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歧路灯》的批判性及其成因分析

2018-10-27高阿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批判性

高阿丹

摘 要:《歧路灯》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假托明朝之名展现了清朝的丰富复杂社会生活画面,同时蕴含了强烈的批判性。一是对不学真知识、专逞假本领的假知识分子的讽刺;二是对官场黑暗、官员腐败现象的反映;三是对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反思。而蕴含在强烈的批判性之后的则是知识分子不满现实、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兼济天下的淑世情怀。

关键词:《歧路灯》;批判性;淑世情怀;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歧路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作者是今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李绿园。作为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歧路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敏锐地洞察到盛世之下潜藏的教育危机,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盛世光鲜外表之下隐藏的黑暗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张国光说:“《红楼梦》所反映的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角,是被围墙隔断了的小小的大观园;而《歧路灯》则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暴露当时的魑魅魍魉的丑恶本质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前者。”[1]本文就《歧路灯》一书的批判性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歧路灯》的批判性

(一)对假知识分子的批判

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八股文的写作必须以四书五经中的内容为题,文章结构、句子长短、写作技巧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考生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余地。但要在众多形式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中脱颖而出,除了透彻掌握程朱理学的精义之外,还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方苞在《钦定四书文》的凡例中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兼是三者,然后能清真古雅。”[2]正是由于八股文写作要求之高,一些急功近利的士子往往不在原典上下功夫,而是投机取巧,专门背诵模仿范文,在“程文墨卷”上绞尽脑汁。

书中的侯冠玉就是這种假知识分子在作品中的反映。他让谭绍闻把旧日所读的《四书》《五经》全部丢掉,对绍闻说:“你只把我新购这两部时文,千遍熟读,学套,不愁不得功名。”[3]当得知侯冠玉不讲《五经》,让绍闻背时文,孝移的一句“杀吾子矣”不禁让人振聋发聩。作者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功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端正的品性,而世人往往本末倒置,把读书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读书育人”的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不可不谓有借鉴意义。

(二)对官场腐败的批判

《歧路灯》对官场黑暗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官和吏这两类人物的刻画来体现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于“污吏”的描写要远多于“贪官”。据统计,全书提到的官员一共有28位,除了有十位出身不详之外,其余的都是科考或荐举出身。清代官员的出身方式主要有科举、捐纳、荫袭、荐举四种,而科举出身的士子素质肯定要比捐纳和荫袭出身的官员好得多。荐举是由地方所保举的贤良之人,宁缺毋滥,而且保举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审核才决定是否录用。但吏就不一样了,像夏逢若这样的地痞无赖都当了道台衙门的买办,衙吏的整体素质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李绿园在晚年曾担过一任县令,对自己手下的小吏的生活状态更为了解,深知他们唯利是图的品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作者才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吏”身上。

清代“官”和“吏”有很明确的区分,有品级、有俸禄的称为“官”;没有品级、没有俸禄、为官员服务的人称为“吏”。“吏”是沟通官员和百姓之间的桥梁,这样的身份也使得他们有贪污索贿的机会。写贪官的主要是第五十二回的祥府县主董公,写污吏的便多了。《歧路灯》中所描写的吏尽是些贪图小利之人。孝移保举贤良,王中和阎楷二人去布政司打点,阎楷担心自己不是本地人,口音不对,王中却道:“如今银子是会说话的。有了银子,陕西人说话,福建人也省得”[4]p28。送了银子后,“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4]p30。

(三)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

(1)赌博之风

李绿园生逢康乾盛世,人民生活较为富裕,赌博之风也甚为严重,“赌博之风,莫甚于今日。闾巷小人无论已;衣冠之族,以之破产失业,其甚至于丧身者,指不胜屈。”[4]不仅夏逢若、王紫泥等无赖爱赌博,世家子弟盛希侨、谭绍闻,书办钱万里,兵丁虎镇邦,尼姑慧照等各种人物也会赌博。由此可见当时赌博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而是自上至下普遍存在的情况。李绿园也清楚地看到了赌博给青年子弟带来的危害,在书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众多行赌之人的落魄结局。主人公谭绍闻是最典型的因赌败家的例子。柴守箴、阎慎两个学生也因为赌博被牵连失去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作者极力描写赌博给人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希望以此能警戒世人,多务正业,远离赌博。

