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神坛走入百姓家
2018-10-28轮奂
轮奂
盛夏,一部《延禧攻略》突然爆红,剧中精良的“服道化”引发全民热议,一时间清宫美学、中国传统工艺等备受追捧,甚至连圈外人并不熟悉的“莫兰迪色系”都成为当下“网红”。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一直被认为高高在上的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大众传播、普及。可以说,艺术大众化的时代已悄然而至。
艺术大众化的生态构建
过去,艺术被认为是高雅而奢侈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束之高阁,只被小圈子内的人所识所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普通民众追求艺术、欣赏艺术的需求也随之日盛,普通人也需要让自己的居所变得高雅而有格调,也渴望通过艺术作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艺术的大众化也自然成为了必然。
艺术传播与宗教、文化的传播类似。古时,只有少数贵族、统治者掌握着解读宗教、掌管知识的话语权。但时代的进步让越来越多普通大众参与进来,他们要求人人都有解读经典的权利。最后,那些经过世俗化改造的宗教因获得民众信仰而传承下来;经史典籍也部分地被改造成了义务教育的教材。
而艺术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变革,特别如今在数字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艺术可以更便利、高效、低成本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艺术大众化浪潮下,我们将要或已经面临怎样的变化?
首先,原先被认为只负责保存文物的博物馆也要更“开放”起来,比如夜问开放,并结合多样的艺术表演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以前只被存于冰冷展柜中的文物,被高清扫描,实现网络共享,或被设计成文创产品,又或是它们背后的故事被演绎成综艺节目,文物开始活了起来……凡此种种,借助互联网与流行文化的东风,博物馆已肩负起连接大众与艺术的桥梁作用。博物馆自身也要变成一个单独个体,向大众宣传自己,努力成为网红。
其次,艺术家也会走下神坛,如何将高雅格调与大众审美有效嫁接,已经是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对中国艺术家来说,这一课题至少在近代就已经开启,于是,我们看到吴昌硕与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巨匠,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真正将中国文人画实现了雅俗共赏,因此,他们也注定被艺术史铭记。
最后,普通大众的参与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他们也是推动艺术变革最重要的力量。艺术要实现大众化就要求观众积极地参与艺术的生产,甚至观众就是艺术作品的主体,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诸如近年兴起的新型展览,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分享,都在试图让观众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上来。当然,要求观众参与实际上也对观众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多的艺术史知识修养、更多的个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并非遥不可及。
艺术大众化与小众的循环
在实现大众化之后,艺术将会实现“二八原则”的划分。大部分艺术形式在被大众接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仍要保持小部分为少数人掌握和理解。即分成为大众普及型和研究探索型,因为研究探索型的艺术往往是先锋艺术,它带有一定的超前性,或往往探讨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思考和命题,因而注定是小众的,即使它面向所有人开放,也并不能快速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也就不具备流行的条件。只有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发展进步了,先锋艺术才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转化为大众化的艺术,而新的小众艺术又开始逐渐生成,如此循环往复。
正如前文所及的“莫兰迪色系”,在莫兰迪的绘画刚出现时,也只有少数人能欣赏,由于时代环境所限,莫兰迪的绘画最初并没有被广泛认可,他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形而上画派”画家,直到后期莫兰迪的绘画地位才得到了一致肯定。
莫兰迪的绘画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巧妙结合,他不光继承西方优秀绘画的传统,还带有浓郁的东方绘画特色。大面积的留白、朴素的画面、淡雅的色调一如东方审美基调,给人纯洁、恬静的视觉感受,与中国文人画那种空灵、淡泊明志的意境如出一辙。
而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让人逐渐接受了淡雅、质朴、“少即是多”的简约风格。加之如今正兴起回归传统东方美学的风尚,而“莫兰迪色系”那种颇显“高级”的色调,与东方传统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合巧借助一部电视剧的东风,“莫兰迪色系”迅速为大众热捧,也在情理之中。
为此,本次封面,我们也乘借“莫兰迪色调”大热之东风,以莫兰迪静物中的瓶子嫁接吴昌硕的墨梅,营造一幅独具趣味而又融合中西的“瓶花图”,务求雅俗共赏。当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齐白石又怎可缺席,我们在设计中還特意在瓶子中嵌入白石老人写意水族,宛如瓶上的彩绘装饰。遥想过去,齐白石的水墨作品正是借着各式各样的搪瓷器具,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瓶子上的鱼虾,不正是雅俗共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