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视角下的设计概念生成策略研究
2018-10-29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陶蓓蓓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汤恒亮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215123)
“设计概念”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是典型的“黑箱”。目前,设计概念的方法研究较为薄弱,不仅影响到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的发展,还极易产生一种认识上误区,即设计概念的生成主要凭借“灵感”和“模仿”。笔者试将设计与认知心理相结合,对设计概念生成的范式进行探讨。
一、“概念”与“设计概念”
“概念”一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词义的基本解释也有着明确定义: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比如,“建筑”的概念解释便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营造活动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概念”是在实际生活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才能形成。
而“设计概念”中的“概念”应当如何理解?不难看出“设计概念”由“设计”和“概念”共同构成,后者用来修饰“设计”一词,它的含义应与设计紧密关联。在英文中,“概念”为“Conception”,意为“构思、构想或设想”,它强调人的思想活动在事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设计领域中,这种与设计相关的思想活动事实上已成为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20世纪70年代曾提出了建筑的“新陈代谢”理论并由此发展出一种建筑(图1),即在可灵活装配的支架结构中实现空间的多变性,以适应人们面对住宅空间多样化需求。
图1 黑川纪章-“新陈代谢”式建筑
因此,心理学中所表达的“概念”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属性概括。而设计中的“概念”则表现出设计操作中的“心理活动”,它是设计者为实现设计意图所产生的。如解决问题、获得形式、营造氛围等。它所提出的观念和构思带有目的性和主观性,受人类个体实践经验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二、“设计概念”的来源
心理学认为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但仅有人脑仍不能产生心理,还必须有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它是心理的源泉,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无数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以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形式反映在人脑中,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其中,认识过程尤为重要,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觉外界事物,这是生理器官对外界事物和信息的获取并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知觉, 二者被合称为“感知”,被感知过的事物能以经验的形式在大脑里留下痕迹,必要时我们能回忆起它们的形象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人脑可以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如对感知材料进行筛选并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可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新。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它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外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存储和提取,大脑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它们进行加工。认知心理学家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A·西蒙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作符号的,符号是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两极性,即受外在世界和内在需求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一种复杂心理,后者经历一系列心理活动之后影响我们的行为,这种心理活动显然具有“内在”和“加工”式特点。设计概念萌发的来源同样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是在外部事件和环境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从人类发展史中许多重要设计思想和经典作品的设计概念可见一斑。如著名现代派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指出:“新建筑应该向工业建筑和工程师学习;向远洋轮船、飞机、汽车这些优秀的工业产品学习,采纳它们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正是基于对已有工业建筑和工业产品的认知及战后人类自身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快速建造方式来满足居住需求,启发他后来设计出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的多米诺体系的新型建筑结构,推动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方面,设计概念的来源要素是客观的,它源于外部信息的输入,包括视觉和非视觉的。另一方面,设计概念的形成必然和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紧密相连,它们都会对“设计概念”产生影响。此外,人脑对信息的加工特征也决定了设计概念的形成是主观的。
三、“设计概念”的生成策略
当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大脑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从大量持续不断的感觉信息涌入中,选择性加工与当前情景有意义的、相关的感觉刺激,而忽略或抑制无关干扰的信息,以实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因此,积极寻找“信息”与“设计”之间的关联,会增强这种刺激状态,有利于设计概念的生成。它从感知记忆上升到思维和想象范畴,具有理性和感性交融的特点。尽管从唯物主义心理观来看,思维在整体心理活动之中不可分割,而当代心理学通常将思维进行分类研究,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各种思维方式在整体思维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特征。
1.问题引导生成
由于人脑对信息具有选择性,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同时影响设计发展。因此,目的、任务、兴趣、态度等决定了人脑对知觉信息对象的选取。问题导入式生成需要设计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知觉事物的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模式,最终提出假设性构思。赫伯特·A·西蒙也曾提出,一切人工造物的活动,包括广义上的“设计”都是问题求解的过程。
设计之初,人们经过认知对问题进行体验、观察和比较,有助于设计概念的生成。它表现为设计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展开细致的感知和思考来发现问题,为寻求答案,紧随设计问题,最终提出问题解决的概念策略。如“Turn Up”这款产品的设计概念就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性问题,从发现大多数工具箱缺乏分类开始,进而设计出一个组织良好且灵活的盒式分类系统,以便能快速寻找及收纳工具。(图2)另外,有时通过原型迁移的方法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原型迁移关注从现实的各种信息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历史上多项新发明均来自于它的作用,如飞机、蒸汽机、锯子等。在当代设计中,原型仍能够启发设计概念的生成。如“Flume Bathtub”这件专为脚部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设计的浴缸,设计概念基于跷跷板的原型迁移,它将底座设计成活动结构,再结合智能化控制设备,使缸体部分可以像跷跷板一样实现可安全操控的上下摆动,方便使用者进出。(图3)
图2 “Turn Up”工具收纳箱
图3 “Flume Bathtub” 浴缸
2.联想想象生成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动一切感知、记忆所能获取的信息要素,通过思维活动建立设计对象彼此在形象和逻辑等方面的关联。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反映,感知和经验被部分保持在头脑中,需要时可回忆和再认。记忆作为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即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设计概念的获取离不开记忆的作用,它源于记忆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现与抽象。而想象是在大脑中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比联想的范围更加广阔。想象可通过对图像、声音、文字、语言描述等实现再造和创造。创造性的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者丰富的知识和表象储备和强烈的创造动机。如“Lips”这款椅子,它的整体造型来源于对嘴唇的想象,圆形的底座能够轻柔的摇摆,通过坐垫曲线的弧度来贴合人体,提高坐感的舒适度。(图4)中国云锦的图案设计也充分发挥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其设计的题材丰富,造型多变,构图精巧,配色独特。对城市地域性色彩结合联想,可得出城市的基本意象元素等。
图4 “Lips”椅
3.条件分析生成
以设计对象的客观条件出发,通过实地走访或收集资料等方式,在自然条件、场地条件、人文条件、历史条件等综合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和梳理,找到设计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再将分析结果作为设计概念生成的必要部分。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运用科技的手段,如参数化软件、自动化仪器和分析软件等,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设计条件进行数据编程、测控和评价,这些分析的成果将使设计条件变得更为清晰、设计导向更为明确。在此背景下,所提出的设计概念则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如运用grasshopper软件,通过数据化分析和编程来对类似于建筑的“盒体”空间进行研究,其展开的形式的多样化结果为设计概念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图5)
图5 “grasshopper软件”-“盒体展开”形式运算
四、结语
设计是一个复杂、矛盾和非线性的过程,如果将设计作为造物的思想过程来看, 设计概念正是设计的最初阶段,它的形成既离不开各种外部源泉的获取,更突出反映了人脑具备认知能力和加工能力的特性,通过脑思维活动生成全新的创造。笔者认为,若要对设计概念生成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今后还必须将人脑研究的成果与设计相结合来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