(2)奢侈之风

物质的极大丰盛,导致社会风气由淳厚简朴向奢侈浪费转变。对此,康熙皇帝曾颁布了十六条训谕,其中第五条就是“尚节俭以惜财用”[5],但奢靡之风依然泛滥,作者对这种现象也有所表现。比如绍闻娶亲,王氏就要求大操大办,这时孝移虽已去世,谭家尚有不少家产,王氏追求体面也还说得过去。但当孝移灵柩下葬时,谭家已比不得从前,不仅家财散尽,还欠下八百两赌债,王氏依旧要大操大办。对于这种奢侈之风,作者的态度是“勿尚体面,以耗积储”。[6]真正的体面是学问高、品行美,而不是王氏所追求的华而不实的“体面”。因此,当看到王隆吉拜师时穿着鲜艳的衣服,娄潜斋就觉得“颇为不雅”。可见,作者对这种奢侈之风的厌恶,简单淳朴、勤俭节约才是长久的持家之道。

二、批判性的成因分析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必然有着作者主观的创作动机和社会客观现实的影响。《歧路灯》的批判性既有作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又不可缺少的带有时代的印记。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就构成了《歧路灯》的创作动机。

(一)特殊的人生经历

李绿园有四子。由于早年醉心功名,对长子李葂疏于管教,与人斗殴致死,被流放发配充军。相反,次子李蘧则考中进士,仕途得意。李绿园由此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成了他创作《歧路灯》的一个重要原因。辞官归家后,做起了教书先生,这也使得作者深谙教育之道。

清初的小说创作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黍离之悲、家国之恨的遗民文人,一类便是科举失意、仕途不顺的落拓文人。正如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绿园也空有一腔报国热血而无入仕之门,前半生都在辗转飘零中度过,50岁时才经人引荐做了一个小官。此后二十年奔波于大江南北的宦游生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官场上的人情冷暖,便通过文学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抑郁苦闷的情绪,同时希望对世人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二)黑暗的现实生活

康乾盛世作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一点余晖,蕴含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种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李绿园也早已意识到大厦将倾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但他并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树倒猢狲散”,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儒家伦理道德来挽救世风日下的封建王朝,因此作品中便出现了在我们看来过于理想的人物的塑造,以及显得有点唐突的主人公浪子回头功成名就的理想化结局。作者看到社会道德沦丧子孙不务正业的現实,但表现在作品中,又不愿让他们获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于是这种绝望着并希望着的矛盾心理和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淑世情怀便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

(三)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

清王朝采取极为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但清初的思想家大都痛恨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的风气,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这使得文学作品大都承载着深刻的现实反思和救世理想。深受儒家“文以载道”思想影响的李绿园更是有着强烈的淑世情怀,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于是满载着作者救世理想的《歧路灯》便应运而生。

《歧路灯》的批评者多认为“歧路灯的确要宣传儒家的正统思想,把这种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灯”[6]。无可否认,《歧路灯》中弥漫着的道学气在如今看来的确守旧落后,但我们评价作品应当“知人论世”,若以我们的现在的思想去苛求古人彻底挣脱社会主流思想的束缚而去宣扬所谓的“先进思想”,未免过于不近情理。总之,李绿园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对表面繁华昌盛的康乾盛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反思,揭露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之方,尤其是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其思想性和前瞻性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论文集]张国光,《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A].《歧路灯论丛》,中州书画社编,中州书画社出版,1982,p173.

[2][专著]《钦定四书文校注》[M].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p1.

[3][专著]《歧路灯》[M].李海观,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p50.

[4][专著]《巢林笔谈·赌风》[M].龚炜,中华书局,1981,p107-p108.

[5][专著]《清鉴》[M].印鸾章.世界书局,1937,P168.

[6][专著]《歧路灯研究资料》[M].栾星编著 ,中州书画社,1982,p143.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批判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探索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
批判性思维与音乐教育的平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