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8-10-26陈汇川
陈汇川
摘 要:高校实施精准资助政策是党和政府实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着贫困生认定界线模糊、资助名额和金额分配机制单一,以及资助政策育人功能弱化的问题。引入多元化的资助标准和体系,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着力开展自强不息、感恩社会和诚信等教育活动,能有效提高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 精准资助 多元化体系 大数据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b)-0228-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复杂的问题。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貧困大学生能够享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有力措施,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实保障。2015年教育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指导方针,针对贫困生提出了“精准资助”的概念与内涵[1],旨在使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切实享受资助政策,并为科学、高效地实施资助政策提供了顶层指导。
1 精准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高等教育阶段已建立了“奖、助、勤、贷、免、补”和“绿色通道”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各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本保障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执行不到位的地方[2]。
1.1 精准识别存在难度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高校资助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目前,资助对象的认定形式是建档立卡和高校评议相结合。采用建档立卡的方式时,贫困生信息由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出具,由于信息只含有低保、生源地、是否贫困或脱贫等内容,信息量不全面,因此不能为高校精准认定提供细致的依据。对于评议方式,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通常是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残疾等家庭证明,以及由学生个人填写的经济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直系亲属健康状况、受灾程度以及学生是否拥有贵重物品和在校期间开销水平等。这种评议式认定方法掺入的主观人为因素较多,有些学生为了争取到资助名额采取夸大家庭贫困程度的做法,对个人填写的信息内容进行虚报、瞒报,而有些学生尽管存在家庭贫困现象却碍于面子和自尊心不愿意主动上报。
1.2 分配机制单一化
高校生源多来自全省或者全国各地,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不同城市的高校或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也不相同。而资助名额通常是根据各高校学生总人数按固定比例进行分配下拨,各高校又按照班级学生总人数进行比例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是单一的以人数为分配依据,忽视了不同城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性和综合性。此外,对资助金额的分配目前也尚未建立与贫困程度相对应的机制,存在分配标准单一化、固定化的弊端。
1.3 重经济资助,轻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量大,完成时间相对集中,资助工作小组往往将精力投入到受助对象的认定以及资助金的发放等工作,而对受助者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关注较少。有些学生申请资助时会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出现自卑、孤僻、封闭内心的倾向;还有一些学生会形成不劳而获的依赖惰性,觉得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外,有些提交申请但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也会出现有怨言的现象或者不平衡的心理。
2 完善精准资助工作的建议
2.1 引入多元化的资助标准和体系
首先,资助政策不能仅仅是将资助进行简单的分配,资助名额和金额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院校的特殊性质以及不同专业是否存在困难学生集中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一刀切、平均化的做法。其次,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只有奖学金的评定与学生个人表现相关,其他形式的资助只是单纯地以家庭经济情况为依据,认定形式单一,无法有效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当学生被认定为资助对象后,可以根据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纪律,是否按要求完成学业以及综合表现对资助金额和名额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对达到要求、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上浮资助金额,对于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要适度下调资助金额,当学生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时甚至取消继续享有资助的资格。这种做法把资助工作与学生的综合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发展中去,形成以资助促学习,以资助促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专业特色,多元化创新资助方式,拓展资助渠道。加强高校与社区、企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开拓广泛的勤工俭学岗位。不仅能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术服务社会,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对资助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也可以尝试将公益活动融入资助体系,对受助者进行公益考核,只有当积累到一定的公益积分后方能全额享受资助,这种方式促成了学生受益与社会受益的双赢局面,并帮助学生养成回馈社会的优良品质。
2.2 加强思想、心理教育
资助不仅仅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当下的经济困难,而更应该给予精神关怀,关注学生长久的发展,促使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第一,要在贫困认定、公示、助学金发放等环节以及进行新闻报道等活动时保护受助学生的家庭信息隐私,使学生享有充分的安全感;第二,要建立健全学生档案诚信记录,并将诚信记录与学生的推优、入党甚至就业挂钩,引导、约束学生行为[3];第三,要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先扶智”的思想,把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自强不息、感恩社会和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构建感恩、诚信、励志、自信、克勤克俭的思想引领体系,通过扶智立德使学生完善品格,提高综合能力。
2.3 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助精准度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迅猛发展,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充分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中去。利用新媒体多方位、多角度、及时地发布、推送资助政策、资讯等,确保学生在全面、丰富的内容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及时准确的掌握政策精神和实施细节。此外,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资助工作能有效提高资助效能和精准度。用大数据搭建资助信息平台,在进行贫困认定工作前采集贫困生家庭信息、校园一卡通消费信息、手机和银行卡消费信息以及教务信息(包括平时表现、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等)[4],在助学金发放到位后还能进一步追踪、监测受助学生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综合、真实的经济情况,从而为精准资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创高校精准资助多元化的局面,将资助的经济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最大程度化挖掘资助政策立德树人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曹晓晶.高校“精准资助”新模式——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J].运城学院学报,2017,35(5):90-92.
[2] 张志勇.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105-107.
[3] 刘亚敏.高校资助体系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28-30.
[4] 黄燕.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J].高教论坛,2018 (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