 d分别测量3次。

2 结果

2.1一般情况:最终纳入50例,其中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各2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7.45±4.32)岁、(59.76±3.56)岁,BMI分别为(21.34±4.32)kg/m2、(20.98±6.54)kg/m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一般资料全胃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t/χ2值P值性别(例) 男1392.070.14 女1216年龄(x±s,岁)57.45±4.3259.76±3.56-0.890.63BMI(x±s,kg/m2)21.34±4.3220.98±6.540.970.73手术部位(例) 胃与小肠893.060.10 结直肠1716手术时间(x±s,h)3.05±0.653.10±0.34-0.670.79术中失血量(x±s,ml)180.45±70.87179.65±67.980.980.13

2.3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8 d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术前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各项指标相较于术前有所波动,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营养治疗,术后8 d其值又有所回升,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其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值高于使用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血红蛋白(mg/L)前白蛋白(mg/L)白蛋白(g/L)转铁蛋白(g/L)丙氨酸转氨酶(U/L)天冬氨酸转氨酶(U/L)肌酐(μmol/L)术前全肠外营养组115.45±14.67225.45±43.8740.56±4.432.56±0.4522.54±4.5622.65±6.7888.79±14.56肠内营养组114.67±17.89223.67±37.9840.37±3.432.98±0.6521.45±3.4520.46±5.6787.54±3.65术后3 d全肠外营养组100.09±15.67①143.67±45.78①34.89±4.56①2.09±0.54①22.43±3.4524.39±6.4581.45±4.76肠内营养组97.98±14.32①140.89±34.98①35.62±6.34①2.00±0.64①22.53±5.4323.78±5.2482.03±3.45术后8 d全肠外营养组109.56±13.25185.56±43.8937.03±4.322.00±0.5420.34±5.4623.54±5.4681.34±5.67肠内营养组110.43±16.43207.56±34.56②36.45±4.562.49±0.64②22.46±3.5624.67±6.4580.43±4.67

注:与术前比较,①P<0.05;与术后8 d全肠外营养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增多,蛋白合成能力减弱,因此容易形成消耗性表现的恶病质[4-5]。患者的营养状态往往不良,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由于手术中失血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等原因,造成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而进一步加剧了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6]。因在此阶段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而此时应用肠外营养治疗虽然能在患者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的时期为患者提供能量,但是其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肠黏膜萎缩,甚至肠源性败血症[7]。而研究显示[8],在手术结束后的早期,小肠功能已经部分恢复,此时使用短肽制剂给予小肠内营养既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同时也有利于维护肠道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手术后的患者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含量均较之前下降,这与术中出血以及手术损伤有关。而在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之后,术后8 d其营养状态有所改善,其中血浆铁蛋白以及前白蛋白由于半衰期较短,其上升明显,并且在给予肠内营养组的患者体内含量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有利于减少肠外营养的不良影响,同时能够给予患者更加合理的营养支持。

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手术后早期给予短肽制剂等肠内营养,相比全肠外营养效果更好,并且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经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术后8 d的血浆前白蛋白量以及转铁蛋白量明显高于使用全肠外营养组的患者,表明在术后早期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转氨酶白蛋白胃肠道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转氨酶高与肝炎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