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2018-10-29刘树炼
刘树炼
丙泊酚为临床上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镇静常用的一种短效麻醉药物, 其在成人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已经明显, 但儿童自身药代动力学与成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采用单位体重的维持用量进行麻醉, 抑制麻醉后应激反应效果较差, 本次旨在分析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的麻醉效果[1,2]。基于此,本次随机选择8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 给予不同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 观察其麻醉深度和麻醉后应激反应,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丙泊酚麻醉手术患儿80例。入选标准: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时间在发病2 h内。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儿;肝肾功能障碍患儿;合并全身感染患儿;麻醉禁忌证患儿。按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40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 年龄5~15岁, 平均年龄(9.5±4.5)岁, 体重15.5~45.2 kg, 平均体重(30.35±14.35)kg, 急性阑尾炎患儿15例,原发性腹膜炎患儿12例, 急性肠套叠患儿6例, Meckel憩室患儿5例, 结肠息肉患儿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 4~14.5 岁 , 平均年龄 (9.2±5.2)岁 , 体重 15.2~45.5 kg,平均体重(30.32±14.55)kg, 急性阑尾炎患儿12例, 原发性腹膜炎患儿14例, 急性肠套叠患儿7例, Meckel憩室患儿5例,结肠息肉患儿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由同一麻醉医生进行麻醉, 术前常规禁饮禁食, 并给予气管插管麻醉。术前30 min, 为患儿注射地西泮、阿托品。麻醉诱导前20 min给予东莨菪碱, 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 并实施保暖护理(将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左右)。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舒芬太尼(1 µg/kg)+阿曲库铵(0.3 mg/kg)+丙泊酚(2 mg/kg)[3]。实验组麻醉维持:舒芬太尼(1 µg/kg)+阿曲库铵(0.3 mg/kg)+丙泊酚(12 mg/kg,每20分钟进行剂量调整, 12、10、8 mg/kg);对照组维持麻醉:舒芬太尼(1 µg/kg)+阿曲库铵(0.3 mg/kg)+丙泊酚(8 mg/kg, 每20 分钟进行剂量调整 , 8、6、4 mg/kg)[4,5]。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的心率、麻醉深度指数、应激反应(皮质醇、血糖)。不同时间段包括:T1、T2、T3、T4、T5、T6、T7。心率正常值 60~100 次 /min[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心率对比 两组患儿T1时心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T2、T3、T4、T5、T6、T7时心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3、2.553、2.469、2.971、5.264、6.800, P<0.05)。实验组心率较平稳。见表1。
2.2 两组患儿麻醉深度指数对比 两组患儿T1时麻醉深度指数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T3、T4、T5、T6、T7时麻醉深度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应激反应对比 两组患儿T1时皮质醇、血糖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T3、T4、T5、T6、T7时皮质醇、血糖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 4。
表1 两组患儿心率对比( , 次/min)
表1 两组患儿心率对比( , 次/min)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T1 T2 T3 T4 T5 T6 T7实验组 40 105±11b 101±11a 101±10a 100±10a 100±13a 98±12a 98±13a对照组 40 102±12 96±11 95±11 95±8 92±11 85±10 81±9 t 1.166 2.033 2.553 2.469 2.971 5.264 6.800 P 0.247 0.037 0.004 0.016 0.004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儿麻醉深度指数对比( )
表2 两组患儿麻醉深度指数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T1 T2 T3 T4 T5 T6 T7对照组 40 96.21±4.36 83.21±8.03 77.36±9.05 71.02±10.31 70.28±10.06 69.36±12.24 73.26±9.02实验组 40 95.28±4.31b 62.41±9.08a 58.32±10.14a 55.24±6.35a 53.21±9.08a 56.02±9.08a 57.18±8.06a t 0.959 10.853 8.860 8.242 7.967 5.536 8.407 P 0.34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儿皮质醇对比( , pg/ml)
表3 两组患儿皮质醇对比( , pg/ml)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T1 T2 T3 T4 T5 T6 T7实验组 40 28.41±3.72b 24.33±3.92a 40.11±5.82a 38.11±3.92a 41.63±6.11a 41.93±5.32a 34.51±4.72a对照组 40 27.62±4.05 21.22±4.15 32.32±4.71 28.93±4.81 36.32±5.12 38.72±4.33 31.63±4.42 t 0.909 3.446 6.580 9.357 4.213 2.960 2.817 P 0.366 0.001 0.000 0.000 0.000 0.004 0.006
表4 两组患儿血糖对比( , mmol/L)
表4 两组患儿血糖对比( , mmol/L)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T1 T2 T3 T4 T5 T6 T7实验组 40 5.01±1.11b 4.62±1.63a 5.29±1.35a 5.58±1.32a 5.81±2.13a 6.31±2.54a 6.43±2.02a对照组 40 4.92±1.02 4.01±1.01 4.56±1.02 5.03±1.01 5.02±1.24 5.42±1.23 5.62±1.43 t 0.378 2.012 2.729 2.093 2.027 1.995 2.070 P 0.707 0.048 0.008 0.040 0.046 0.049 0.042
3 讨论
丙泊酚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短效麻醉剂, 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其主要依赖于人体内的γ-氨基丁酸受体,从而发挥麻醉效果, 若在使用过程中剂量较大会导致γ-氨基丁酸受体出现脱敏现象, 对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致使患儿在麻醉后出现血压下降, 减少心肌耗氧量[7,8]。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儿T1时心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T3、T4、T5、T6、T7时心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3、2.553、2.469、2.971、5.264、6.800, P<0.05)。两组患儿T1时麻醉深度指数、皮质醇、血糖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T3、T4、T5、T6、T7时麻醉深度指数、皮质醇、血糖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析原因,在手术进行过程中, 根据患儿脑电双频指数对患儿的镇静水平、麻醉深度进行判断, 研究中, 实验组麻醉深度优于对照组, 与王文勇等[5]研究一致, 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大剂量丙泊酚麻醉效果较好。手术属于一种应激源, 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以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 但若应激反应过度, 就会造成机体内环境失衡, 导致并发症的发生[9]。儿童体液占机体总重量的一半以上, 细胞内外液又较多, 血浆有利药物浓度较高, 使得麻醉输注速度必须加快, 才可以达到与成年人一样的麻醉效果, 输注速度过快就会导致患儿心率和血压下降,达不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基于此, 应对麻醉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减少患儿的应激反应[10-12]。
综上所述, 儿童应用不同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后, 大剂量丙泊酚麻醉深度较好, 应激反应较轻, 可以保持机体内稳定,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