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2018-10-26郭美珍
郭美珍
摘 要: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愈加深入,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自然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借助估算、立足实践、通过交流等多种策略逐步让学生体验、发展、强化、升华数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数感培养
数感是人们关于数学的一种基本素养,是积极主动并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和意识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可以促使其利用对数的感知而灵活运用各类方法对问题做出相应的数学判断,从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接受而言,具备良好的数感能力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数字的意义,从而对数学运算规律形成切身的体验和敏锐的直觉。而数感便真正成为学生积极自主的态度和意识,数感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学生具备了这种主动自觉的态度和意识时,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但数感不仅是一种关于数学的学科素养,也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意识,通过培养数感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运用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也可以使其所学的与数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在培养数感能力的过程其实也是另一个学习的过程,即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形式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都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具体策略
数感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处于数学学习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更是不能脱离学校的数学课堂,所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和探讨的对象。
1.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生活是一切感知和体验的源泉,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也都来源于生活。既然数感能力时常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那么数感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应该联系生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体验数感,使抽象的数学感觉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例如教师在“连加、连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设置购物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假设学生可以用20元购买自己喜爱的零食,并根据实际物价情况列出一些商品的单价供学生挑选。而在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此种方法,让学生掂一掂熟悉的零食的重量,感受10g、100g、500g等实际重量和比重。如此一来,不仅更真实、深刻地体验了数感,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借助估算发展数感
估算不仅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项有效而又有趣的策略。估算虽不需要精确运算,但也不是对数量进行随意猜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估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观察和体会数学产生的情境,从而感受数的意义,进而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才能进一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力。
例如在认识度量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估测猜想:一本书的厚度是多少? 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围绕操场跑一圈要多久?经过一定的猜想和思考,学生在初步预测后再出示实际测量结果,如此一来便可通过比较估算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而让学生深刻感知度量衡,增强对数的意义和直觉的灵敏度。又如可以提前准备好一袋花生,先让同学们估算其中一小部分花生的个数后进行验证,再估算整袋花生的数量。在这样的估算体验中便创造性地发展了他们的数感能力。
3.立足实践強化数感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数感能力的有效途径莫过于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立足实践强化数感意识,通过自身实践去感知和培养数感能力。
例如在十进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位同学准备二十根木棍,先让同学们动手摆放十一根木棍,体会“十”这个数量单位产生的过程,再逐渐递增摆放到二十根,并可以引导学生十个一组进行摆放,从而理解一个十与十个一的关系,如此一来不仅简单明了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平面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教材中所涉及的几何图形,加深对各类图形特征的了解和不同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差异。所以,如果教师将具体实践运用于数感能力的培养中可以强化对数学学科各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
4.通过交流升华数感
数感作为一种意识,因为不同的人对数学的敏感度不同,数感能力也不尽相同。而交流作为沟通的桥梁,学生们可以通过互动拓宽数感思维,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内涵,在交流中升华数感。
譬如在“米和厘米”的讲授中,可以让同学们在家自行测量身高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如果是同样身高的学生,有的也许会说135厘米,有的或许会说1.35米。通过一定讨论后可以得知两种表达方式都是正确的,不仅明白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规律和不同单位的表述方式,还将整数与小数之间建立了联系,从多方面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师提问如何将一块蛋糕分成五等份,有的同学会根据重量进行平分,有的则可能依据蛋糕的面积或体积进行平分。所以,学生可以在交流不同的观点中获得多种启发和碰撞,进一步升华了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结语
总体而言,逐渐“数字化”的环境使得数感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感能力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任务和挑战。但教师对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并非可以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可以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6,(22).
[2]孙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