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特点与创新
2018-10-26刘原赵彦勇
刘原 赵彦勇
摘 要:高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目标是维护教学秩序稳定,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对高校公共基础課教学管理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对高校公共基础课管理的创新性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特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a)-0168-02
公共基础课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多元化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必不可少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指学校为培养学生,努力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建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1 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特点
1.1 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指在体现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的教学管理体质和程序用制度和条例的形式加以确定,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第一,教师课堂的规范化管理。由于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学生上课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管理部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维持教学纪律,保证学生的出勤率,禁止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行为的出现。第二,师生课后交流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上人数众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和内容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管理部门要求任课教师为每个授课班级建立QQ群,在第二课堂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南京审计大学特有的双轨制教学管理“书院制”,书院作为管理部门要求二级学院为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每位专业导师必须按质按量在课后指导学生。第三,教师成绩给予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学生的期末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管理部门要求期末试卷的批改必须采用集中批改,流水式阅卷的方式进行。一份试卷往往需要几名任课教师分部分批改。在学生平时成绩给予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出具平时成绩评分细则和依据,并且统一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体现教师对学生成绩给予的公平性和规范化。
1.2 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高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有一系列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各项活动都有规可循。第一,管理方法中责任制的科学性。加强集体负责制,而不是个人负责制。积极发挥集体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集体决策更加民主公正。例如:每个开课学院设立公共基础课教学小组,小组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互相听课,教学效果得到极大地提高。第二,实行分级管理制。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分为院级和校级管理体系,明确两级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流程,将权力放到课程归属的学院,管理公共基础课的排课、教学检查、试卷收取等工作。充分发挥二级分院管理的最大功效。第三,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学生多、任务重,利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打破高校用资历、学历、职称等定先后的常规。所有教师公平、公开竞争,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并且为教学优秀的教师提供出国深造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晋升条件。
2 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创新
2.1 课程结构设置的创新
以往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进度在开学初已经完成,并且多年不变。刻板的教学方式令零零后大学生感到厌倦,求知欲大大降低。文理科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有些内容重复讲授,有些学生又跟不上进度。面对这种情况,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采用分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对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课时的多少、课堂规模的大小以及最终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往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现在,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以开卷、闭卷相结合,同时也有答辩、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进度较快;讲授内容广泛而灵活;讲授内容有探索性深度;讲授与自学并重。但课堂讲授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和技能,难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讲授方法。课堂上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教学视频等方法进行概念和应用的讲授,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教学完成课程介绍、课后作业、调查问卷、课后答疑等环节,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加强公共基础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弄懂或者一知半解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再次学习,或者在线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2.3 学分管理制的创新
学分制,一种教育模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跨专业、跨年级选择课程,并根据学校规定的学分制条件考试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弹性学分管理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勤奋好学,上进心强的学生可以合理安排学习课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克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现象。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于少数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多选修几门公共基础课而达到学校的学分要求,顺利获取毕业证和学位证。
3 结语
高校公共基础课作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受到各类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对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对高校公共基础课管理的创新性进行了归纳。
参考文献
[1] 王喜云,王蕾.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9):531.
[2] 何云剑,何红华.大学课堂管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0):164-165.
[3] 朱锡芳.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