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2018-10-29王丽萍
王丽萍
眩晕是由于机体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临床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 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是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 患者感觉为飘飘荡荡, 没有明确转动感[1]。引发此病症疾病种类较多,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 并伴有听觉障碍[2]。在临床治疗中, 多采用药物治疗。临床实践表明[3], 给予眩晕症患者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本文主要研究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4], 并经头颅CT确诊为眩晕症。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病变性眩晕症;系统代谢性疾病者;心脑血管疾病者;哺乳者;心脏疾病者[5]。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45例, 女15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1.5±10.8)岁;病程0.8~4.8年, 平均病程(2.8±0.7)年;其中前庭神经炎6例, 良性位置性眩晕14例, 梅尼埃病18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2例。观察组患者男44例, 女16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4±11.2)岁;病程0.9~5.1年, 平均病程(3.0±0.8)年;其中前庭神经炎7例, 良性位置性眩晕13例, 梅尼埃病17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完善相关检查, 确诊病情后,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氨酸及维生素进行基础性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1021303)治疗, 将0.4 g丹参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 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盐酸倍他司汀(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1022577)治疗, 将20 mg盐酸倍他司汀加入为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 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且病情甚至在加重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轻微头晕1例, 腹泻1例, 皮疹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60);对照组患者发生轻微头晕2例, 腹泻1例, 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4/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 P=0.696>0.05)。两组患者停药2 d后, 所有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 再次用药后, 无不良反应出现。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红细胞压积(V/V) 红细胞聚集指数 全血粘度(mPa·s)观察组 60 0.32±0.02a 0.59±0.16a 4.33±1.01a对照组 60 0.44±0.01 0.77±0.25 5.06±1.04 t 41.569 4.697 3.900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眩晕症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 引发此病症的病因为脑组织、前神经疾病、前庭迷路水肿等, 多数患者因椎基底动脉病变后, 导致供血量不足所致[7]。此病症发生后,患者会感到天旋地转, 甚至还会出现呕吐、恶心等自律性的神经失调症状;眩晕症会对患者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患者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从而加重病情及患者痛苦。故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在临床治疗眩晕症时, 主要以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为主要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 以防止患者出现脑干、小脑等长期缺血而引发梗死[9]。
临床实践表明, 在眩晕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可快速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促使临床症状尽快消失。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药物, 也是临床常用的受体激动剂药物, 具有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盐酸倍他司汀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改善前庭系统的供血功能, 还可以有效缓解内耳淋巴细胞的水肿程度,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10]。经过临床研究表明, 盐酸倍他司汀在治疗眩晕症时, 安全性较高, 不良反应较少, 可作为治疗眩晕症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停药2 d后可自行消失, 再次用药后, 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可见盐酸倍他司汀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盐酸倍他司汀可快速改善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