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星甸湿地公园为例
2018-10-29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熊 瑶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胡 昕 (南京金浦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10037)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内的人均占地面积已经无法满足人口总量的需求。因此,城市不断向四周扩张以满足人口增长。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诸多远离城市的自然空间如自然风景保护区、自然湿地和名胜古迹旅游区等逐步拉近了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自然空间都普遍存在自然生态破碎、配套设施落后、空间品质不高等问题。在这基础之上,一部分区域被规划为城市近郊区并建设成为郊野公园。
由于地缘关系靠近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广阔使得郊野公园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观赏旅游的场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追求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自然风光优美的郊野公园是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接触自然的良好选择。郊野公园中的游憩空间是居民观赏游览、聚会集散、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场所,因为郊野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周边环境,所以郊野公园中的游憩空间又区别于其他类别公园中的游憩空间,综上所述,对郊野公园中的游憩空间进行研究与设计有利于郊野公园的建设,更有利于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适宜的郊野休闲场所。
二、相关概念
1.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在上世纪六十年《英国乡村法》中提出。该法规定:建于城市近郊,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并且拥有一定的乡村风光,以居民休闲游乐为主的公园属于郊野公园。我国郊野公园最早发展于香港,香港将郊野公园定义为远离城市中心地带的近郊区域,拥有自然的水体、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的区域,经过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提供郊野活动的休憩场所称之为郊野公园。通过总结可以归纳郊野公园的几项基本特征:
(1)选址在城市近郊,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郊野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区域;(2)内部生态环境良好,有着自然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群落,能够营造自然的生物栖息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生态效益;(3)周边地理环境优越,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交纵,具有一定的交通可达性,可以实现旅游价值;(4)具备科普教育的条件与场所,如植物科普、湿地博物馆等。
2.游憩空间的概念
游憩空间即进行游憩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和空间,或者是指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和游憩活动要求的空间。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对于游憩空间的需求量也越大。大到城市的广场、博物馆和街巷等,小到公园的活动广场,都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空间。
郊野游憩空间与城市游憩空间有所不同。在范围方面,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区域广阔,不同于城市中心区紧凑的活动空间,视野范围面积更开敞;从空间方面,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具备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三种形式,多样的空间营造,给人们不同的空间选择,不同于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单一的模式;从游憩活动类型方面,郊野游憩空间活动类型丰富,可以给游人提供可观可感的活动体验。综上所述,笔者将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归纳为:远离城市的近郊,大小尺度不等的具备自然山水条件,可提供有人亲近自然,开展一系列郊野活动的场所空间。
三、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类型
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种类繁多,通常根据游人不同的游憩行为与进行的游憩活动,按照空间的功能性划分游憩空间的类型。然而受游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游人并不一定遵从游憩空间所设定的游憩功能进行活动,因此单纯靠游憩空间功能划分其类型是不全面的。我国学者苏平以北京城区为例根据游憩环境、游憩活动类型和游憩行为的不同,将游憩空间归纳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4种。学者穆野根据城市游憩空间和环城游憩带(ReBAC)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城市近郊游憩空间可以分为主题娱乐空间、度假居住空间、乡村休闲空间、自然风景游览空间、人文历史游览空间5类。笔者由此归纳总结出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类型大致可按自然因素、周边环境因素和游憩者行为因素将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分为山水主题类空间、文化历史类空间和休闲度假类空间3大类型,在这主干之下又可细分为多个小型类别,也以此区分大小不同的游憩空间,因此就需要对主次空间进行划分。
