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榜样育人机制探析

2018-10-26刘健

科技资讯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互联网

刘健

摘 要:通过阐释高校传统“榜样育人”途径与新媒体的特征,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榜样教育中应该充分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敢于突破创新,探究建设路径,通过合理利用,减少新媒体对传统“榜样育人”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外国语大学“Story of SISUers”校园系列微视频为例,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榜样育人”的路径构建,为外语类院校“榜样育人”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榜样育人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181-03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形式的日新月异,高校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从新媒体视角探讨高校榜样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机制,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使高校能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传统榜样育人途径

“榜样育人”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為认同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校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利用报告会、报纸、广播等方式对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坚守美德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是弘扬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的主旋律和主渠道,在特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效果,激励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逐渐向榜样靠近和学习。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学习氛围,关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发展,传统榜样教育的示范模式、宣传效果正被多元价值消解,学生对传统的榜样教育方式产生明显的排斥心理,“高大全”式的榜样人物难以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一定程度上挫伤榜样教育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2 新媒体的特征和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数字信息化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深刻地改变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交往方式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新时代下,高校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优化高校传统榜样教育策略,运用新的路径挖掘榜样人物,突出新亮点,结合新媒体,增强榜样人物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3 互联网背景下榜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处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独立,习惯于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常态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随时随地不可或缺的资源。与此同时,一些曾经发挥巨大号召力和组织优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渐渐失去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3.1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榜样育人方式带来的促进和机遇

3.1.1 推进榜样育人方式创新发展

新媒体形式和内容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野和平台,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娱乐方式、理想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在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为一体的传播载体中,互联网能够极大地刺激和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可以自发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以往传统“填充式”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双向性、互动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传播,促使大学生成为参与者,为教育内化提供契机。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进行榜样人物事迹、观点的传播,直观且流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内容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1.2 促进榜样育人手段开放多元

高校传统的榜样育人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了特有的选树机制和宣传手段,如推优评比、事迹宣讲、座谈交流、广播展览、校园报纸等,这些都对榜样育人的开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易班等成为了榜样育人的有效工具,传播形式也逐渐由文字、图片发展为集合视频、直播于一体的综合格局,强化了育人效果且具有时效。

作为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中丰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可以进行同步的互动和交流。新媒体平台将文本、图画、图形、声音信息集成于一体,使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境,使受众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

3.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榜样育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2.1 大学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受到冲击

高校始终是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聚集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高校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呈现出行为失范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校园舆论受到海量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产生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情感感化力、交往沟通力逐渐淡化。

3.2.2 榜样示范引领功能受到影响和削弱

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的信息充斥着高校校园和学生生活,其中不良传媒也带来消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言行及其结果可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因为实验观察表明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社会或者学生群体中有的为一己私利,为争取更多受众,推销错误理念,庸俗、猎奇和虚假内容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

高校传统的榜样示范引领方式和理念过于陈旧,宣传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和简单,难以得到学生的关注和接受。在与外界文化观念、思想理念进行交锋和碰撞的过程中,榜样引领功能得到削弱,权威地位受到影响。在“去中心化”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和理念得到全面张扬和培养,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从而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明辨是非、真假和评判善恶、美丑的过程中失去正确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4 互联网背景下“榜样育人”的路径构建和机制探索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榜样育人的新路径,课题团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寻找和挖掘校园中学生们身边“触手可及”和“可信可学”的学习榜样、生活榜样、道德榜样等校园榜样,录制多部均长3~5min的系列微视频,并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Story of SISUers”对视频进行传播和宣传,以此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期间,针对校园学生进行《互联网背景下“榜样育人”路径的构建》相关的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客观的数据参考。

4.1 把握正确价值导向,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主流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呈现出“去权威化”和引导力降低的趋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重要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将传统的构建策略转向生活化、人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够重塑高校主流话语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特点为明确榜样育人目标和选树标准的确定指明了方向。项目按照大学精神和价值标准,有意选取了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经历,在外事、外交等领域工作、学习的经历和经验进行分享,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4.2 坚持思想理念创新,运用视频媒体手段

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如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如何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艰巨的问题。视频文化以其流畅、直接等特点逐渐在网络流行,短视频也成为了各类网络上的主流形式,视频网站发展迅速成为学生群体关注的重点。微信与视频结合的方式,与新时代下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相吻合,榜样育人可以积极借鉴大众传媒,发挥、挖掘受众情感体验的作用影响,增强信息的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

4.3 适应时代发展特征,挖掘多元榜样人物

新媒体环境下,在学生之间的自我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不再是具有教育权威的教育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学生会在知觉、判断、信仰乃至行为上受到先进典型的感染和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就很容易形成一致的行为倾向,信息传播的“噪音”和阻碍就会减少,信息传播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强,必然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程度。所以,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挖掘榜样人物,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多元榜样教育机制成为一种新选择。

通过调研,80%的学生认为身边有值得学习的榜样,89%的学生认为校园榜样人物、事迹会或者可能會对自身产生影响。项目通过前期调研和访谈,了解和挖掘校园中学生们身边希望认识和学习的榜样人物,符合学生时代特质、群体特征,增强榜样教育的真实性、多样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突出人文情怀及价值导向,侧重人物及事件深处的故事,给人以启迪与鼓舞。同时,将校园中榜样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得感悟进行分享,从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示范和激励,鼓励学生在生活点滴的进步和坚持中自觉向榜样靠近。

项目选取校园典型榜样的一个点进行切入,力求镜头刻画自然细致,思想深刻灵动,体现校园背景下开放多元的状态,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避免“高大全”和学生排斥心理,使学生产生真实之感,更易于接受。微视频内容主要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校园人物、优秀校友或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件过程,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人际沟通辅导和朋辈教育。

榜样人物的选树机制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以学生选择为导向,选取多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榜样人物,增强榜样的生活化和可学性,防止认同疲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接近榜样、学习榜样。

4.4 结合学生性格特点,符合媒体传播规律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指出,传媒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需要尊重受众群体特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注重教育目标的优化,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兴趣和个人生活、学习状况等,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短视频具有视频短、传播快、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媒介、微博、秒拍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能够为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平台。在视频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导向型原则、针对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坚持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中捕捉最令大学生感兴趣、最能掌握大学生舆论主导权的信息,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认真倾听大学生的心声,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更加喜欢3~5min为主的视频内容。

4.5 多种媒体互相融合,促进榜样认同机制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和事向外传播,榜样宣传呈现出网状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和有效,有利于营造人人宣传榜样、人人学习榜样、人人争做榜样的良好舆论氛围。但是,除新媒体外,校园期刊、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大学校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拥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对传统媒体形式上的丰富,也是对新媒体内容上的拓展,使大学生对榜样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互联网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