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乐甜白釉,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8-10-28冯玮瑜

收藏·拍卖 2018年9期
关键词:款识釉瓷永乐

冯玮瑜

白釉是一切釉色之母,为最纯之色,而永乐甜白釉瓷器是白釉瓷器系列里成就最高的,其釉质洁白,肥厚如脂,温润似玉,成为古代白釉瓷器的顶峰,后世一直追摹仿造,特别是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烧造过大量白釉瓷,惜终未能超越。

永乐时期能够创烧出甜白釉,甜白釉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声誉,是有其发展脉络的。从隋代的白釉瓷、宋代的定窑白釉瓷开始,白釉瓷器的生产发展延绵不断,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尚白”的风俗习惯,白瓷发展更加得天独厚。元代特別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是全国唯一一所为官府服务的瓷局,专门生产供官府使用的瓷器,创烧出著名的“枢府釉瓷”,枢府釉瓷虽然也算是白瓷的一种,但颜色偏灰偏暗,略显粗糙。

到了明初,朝廷于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生产专供些家使用的御用瓷器,由于御窑厂集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最好的原材料来生产,这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比元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到永乐帝时,永乐帝说:“联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由于永乐皇帝对白釉的特别偏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甜白釉就在永乐时期横空出世,成为一代名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白釉瓷器的一座高峰。

近日,“五色祥云——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单色釉瓷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广东省博物馆基金会专门组织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冯小琦,深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任志录,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潘鸣皋等专家,从我的藏品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个个人收藏展,展品里有一只永乐甜白釉高足碗,让专家们爱不释手,赞叹不已。

这只永乐甜白釉高足碗甫一亮相,立即吸引了三位专家的视野,任志录所长说:“这碗真好啊!看着就舒服,好东西就是会自己说话的。这件在白釉里是最好的。”他小心捧着高足碗,慢慢转动、端详,久久舍不得放下。

关于这只碗还有个小故事。香港天民楼的瓷器收藏既精且好,只要是收藏瓷器的,没有人不知道的。记得2017年4月4日我去访八十多岁的天民楼主人葛师科先生,葛先生专门拿出一只明永乐甜白釉高足碗与我分享。我一看,这不与我的藏品一模一样吗?虽然天民楼以收藏元青花、明青花而闻名天下,但葛老师对这只永乐甜白釉高足碗却非常偏爱,他特意让我拿着高足碗在灯前仔细欣赏。

我认真对比两只碗,觉得跟自己所藏那只大体上是一致的。

葛老师问:“这只碗里有模印龙纹,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我心想:这跟我藏的一样,也是带有模印龙纹的,我对自己收藏那只常常上手,所以对碗内壁有模印龙纹很熟悉。

“那你看到了‘永乐年制的款识了吗?”

“啊!”我大吃一惊,由于自己已藏有一只,所以刚才上手时没留意看,怎么这碗还有‘永乐年制款,这可不得了啊!“永乐年制”款识是历史上官窑瓷器留下有年代款识的肇始,在永乐的御用瓷器上也不多见,能够流传至今的更为罕见。我重新拿起高足碗,慢慢旋转、仔细观察,果然慢慢地看到了碗壁上对称的“永”“乐”“年”“制”四个字。

葛老笑眯眯地说:“我刚买回来时也不知道碗壁里有‘永乐年制款识的,上一手藏家也不知道,拍卖行也不知道,要知道就会卖得很高价了。这碗我买回来后,时常拿出来欣赏,有次无意之中发现碗壁好像有一个字,后来再慢慢地找,终于找出了‘永乐年制的款识,真是奇遇。”

葛老能找到,我也找找看,说不定有惊喜呢。我回到家中,一连几晚,捧着自己的高足碗,打着小手电,屏气敛神,慢慢地找啊找,找得头晕眼花,还是找不出来。

像葛老这样的好事,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当我说完这个故事,任志录、冯小琦、潘鸣皋三位老师受到了感染,他们说:“我们也帮你找找,看能不能在这碗上也找到‘永乐年制的篆刻款。”几位老师拿起高足碗,打着强光电筒,轮着里里外外地认真辨认……可惜,还是没找到。

高足碗明清两朝均有烧制,而永乐白釉高足碗,独树一帜,除了甜白釉色外,其内壁还模印有双龙赶珠纹,若隐若现,恍如神龙在天。该碗薄胎模印,釉色可人,器型完整,流传有序,实为不可多得的明永乐甜白釉佳器,怪不得老师们爱不释手。

这等御用佳器,等级极高,本来完全可以用独立展柜作重点展品,因为同场展览还有一只雍正白釉高足碗,为了让观众对明清时代的器物作对比欣赏,所以把它们并列在一起陈展。

东方既白,素洁莹莹,甚适于心也。

猜你喜欢

款识釉瓷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浙江衢州黑釉瓷赏析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一种结晶釉瓷砖及其生产方法
《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千古流韵酱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