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心理咨询技术在考前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2018-10-26曹修凤
曹修凤
〔关键词〕考试心理;心理咨询技术;实例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8-0057-02
学生在高考前容易出现厌学、焦虑等症状。长期以来,教师对高三学生所做的工作很多,耗时很多,但有时却收效甚微。若教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诸多方面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情感、有内心体验、有生活追求、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人,真正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强加给学生,那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效果就会更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强调:咨询师要无条件地尊重求助者,并认为这是能够促进求助者发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心理学中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恰当运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与学生交谈时,在充分考虑教学中因素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本文以一名高三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上课精神不集中为例,采用两种不同的谈话方式比较为例,展示心理咨询技术是如何在辅导谈话中发挥作用的。
场景:一名高三学生找老师来论述考前压力的事情。
一、没有使用咨询技术的谈话实录
师:快坐吧!怎么感觉你看上去精神很差。
生:唉,这不高三了嘛!我一直学习上不去,压力很大,一直学不下去,睡觉也睡不好。(无精打采)
师:高三了,你有升学压力是正常的。
生:嗯,其实我的成绩一直都挺一般的,而且我现在特别不喜欢学习。一学习我就犯困,哎,真是烦死我了。
师:这我就要批评你啦,高考是多么重要,你这么消极对待学习,怪不得成绩不好呢!
生:我也知道高考很重要,可是跟班上有些同学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觉得赶不上。(沮丧)
师:赶不上你也得赶啊,可别回头连个大学都上不了,那还有什么出路啊!
生:我现在都觉得真的不一定非要上一本、重点这样的大学,学项技术也挺好的,现在不都说技术工人挺吃香的吗?
师:你这是说的什么话!考不上大学还能有出息吗?到时候找工作,你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谁还会要你呀! 听我的,考大学才是王道。
生:可是我就是觉得我考不上,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呀!
师:我看主要还是你下的功夫不够,学习方法也不当,当年我高考的时候复习很有一套,我来教你好了。
生:好是好,可是我真的觉得……
师:你可别可是可是的了,没什么可是的,听我的吧,认真复习,多花点心思,没什么困难的。
生:那好吧,我先走啦。
师:行,那我回头再找你!相信我,没错的啊!
(教师接着接听电话)
师:喂,哎呀,没干什么,你还记得你们邻居家那个小张吗?高三了,学习跟不上,我刚刚就在跟他商量怎么帮他补习呢,行,你等我啊,我马上过来。
点评: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如果那样,帮助就变成了压制,助人者就成了独裁者,把前来求助的人给逼走了。
在以上对话当中,教师批评和指责学生的不上进而摆出的要好好学习的理由,就是“将来没出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评判,完全没有关心学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也完全没有注意到学生表现出的焦虑:上大学,真的是惟一出路吗?这样显然是毫无说服力的。學生刚刚表现出想试试不同的人生路,教师赶紧一阵劈头盖脸的数落,仿佛要把学生的“邪念”扼杀在摇篮里,这感觉是教师想要把自己一定要上大学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即使再亲密的朋友,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非常不礼貌的,在这段谈话中,教师打断学生的目的是一厢情愿的:要帮助学生。此时的学生并没有想好要不要接受帮助,因为教师总是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说教,这让学生很不舒服,再加上教师一直不停地“安慰”自己,学生不情愿地离开了。
一个电话,教师就把学生的情况透漏给别人,这对于学生来说,他的隐私已经泄露了,如果有一天有人将此作为笑柄来嘲笑他的话,可以想象学生有多么难受,又会多么怨恨教师。明明是想帮助别人,而且还献计献策,怎么就被别人当作大独裁者而躲之不及呢?
二、咨询技术支持下的谈话实录
师:快坐吧!怎么感觉你看上去精神很差。
生:唉,这不高三了吗,学习压力大。我成绩又上不去,睡觉都睡不好。(无精打采)
师:高三了,有升学压力也是正常的。
生:其实我成绩一直都挺一般的,而且我现在特别不喜欢学习,一学习我就犯困,真的烦死我了。
师:嗯,你说你不喜欢学习的意思是?(具体化)
生:老师现在每天都是复习复习,讲的都是那些旧知识,一点新知识都不讲,我们现在每天都是做题做题,真的烦死了!(沮丧)
师:哦,原来你不喜欢成天复习,做题,而是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重复)
生:对呀,对呀,如果要那样才能上好大学的话,我宁肯考个技校做个技术工人,反正现在不是说技术工人也挺吃香的嘛。
师:确实,现在技术工人很吃香,缺口也很大,你知道现在都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人吗?(开放式提问)
生:嗯,这个我还不太清楚。
师:那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工人吗?(开放式提问)
生:他们不是说学挖掘机技术去蓝翔的吗?
师:那你是准备去蓝翔念书吗?(面质)
生:那也当然不是啦!但是我确实也不太清楚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
师:我倒是觉得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怎样才能学好这项技术应该也算是新知识吧,你要不要去学习研究一下呢!
生:嗯,对!我觉得你说得对,我是应该回家上网搜一搜。可是现在每天回家都要补那些落下的课,我怕我自己没有时间。
师:是啊,基础打不牢,读起来也会很辛苦的。所以你看,复习还是很重要的,对吧。
生:嗯,那倒也是。
师:我高三时也觉得压力很大,特别容易疲劳,后来我就想办法总结这些课程的规律,归纳里面的体系,不但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最后好像感觉也摸到门道了,复习起来也就轻松一些了。所以如果你需要,我可以把我的复习经验,给你分享一下。(自我开放)
生:太好啦,你当年高考考那么好,一定有诀窍。
师:诀窍谈不上,只是一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你,你试试看。我后面还有点事,我们下次再约时间谈。
生:那我先走啦,谢谢老师,回头我再联系你啊。
师:(接电话)没什么事,我刚刚在和朋友聊考试的事情。
点评:这次谈话中,教师不是批评和责备,而是耐下心来具体询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不急于下判断才有机会了解到:原来学生最痛恨的是不断的复习而没有新鲜知识的学习。教师没有急于否定学生想去读技校的想法:即使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同样可以有机会做出出色的事情。在这样开放、积极的态度下,学生觉得被理解,被接纳,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变近了,更愿意和教师继续聊下去,教师这样才有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即使做技术工人也需要了解很多信息,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教师说出了自己当年的经历,学生顿时觉得自己不是惟一遇到困难的人,也没有那么无可救药。
当教师婉转地向学生提出帮忙意愿,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优秀才把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谈话,水到渠成,激发了学生主动合作的愿望,所以学生是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欣然接受了教师的帮助。最后,教师电话中用非常笼统概括的话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保护了学生个人隐私,这样就帮助学生避免了将来可能的尴尬。无论是个人的隐私还是接纳他人的不同,在对话当中,教师始终体现了心理咨询当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济南,250399)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