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心理解码

2018-10-27郑茂平杨稀雯

歌剧 2018年3期
关键词:联觉音调音乐剧

郑茂平 杨稀雯

《音调模块形态》与《情感基调》产生的心理对应

编者按:《音乐审美过程中,我到底该听什么呢?》《我只听见了音乐的音响,为什么感受不到音乐中的情感呢?》这些在音乐审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让音乐审美者有时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及声乐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本刊特邀请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院长,《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茂平教授开设《音乐心理解码》专栏,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音乐带给我们的各种情感。

从一般意义上看,音程的级进和小跳一般给人以平衡、安静、柔和流畅的感觉,在旋律中应用较多,其中《上行级进》与《下行级进》各自有着不同的情绪与情感表现作用。《上行级进》是一种音乐运动能量的积蓄与展开,其旋律线条常常给人以情绪层层递进加深的感觉:而《下行级进》则是一种音乐运动能量的释放与消解,使人情绪舒缓而闲适。

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捷克著名剧作家和科幻文学家、童话寓言家)在其短篇小说《音乐指挥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位指挥在利物浦作巡回演出时,碰巧听见一男一女的对话,尽管指挥不懂英语,但却从说话人的音调中精准地推断出这两人试图行凶。这个实例精辟地显示《音调的声音形象对表现情感和意义的作用》,也充分印证了音乐感觉的认知作用,说明只有富有音乐感的耳朵,才能更敏感地通过听觉的认知作用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但这种认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调模块特性》来实现。可见音调模块的表情达意功能在生活和艺术中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现代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音调模块的主要因素之一——《音高》与《亮度》在联觉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频率越高的声音让人感觉明亮、兴奋、灵巧;相反,频率越低的声音让人感觉暗淡、抑制、迟钝。音调模块中的音高和亮度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在音乐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一般在表达暗淡、低沉的声音形象时,低音区的音符是最好的选择;而在表现明朗、高亢的声音形象时,高音区的音符相对要合适一些。并且不同音调模块所形成的声音形象与审美者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的性质,以及对音乐音响形象的运动形态都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音乐模块的音乐表现性,不仅体现在声音形象的联觉层面,也体现在声音形象的情感表现和声音形象的运动特征等方面。譬如在声音形象的联觉层面,作品《红旗颂》中引子部分的旋律线运动集中运用了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之间的高音区,并且声音的运动形态以级进上行的形式出现,音调模块的呈现清晰稳定,形成了明亮、高亢的声音形象,使审美者不知不觉产生了明朗、热情洋溢的审美感受。引子之后的乐段以D大调和G大调再次重复出现相应的音调模块,直到弦乐主题强奏出现,不仅让审美者产生明朗、开放、热烈的审美联觉,同时也使审美者潜在地联想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上空时,人们明朗、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另一方面,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在作品开始部分,不管是在旋律层还是在伴奏层都大量集中运用了小字组和大字组,甚至是大字一组的低音区的低频率音符,这种音调模块的集中出现,不仅表现出低沉、消极的声音形象,而且会使审美者潜在产生暗淡、低沉的审美感受,同时会出现紧张、压抑的情绪情感体验,正如兰格(Langer)富有哲理的观点:《音乐通过音调再现了富有感情的生命体。》(Langer,1953)。

新书推荐

《音乐剧(西区故事)鉴赏》

费元洪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定价:58元

解读经典剧目,窥见西方音乐剧创作奥秘。

除介绍了音乐剧《西区故事》的创作背景外,此书着重于讲述《西区故事》作为经典传世之作在百老汇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地位。书中极具价值的亮点在于分析解读了伯恩斯坦的作曲特色,如何運用音乐有效地进行戏剧表达等命题。阅读此书,相信对于广大音乐剧爱好者特别是致力于音乐剧的创编人士,定会有所教益。

《中国歌剧史》

荆蓝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188元/套

(通过编辑部购买。享受八折优惠价150元/套)

上下两卷、近百万字的《中国歌剧史》于201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数位中国歌剧工作者集体撰写的一部关于本国歌剧历史的专著,自筹划、搜集资料到写作,前后历时十余年。该书顾问为:张庚、贺敬之、丁毅、田川、张非、李刚、时乐濛、瞿维。荆蓝主编。荆蓝、舒铁民、胡士平、黄奇石、刘诗嵘、邱玉璞、周稽为编委及各分卷主编。担任编委的还有刘得复、周吉、张汀、梁化群。其中11人已先后谢世。特约编辑蒋力。

上编:中国歌剧在探索中诞生(1920—1949);中编:民族歌剧走向繁荣(1949—1966);下编:荒芜、复苏与走向多元(1966—2000):附编:歌剧的中外交流,沉稳运行中的港台歌剧。最后是:中国歌剧历年剧目一览(1921-2000)。

《紫茵音乐笔记》丛书

《魔笛——38部外国歌剧现场乐评》

《夜宴——30部中国歌剧现场乐评》

《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

《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

紫茵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4月

定价:172元/套

《紫茵音乐笔记》丛书是著名音乐新闻记者、音乐评论人陈志音(笔名紫茵),从其20余年职业记者生涯中所写的500余万字的文章中,按照类型、类别、角度、专业等,精心挑选了189篇具有较强知识性、启发性、通俗性、可读性的文章形成的系列丛书。这些文字或是作者观剧时的真情实感流露和理性思考所得:或是作者在参与、观察、体悟音乐活动的观点、见解,以及作者个性化、专业化、类型化的独家言论、独立评述。其文笔流畅,论点精当,评语中肯,阐述生动有趣。

丛书分为《魔笛——38部外国歌剧现场乐评》《夜宴——30部中国歌剧现场乐评》《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四卷。

《崔炳元音乐作品集》

崔炳元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定价:560元/套

上海音乐出版社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实施,出版了著名作曲家崔炳元的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歌剧《貂蝉》、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歌六首》等四部作品。这些作品均是作曲家近年来的委约作品。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和歌剧《貂蝉》分别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推广项目的资金支持,《貂蝉》除了总谱之外,还出版了钢琴缩谱,方便传播与使用。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自2015年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了近30场,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崔炳元的作品风格亲切朴实,作曲技法丰富多彩。他用音乐《母语》和他的听众交流,他的审美选择,更多地投向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用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对交响乐队的悉心把握来实现其内心深处的追求。

《如何制作音乐剧》

马修·怀特 著

费元洪 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年4月

定价:30元

在这本书里,作者清晰而简洁地讲述了制作一部音乐剧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剧目、预算和日期、面试选角、排练与演出:还另辟章节,介绍了布景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以及宣传和营销。此书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精心计划,并辅助配有一系列图表介绍。让每一位渴望制作音乐剧的人,不论是出于业余爱好,还是有志于未来投身其中,都能在看完书之后了解音乐剧的制作过程中复杂而宽泛的内容。本书由《音乐剧沙皇》卡麦隆-麦金托什作序推荐。

猜你喜欢

联觉音调音乐剧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