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历史逻辑、现实价值与提升路径
2018-10-26简皎洁
简皎洁
[摘 要]
面对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凝聚力、自身自治体系的整体性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整合力和创新的基层社会治理等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加强党员队伍的自身教育管理、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定位、适应多元化发展等路径提升组织力,进而强化基层治理。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实价值;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9-0048-04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基层稳定的根基,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1]同时,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因此,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基层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其政治功能。因此,组织力的提升将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下党中央对基层治理的新目标、新计划、新定位,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标、动力源。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
历史逻辑与概念
组织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强弱的考核标准,组织力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之基。共产党的“组织”一词最早是列宁在1906年12月指出的:“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党的组织力的概念。[2]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了“政治组织力”这一关键因素,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日交战国综合实力后,提出组织力强则军队执行力就会上升,并且最终会影响战争的结果。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两学一做”学习为契机,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抓队伍建设的意识树起来、责任扛起来,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3]九十多年的历史表明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
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组织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某种能力,它是一种网络化的系统性能力。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自身体系的建设上,以及对群众的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和资源调配与整合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基层党组织在自身体系保持高度平衡与健全的前提下,进而对社会进行有效的引导、服务、调整、整合。具体来说,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两个构成部分:一是基层党组织对于自身的组织力,即内聚力。这是从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政治属性和特殊地位来理解组织力的内涵。二是基层党组织对于外部环境的组织力,即渗透力和整合力。这是从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来理解组织力的内涵。两个方面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内聚力是组织力的基础,渗透力和整合力是组织力的直观体现,也是内聚力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
现实价值
从基层党组织自身来看,组织力弱化就是基层党组织内聚力的弱化,具体表现为自身组织体系的碎片化和基层党员队伍教育的滞后性。从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看,组织力弱化就是基层党组织对于社会的渗透力和整合力的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弱化将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群众影响力的弱化。
(一)组织力弱化导致了基层党员队伍的松散化。组织力弱首先引发的是基层党组织内部党员意识形态的淡化。意识形态是政党组织有意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以吸引大批群众党员的支持和认同,政党意识形态的鲜明性和代表性是政党组织的核心。[4]党员意识形态的淡化直接引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缺失。具体表现为部分基层党组织及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抓党建工作精力有所松懈、缺乏政治主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政治坚定性下滑、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意识下降,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立场、摇摆不定,贯彻执行上级精神打折扣、脱离群众,只追求经济发展,忽视自身队伍的思想教育。[5]这些不良行为,造成党员队伍的松散化,直接影响了组织力中主要功能——内部凝聚力的有效发挥,进而导致组织力的弱化。
(二)组织力弱化导致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体系的碎片化。“碎片化”是从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社会状态。所谓的“组织体系碎片化”,“不是指党组织在社会中的一般性疏离或断裂,而是指由于最重要的社会联结和沟通机制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党组织结构的整体性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党组织运行的无序化”[6]。组织体系碎片化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原有的党群纽带和组织网络不是松弛就是斷裂。 二是组织内部成员及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合作,价值共性不和,在多数情况下处于隔绝与怀疑状态。三是原有的组织意识形态体系坍塌,党性塌陷,党员底线失守,整个组织体系价值理念处于失范的边缘。近年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力被忽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下降。党的基层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覆盖不均匀、零散,造成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水平较差。组织只是机械地进行上传下达,组织内部涣散,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不愿做群众工作、不经常开展活动、活动计划不按时落实,组织工作存在应付现象,组织内部学习过于僵硬。与此同时,部分“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有力地发挥其政治作用。这些碎片化的典型表现使组织体系自身的整体性价值无从发挥。组织体系碎片化使基层党组织内部不能凝聚起来,组织呈现出涣散状态,不能有效地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造成党组织组织体系整体性缺失。
(三)组织力弱化疏离了党群关系,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和整合力。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一个鲜活、流动的理论范畴与实践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随着政治主题、政党使命以及社会情势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的面相。[7]党群关系是基层党组织作用是否有效发挥的最好衡量标准,坚实的党群关系可以更好地加强组织对基层的渗透力和整合力。近年来,基层党组织的党群关系处于冷淡或紧张状态,群众缺乏对组织的信任,基层组织不能很好地将其纲领渗透到群众中。主要原因,一是党组织服务定位不准。开展的活动与群众联系不密切,相关性低,部分组织陷入“自娱自乐”的状态,推动发展和凝聚群众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服务群众的方式单一。基层党组织开展群众服务的普遍方式是采取党内动员、党组织集中服务。虽然解决了不少基层的突出问题,但活动的延续性较低,部分基层党组织上不拨下不动,某些服务活动流于形式。三是服务能力不足。面对多元化社会,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和组织资源提供服务难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基层党组织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愿做群众工作,对群众感情淡漠,群众工作成了其工作的短板,直接影响干群关系,使组织的凝聚力、渗透力大大降低。
(四)组织力弱化使得基层党组织无法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方式,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社会治理体制的重新认识,是创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发展、社会团体的迅速增加,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探索出一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模式。[8]但由于基层党组织很难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出现的新现象不能进行有效应对,造成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被边缘化。基层党组织不能丧失其对基层的政治性领导,但现实由于基层党组织未能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采取有效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治理水平,同基层群众的互动和对基层群众的引领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自治组织独立覆盖。因此,在多元化时代下,组织自身应该做出调整。
三、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一)提升组织力的首要路径是加强党员队伍自身的教育管理,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队伍要以提高党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党员先进性,积极在新形势下寻求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突出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了提升组织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作为党员队伍必须要做到:第一,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从业务能力的提升、干群关系的维系、新事物的学习和研究上入手,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加强学习党的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突出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强化党纪党规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度,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第二,加强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在源头上对干部队伍进行把控。第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二)提升组织力要优化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坚持和落实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坚实基础。面对基层党组织碎片化的问题,必须不断推动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使其快速适应经济形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要持续扩大党组织的规模,在农村、企业、社区健全党的组织,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存在党的活动,全面提升党组织的覆盖率。其次,在优化组织体系后加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进而促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基层党组织必须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落脚点。始终关心群众、把群众当亲人,积极主动地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类问题。严肃处理组织内部发生的优亲厚友、执法不公、贪腐、欺压群众等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问题,以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使基层党组织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三)提升组织力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定位,以更有效的方式渗透社会。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主动适应新时代下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经济结构、社会利益的新变化,不仅要服务群众,也要服务党员,服务组织。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来调整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第一,搭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建立培养党员干部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的学习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搭建处理群众事务的基础平台,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处理群众的难题,使人民群众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起党组织,做到有困难找组织,真正架构起黨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增强人民对基层党组织的归属感。第二,借助各种服务载体,创新服务方式。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各类简单易行、参与度高的活动。灵活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使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时代化、先进化、人性化。
(四)提升组织力要适应基层多元化发展,推进治理能力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不再单一地依靠政府,而呈多元化发展,为了使党在多元化发展下能更好地统筹全局,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适应多元发展,巩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体现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构新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至关重要。首先,在新时代,必须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基础,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其次,基层党组织也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改善自己的治理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合理地调动社会资源。再次,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治理网格,快速形成完整、健康、有效的基层治理网络。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纵深发展和广度延伸,增量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多元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6.
[3]本报特约评论员.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11-24.
[4]刘阳.现代政党技术化转型及借鉴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04):31-34.
[5]肖永志.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81-82.
[6]赵大朋.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村级党组织的应对[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04):78-84.
[7]王本文,刘爱莲.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3(05):78-84.
[8]唐若兰.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J].探索,2015(06):150-153.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