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18-10-27李扬新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产教融合

摘 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职工业机器人的人才技术培养模式主要是分为了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指的是涉及到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的培养;第二层次指的是安装调试人员技术培养;第三层次指的是项目设计人员与项目工程师的培养工作。为了让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得以在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显得更为明确,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计,以此来让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优势产生加强联系,实现产业优势的最大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专业;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7.208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针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与育人机制逐步创新和调整,以此来实现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做到新时期发展需求与人才发展模式的满足。高职工业机器人的专业课程选择与搭配,应将人才培养的地方优势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研究领域之中,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设置与自由度提升需要做到逐步升级。因为工业机器人的自动执行工作关乎机器装置,这是根据自身动力与控制能力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功能机器,它是对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是对工业机器人自身动力与控制能力的调整,促使其得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所需。同时,智能化概念的兴起与发展,也让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在原则纲领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价值,使得重复定位的精准度与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与人工操作相比,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更高层次的产品质量。

1 高职专业的定位需要注重于对产教融合地追求

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与高素质的人才,针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而言,参与工作的研究人员不仅仅要具备应有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具备一个扎实的理论知识。当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究工作所涉及的技术人才培养类型为:维护人员、安装人员、项目设计人员、应用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类型。根据社会发展所需,这些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量更高。为此,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应当认识到社会发展所需来做到及时调整,继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让高职工业机器人研究能够做到高技术、高智能;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培养工作得以体现创新性与实践性,促使学生的培养工作能够做到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得以达标,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2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对产教融合概念的体现

2.1 校企合作模式的融合构建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发展需要从本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入手,来对教学计划与教学工作进行设计与调整,在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促使企业需求得以被更好地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让企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引导学生懂得适应市场所需,继而满足企业对学生专业度的要求。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性突出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涉及了机器人编程、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讲解与技能培养。其中,智能控制、传感技术、电气控制、机械结构设计等是主要的知识内容。同时,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与营销也是一体化的,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将现场编程、调试工作、界面编程、生产管理与销售运营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促使高职院校的培养工作能够在追求高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人才技能的全面发展。

2.3 设置实践操作课程,注重课程考核

技能培养需要设置实践操作课程,选择以社会调研的形式来明确市场环境与学生毕业发展情况,以此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让校内培养资源与校外培养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技能与综合能力层层培养,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实现质的发展,继而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设置所需。将工作任务典型化分析、职业能力综合化分析,实现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得以体现在课程设置之中,让职业技能考核成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让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出应有的科学性。

2.3.1 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

在经过市场调研后,可以发现当前的企业在对人才进行选择的时候,愈加注重于對职业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的追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将职业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课程落实到位。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包括了:专业讲解、职业前景分析、思想道德培养、法律常识讲解等等,同时,结合于对社团活动、创业竞赛等的设置来完成学生培养工作,促使学生得以在参加这些课程内容与活动内容的时候,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岗位适应性的发展。

2.3.2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做到实用性的提升,让不同的专业基础的专业课程互相组合。其中,这些课程内容包括了:机械图样的设计与标注、电工电子技术的运用、机械基础的设计、零件材料的搭配与系统控制课程的组织等等。

2.3.3 核心课程的专业性提升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的设计与组织,需要让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工作得以做到维护与保养、销售与服务搭配。让核心岗位能够将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体现出来,促使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体现、能力提升、目标设置以及课程选择得以做到与时俱进与实践性,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充分培养。

(1)编程运用与技能操作。编程的设置需要涉及工业机器人的三维系统构建、离线编程设计、仿真结构设置、VB语言运用等方面。课程的选择需要结合实际的市场环境,,以项目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得以掌握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技能的全面提升。

(2)工业机器人的站点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设置包括了:电动机传动、传感器设置与检测、PLC 控制系统的运用、工控组态 的设置、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线调整等等。将涉及地一系列标准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之中,以此来确保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之后,实现可编程控制系统的能力提升,做到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促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达标。

(3)工业机器人的维修和保养。课程设置包括了:供电技术、配电技术、工作站设置、变频器技术、电工技术、钳工技术、数控技术等等,当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学习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证明材料。

(4)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与售后。设置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与产品营销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方向的拓展。

(5)补充课程的拓展与探索。 设置车间管理、质量管理与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范围的拓宽,促使学生的适合适应能力得到发展。

2.4 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的区域性体现

2.4.1 校企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选择具有责任感、注重技术的企业,让具备高端装备、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成为校企共建的助力所在,促使工业机器人研发平台得以实现服务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双重提升。

2.4.2 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地构建与完善

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针对于项目产品的设计、研发、安装、测试、销售与服务,需让学生实打实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專业技能,继而实现课程体系的共建,实现对当前课程标准的优化,让教学活动成为学校、企业、社会的三者结合,引导教师、学生成为一个整体,促使教学质量与保障体系得到根本保障。

2.4.3 教学团队的素质提升与技能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提升与专业能力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进修学习、企业培养和科研探讨的形式来实现教学队伍的建设。另外,高校本身也可以选择聘用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担任教师,其聘用形式可以是全职,也可以是兼职。教师需要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的参与人,研究活动的保障者,以此来让教师得以将自身的一线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实现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技巧的调整和发展。

2.4.4 课程质量的优质化发展与教材内容的项目化体现

智能装置的制造与医疗产业的发展,要体现在高校优质核心课程之中。当然,选择专业化的标准库、核心课程资源库与网络资料库等等,以此来让教学服务与社会服务教学质量得以有条件实现进一步提升。

2.4.5 服务实训基地的创新发展

区域支柱性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于技能的提升,以此来让工业机器人的实训中心能够实现共建、共训,做到中心机构的职能完善与技能发展。做到立足本地,加强辐射,构建教学、生产、科研以及科研培训基地的一体化建设。

3 总结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的高职技能培养课程,能够让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学生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发展,促使学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本地市场环境的特色所需,确保学生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继而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促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建设水平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聪.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8).

[2]石俊杰,刘娜.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7(31).

[3]魏波.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04).

[4]高霞.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电子世界, 2017(11).

作者简介:李扬新(1967-),男,福建福州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及自动化。

猜你喜欢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产教融合
基于虚拟样机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液压夹持器的设计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SolidWorks的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