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巧悦纳用心灌溉望花开
2018-10-26刘春芳
刘春芳
〔摘要〕教育作为与人打交道的事业,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认识自己,更要读懂孩子。教育学生和认识自己,这二者并不独立,而是相依相存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即育己,读懂孩子也是读懂自己。
〔关键词〕多元;教育;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8-0070-03
一、多元理解,个体生成:“牵着蜗牛散步”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就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灵动而独特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熟练把握孩子作为群体的共性,更要关注孩子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个性,不要让孩子的个性淹没在“班集体”的洪流中。读懂孩子,接受学生现有起点,“让孩子在原有自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应该是一切教育和教学发生和延展的起点。
(一)“追星”的孩子
这是我从教以来遇到的第一类具有典型性格特点的孩子。附中15届5班刚开学便出现了大量的追星族,确切地说,这些孩子竞相追逐的对象是韩流明星。他们不僅仅在班里大肆讨论明星话题,而且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韩语。那时候我刚刚毕业,和他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正好我对韩国乐团也十分熟悉,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话题。当一个孩子知道我喜欢其中某一个团体的成员后,竟买来了他的所有专辑送给我。细细想来,这也是他们对语文产生学习动力的开始。
1.处于自我同一性构建阶段的中学生,将明星作为“理想自我”的代表,产生偶像崇拜。
随着社会全民娱乐化的倾向,青春期的孩子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因此追星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追星的孩子应该得到理解和引导,而且“明星作为一种榜样力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今还庆幸当时的自己凭着“同理心”,走近了这群追星的孩子们。我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偶像”写成长故事。在创作成长故事的过程中,他们更加了解偶像成长的各个方面,也更加贴近偶像的优质性格,追星真正变成了自我探索和学习。现在想想这也是我在教学上“师生共写随笔”的开始。
2.同伴压力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关心孩子跟朋友的相处,注意引导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对待这群追星的孩子,我们不能忽略了追星的孩子对于同伴的影响,其实有些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哪个明星,而是耳濡目染或者为了和同学有共同话题而“被迫追星”,这也是班级风气的影响因素。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而言,他们渴望集体认同感,并不真正懂得拒绝,需要老师和家长有策略的干预。彼时的无为可能就会导致今天的难题。可那时的我并未真正“读懂”孩子,或者说只读懂了“追星的孩子”,却忽略了他的同伴影响力。
(二)“矫情”的孩子
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种孩子:碰到犯错,老师还未多言,他首先辩解了一大堆。比如说,有一天他迟到了,班主任刚要开口,他首先找了一大堆理由让迟到变得合情合理。这一类孩子可能会被被称为“矫情”的孩子,但正是这类孩子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十分常见,况且,曾几何时,我也是“矫情”的孩子。
“小二班”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以班主任身份带的班,也是我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和精力的班级。“小二班”的孩子热情活泼,能言善道,但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辩解。这个特点本来也无可厚非,学生有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是随着话语权的加强,许多学生开始“为辩解而辩解”。直到有一次,学生们为了班级不被扣分和值周生起了冲突,并因为狡辩的态度激怒了教育处的老师,我才意识到此时的干预有必要。我慢慢地去观察分析这群所谓的“矫情”的孩子,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你犯错之后,是不是也需要辩解的机会?如何诚恳地表达歉意又合理地解释自己的理由?”我问自己。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迅速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思维具有了批判性,当然这种批判性可能不是成熟的,更多表现为一种批判精神,不愿人云亦云,所以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他们就变得叛逆了。
我不愿意把这类孩子归结为“矫情”的孩子,更愿意认为他们更有自我意识,思维更加开放和活跃。但是,就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这类孩子的辩解习惯又着实让人头疼,有时甚至会让人火冒三丈。于是,我在班级展开了一场讨论:行为本身有没有错?有错的话是不是应该直面和承认错误?犯错有理由是不是就可以掩盖错误?可以理直气壮?承认错误和辩解理由是不是都需要?
