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解码
2018-10-27郑茂平杨稀雯
郑茂平 杨稀雯
节奏与情感的心理对应
编者按:《音乐审美过程中,我到底该听什么呢?》《我只听见了音乐的音响,为什么感受不到音乐中的情感呢?》这些在音乐审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让音乐审美者有时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及声乐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本刊特邀请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院长、《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茂平教授,开设《音乐心理解码》专栏,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音乐带给我们的各种情感。音的强弱、长短、轻重、缓急等变化形成有序的组织形式,就构成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基本时间结构,是音乐在时间中的组织形式,是典型的、有规律的持续时间模式。典型性主要表现在音乐中的节奏有别于日常音响的随机性:规律性主要体现在音乐中节奏具有固定比例的约定性。节拍是周期性的节奏序列。审美主体对节奏和节拍的审美感知,主要表现于对节奏的模式感和对节拍的运动感。音乐的运动过程中,节奏总是成型的,它常常以某一种节奏为核心或重复、或衍展构成某种节奏模式,而节拍则是节奏序列的周期性运动模式。节奏、节拍模式的审美除体现为一种运动性外,还体现为一种对比性,它们的共同作用给音乐形象以鲜明的性格。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节奏的运动特性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主要通过《心理期待》效应来实现。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的节奏节拍会使人不知不觉产生对音乐运动效果的期待。譬如,较长时值的音使人不知不觉期待空间广阔,而较短时值的音使人不知不觉期待空间狭窄。较长时值的音使人感觉到情绪平静、舒缓,而较短时值的音使人感觉情绪的冲动、激烈:较长时值的音使人感觉平和、安定,而较短时值的音使人感觉活跃、急促。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节奏体验上,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沉重的节奏使人压抑。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审美者的是一种偏向于忧郁、悲伤的情绪,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梅菲斯托圆舞曲》,这首作品中钢琴的音响几乎从多方面再现了梅菲斯托的《魔鬼形象》。整首作品的速度为快板(Allegro),音乐开始由低音区的音符伴随着急促的节奏反反复复地出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梅菲斯托带着妖气猛然出场的样子,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了一种恐怖的声音形象。
另一方面,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欢快的节奏使人兴奋。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审美者的情绪就会偏向于欢快、热烈。储望华的钢琴小品《解放区的天》,开始部分要求欢快地演奏,速度可以被确定为快板,引子部分大量连续使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用民间曲式《连环扣》的写法使旋律模进下行。这样的旋律和节奏描绘出一种欢快、激烈的声音形象,让审美者产生一种振奋、急促、欢快的情绪和激动人心的审美感受。
而在《解放区的天》中间部分,曲调改编自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要求以中速的中板(Moderato)演奏。这段音乐的速度较慢,且旋律声部运用了较长时值的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节奏给人以舒缓、平静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平静、舒缓的声音形象。
节奏与节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节奏、节拍共同影响着音乐的情感表达,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会常常运用节奏、节拍的不同组合模式,来表达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节拍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組合方式,但主要的基本节拍只有两种类型——二拍子和三拍子。一般说来,二拍子有规律地一强一弱,容易让审美者产生一种《前进促动》的审美感觉,因为这种节拍类型《强》与《弱》间隔的时间较短,动力性转换频率较快。如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就使用了典型的进行曲拍子——二拍子,一强一弱有规律地推动前进,节奏鲜明,音乐铿锵有力,适用于新人步入婚礼殿堂的行进场合,表现出了一个庄严肃穆、果断坚定的声音形象。
另一方面,三拍子的强一弱一弱进行节拍规律则容易让审美者产生一种《悠扬舒展》的审美感觉,这是由于这种节拍类型《强》与《弱》间隔的时间稍长,动力性转换频率较慢,因而常常用于具有《翩翩起舞》舞蹈性特征的音乐题材。如玛祖卡舞曲的节奏,不仅具有三拍子的运动特性,同时强烈地表现出音乐节奏的多变性,即玛祖卡舞曲的节拍重音常常处于不同位置,可以是在小节的任何一拍,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不过也有重音落在第三拍的情况。这种《强》与《弱》交替的不确定性更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转换频率,使得该类型的音乐具有较强的运动感。如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Op.7,No.1)遵循了玛祖卡舞曲的基本特点——欢乐、热情和强烈的重音。这样的节拍有效地塑造出了一个《热情、自由》的声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