四、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1.空间整体性原则。首先每个游憩空间的设置应与郊野公园周边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地形地貌,设计的同时要结合社会环境、居民活动需求以及地域文化脉络,将三种因素串联与整个游憩空间的规划之中。由于游憩者多样而连续的游憩活动,使得郊野公园中的游憩空间不能孤立存在,每一相隔的游憩空间之间必须存在相应的关联,为了满足游憩活动的需要,游憩空间的设置应与内部空间结构和游憩行为相呼应。相类似的空间之间彼此间隔距离不宜太远,满足游人同一游憩活动下的游乐感。拉开类型相反的游憩空间之间的距离,使游人移步换景,游览的同时有不同的游赏体验。总而言之,郊野公园中空间面积大小不等的游憩空间应在结构、主题和形式上保持协调统一,具有空间整体性。
2.空间适宜性原则。首先郊野公园地处城市近郊,具备良好的生态山水格局,有着先天的地形地貌。这就要求在郊野公园中规划游憩空间时需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合理对地形坡度进行整合,对水系进行开挖整合,忌肆意大拆大建。其次,城市中心地带由于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历史遗迹被商业大厦所替代,历史记忆被时光冲淡,城市近郊却截然不同。由于发展缓慢,大量的历史记忆犹存,因此在城市近郊建设城市历史的窗口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设计初期就应保留原有的历史遗迹,并对其进行修缮,提取历史的文化元素融于设计之中,丰富游憩空间中人文景观的建设、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游人的人文情怀。
3.空间参与性原则。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建设是为了给周边人群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科普教育的场所。郊野公园中的游憩空间需要通过结构、形态、声音、色彩和活动内容引导游人参与空间体验。如成都麓湖公园在设计中融入了很多感官上的互动,感应式的流水池,流水声响的玻璃墙,体验式的互动水车,这些都丰富了游人在游览时的参与感。郊野公园的受众是周边的居民和城市的游人,因此在游憩空间的规划中应考虑受众人群的普遍性,使受众在文化层面、体育层面、生活层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游憩空间,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
4.生态环保性原则。郊野公园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具备良好的生态基底和山水格局,动植物资源丰富。游憩空间是郊野公园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设计初期应对场地充分调研,顺应场地地形,保留原有植被,并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通过绿色交通、生态材料、生物群落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植物等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长期进行保护和修缮。
五、南京星甸公园设计研究
1.区位概况
星甸街道隶属于南京市浦口区,位于浦口区西部。规划中的星甸公园交通便利。四周均为城市现有或规划城市主干道,南侧的星龙路和西侧的新星路提供了从高速和市中心通往公园的快捷通道。区域水资源分布较广,水域相通,北部和万寿河相通,南部有三岔水库,水资源丰富,水流汇入驷马河,形成一条循环水系。公园内部水资源分布较多,水质良好,植物种类繁多,营造自然生态的多样水体景观。根据星甸湿地公园的地理区位、自身条件和周边交通可以将其定义为郊野公园。
2.设计定位
(1)定位的把握。星甸湿地公园不是单纯的公园绿地或组团附属绿地,应塑造可以代表星甸文化品位和形象的自然景观,并具有沿水绿地(湿地)的独特性,整体大尺度的地景风貌与轻松的林下休闲空间结合。
(2)现状的结合。对现状地形、农田肌理的梳理以及现状场地水系肌理的尊重。
(3)视觉的互动。分析整体景观的节奏和尺度,追求简洁、自然、流畅、大气的地景风貌,点缀增强城市识别力的景观设施。
(4)空间的关联。强调景观的区域关联,关注地块与周边地区融合、衔接,注重通山景观视廊、水景走廊和道路衔接,带动区域的景观和生态面貌的提升。
(5)功能的复合。生态防护、集水涵养、生态迁徙、门户展示、参与活动、城市空间连接、公共设施完善、城市个性化等多元功能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设计策略
建立圈层保护模式。在现状场地核心区(核心水域)与外围城市建成区之间建立缓冲区(人工湿地+生态缓冲林带);提供多种水源补给,以保障健康湿地的水量需求。构建内部水网体系,完善湿地生境条件;雨污分流,控制源头;截流雨水,初步沉降;沟通水系,促进水体循环流动;丰富动植物群落,营造多样性空间;塑造公园的生态肌底,展示生态人文教育,构建生态湿地;通过合理设置相关功能,实现后期管理维护经费的收支平衡,以维持项目具备长效运营。
4.总体设计
(1)总平面设计
星甸湿地公园现状多为苗圃水塘,基地北侧有规划道路通过,上位规划中将基地北侧定位为居住和商业等用地。为协调规划,基地北侧种植大量草花,形成大地艺术;基地水塘作为湿地核心区域,疏通水系,挖湖堆岛,打造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星甸绿心,城市海绵”的生态格局,为星甸镇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游的湿地环境。
图1 总平面图
(2)分区设计
根据自然因素、周边环境因素和游憩者行为因素的存在,将星甸湿地公园分为花岛知鱼、活力运动区、田水花园、临岸知溪、入口区、生态缓冲林带、沙洲叠翠、樱花谷、游客接待中心、星湖、悦动水岸和鸢尾园12个游憩空间。(如图2)
图2 分区平面图
六、总结
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是城市近郊汇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物质景观的空间,是一个城市展现历史文脉的窗口,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不同于城市中游憩空间面积有限,并不能容纳更多的游憩活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面积较大,可以满足人们对风景、物质和人文方面的追求不同需求。本文通过总结郊野公园与游憩空间的概念,将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分为山水主题类空间、文化历史类空间和休闲度假类空间三大类,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出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最后将其运用于南京星甸湿地公园设计中,旨在为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