经过了这样一场对话,于是孩子再犯错,情形发生了改变:对不起,老师,我迟到了。因为我的闹钟没有响铃。
而不是之前的:我的闹铃没有响铃,我妈妈早上班去了也忘叫我了,正好路上公交堵车……
反思过后,我认为,在这个转变中,教师的问法也应该更艺术,变“质问”为“询问”,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尊重孩子,将孩子视为平等的个体进行沟通和交流”,班级出现问题,班主任要做的事是引领,引领学生自主讨论,而不是决断。
其实多数孩子都是明事理的,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难就难在勇敢地面对和承认。“男孩到了初中,需要多注意他们的易怒情绪”“面对青春期情绪多变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长如此,老师也一样。学生是天然的模仿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有时,我们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想要教会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首先得自己学会认错。孩子有表达的权利,又有自由的需要,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我们读懂自己,读懂孩子。时过境迁,时空的转换往往让我们理解不了现代的孩子。读懂孩子,也是读懂曾经的自己。
(三)“听话”的孩子
2014年秋季开学,当我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学校时,迎接我的不是陪我走过两年的“小二班”,而是一份陌生的名单。带着不适应,我开始了重“读”这群孩子的艰难过程。经过几天的接触,我发现这批学生是一群“听话”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之后会马上跟老师认错,然后马上承诺不会再错,一切看起来都顺顺利利。但是马上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个承诺,还会轻易地重蹈覆辙。他们不像原来班级的学生那样的犯错“理直气壮”,但认识到错误后心服口服且基于情感的重承诺,重信义。也就是说,这是一群“假听话”“表面听话”的孩子,也是我们当今教育“权力”下常见的一种孩子。
对于“阴奉阳违”的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真诚。这种孩子可能曾经尝试跟家长或者老师说自己的想法,但是得不到理解和认可,于是孩子采用这种方式,既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又避免了家长的说教批评。真正地走近这群孩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听话”绝不是优秀孩子的必备特征,他们需要接纳。
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开始探索自我,审视自我,寻找“我是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尝试各种可能,做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接纳,接纳他们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表现“出格”。
每个孩子都是个不同的个体,因此读懂孩子是慢工出细活。只有尝试去读懂孩子,教育工作才有可为之处。为“追星”的孩子提供写作抒发的平台,为“矫情”的孩子提供理性辩解的理由,为“听话”的孩子提供释放自我的际遇,为“贪吃”的孩子举办“文明就餐,圣诞有礼”冷餐会……读懂孩子,才能更好地以孩子为本,为教育服务。也许以后我会遇到更多更特殊的孩子,读懂的过程更艰难,但教育本身就是牵着蜗牛散步的过程。
二、呵护陪伴,静待花开:“爱和尊重铺设花香路”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需要父母的信任、倾听和接纳,这些是父母转变教养角色、成为陪伴者所需具备的特征。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角色也应该更侧重陪伴为前提的教育。孩子进入初中之前已经是半成品,已经形成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很多时候,与其去改变他们,不如顺势而为,陪伴他们成长,即使他们暂时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只要大节无伤,小节不如顺其自然,慢慢等待。
(一)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活动的意义中读懂孩子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教育的真谛是爱和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去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炼中成长。
1.兴趣与学业的平衡
有些看似无用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未来人生中乐趣和快乐的源泉。鉴于班里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基础,2013~2014年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学生合唱比赛和海淀区口风琴展演赛,并获奖。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发现了许多孩子身上的发光点,也看到了音乐在他们身上的神奇效力,更为他们利用5分钟排练间隙讨论数学题的执着感动。因为排练任务艰巨,所以就需要学生平衡学业时间,更加讲求效率,那一段时间我们取得了双丰收。
兴趣往往是学生真正喜欢和热爱的,是孩子枯燥的学习生活的调剂,能让孩子在以后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内心充实,精神富足。只要是学生喜欢且有益的,我愿意为他们提供平台,在这个過程中,陪在学生旁边,陪他们在青葱的岁月里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责任与担当的养成教育
中学阶段孩子自身产生负责任的要求,是责任培养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很难弥补。班级的发展需要每一位孩子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在班里绝不是隐形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大角色的引领。初接班时,班主任在不断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上,都要制定班级三年发展的整体计划。因为我们班是2班,所以我们共同把班级定名为“小二班”,结合班级的发展,我们把小二班进一步发展为“阳光、奉献、服务、坚持”的“小二”特色,并且通过班会和班级活动落实班级管理理念。
通过家校合作,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在班级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班级的每次活动都力求有一些创意,这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引领,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享受活动的意义。在学校运动会入场式中,我们契合“礼仪”主题,选择汉服表演,学生自己制作竹简,自学礼仪,自编《华夏学子礼仪传》。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的活动,我们都追求不流于形式,制造教育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创新的乐趣,获得成长的意义。为此,我们的每一次大型活动准备时,都会向全班征集活动策划书,让学生真正行使自主权,真正懂得承担责任。
由校园步入校园,从孩子走近孩子,是一段艰难却敞亮的日子。孩子,你是怎样的孩子?这也许会成为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久的追问。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做老师做得好,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你站有多低。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你站高了,视线和孩子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看不明白孩子所能看见的一切,就不理解孩子的世界,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发出错误的指令。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去接纳孩子和尊重孩子,才能做出具备科学的教育艺术和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永远需要学习读懂孩子,读懂自己,悦纳流年,守望花开!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读懂孩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家继.读懂孩子,让班主任工作更有人情味[J].教育艺术. 2016(1):45-45.
[3]曹圣龙.读懂师生关系是教师基本功[J].上海教育,2013(21):67-8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分校,北京,100143)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