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课程改革路径的策略研究
2018-10-26干琼宇曾善鹏佘运祥
干琼宇 曾善鹏 佘运祥
摘 要:为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通过多年探索,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方面进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多样选择、多种培训、多方引进、多元评价、多层提炼五个维度的策略。
关键词:选择性 课改 中职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课改。新课改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全省中职学校纷纷响应课改号召,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选择性课程改革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多维发展和多元选择,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细分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育人模式。以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下面将通过几个维度来阐述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多样选择,完善选择性课程改革体系
1.专业志愿选择的自由性
学生专业志愿的选择比较自由,机会也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次志愿选择机会。第一次专业志愿选择是进校之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专业志愿;第二次志愿选择是高一结束以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专业能力可以再次选择其他专业;第三次专业志愿选择是高二学年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涯规划去选择实习或高考。下面举第二次志愿选择为例来说明专业志愿选择的具体做法。
(1)以五年制学生专业志愿选择为例,五年制学生可选择到同专业三年制班级,各班人数受高职院校限定,若选择调整学生数超额,则按照高一两学期期末考试总分由高到低择优。同时,三年制学生也可以选择到五年一贯制班级,对学生要求有三点:高一两个学期所有考试科目均合格,高一两个学期德育学分均合格,高一学年无校纪处分。若满足条件的补员学生数超过空额数,按照高一两学期期末考试总分由高到低择优入选。
(2)以三年制专业志愿选择为例,三年制学生可选择调整专业,限于调整到三年制班级。学生在6月初填写申请书,要求为:高一两个学期德育学分均合格,高一学年无校纪处分,6月份底发放目标专业高一核心课程大纲,8月底组织学生考试,若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均在60分以上(满分100分)给予调整。
2.选择性课程门类的丰富性
为了丰富学生的选择性课程的种数,每个学期各个教研组、多家企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了文化类、专业类、体艺类等课程。从课程门数来讲,可选择课程数量大,以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为例,有45门课程可以选择,按每个学生选择两门来算,学生有990种组合可以选择,大大满足了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需求;从课程性质来讲,可选择课程既有理论型也有操作型,比如课程《物联网应用技术》属于操作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属于理论型;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讲,可选择课程既有指导性课程也有发展性课程,比如心理课程《生命花园》属于发展性课程,课程《咖啡研磨及制作》属于指导性课程。
3.选择性课程载体的多样性
选择性课程要发挥它的功效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根据载体的特点,学校将选择性课程分成限定选修课、自由选修课、社团活动课、企业实战课、社会实践课。
(1)以专业为载体。分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如“VB趣味编程”对学生专业有要求,属于限定选修课,而“神奇的汉字”对专业没有要求,属于自由选修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专业提升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要求。
(2)以社团为载体。社团是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兴趣的重要平台,所以学校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将社团活动课纳入选择性课程。比如篮球社团在选修课期间社团成员可以直接参加社团活动,由社团指导老师负责社团活动开展,同时,校团委和教学处两个部门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双重监督和评价。
(3)以企业为载体。中职学校宗旨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果课程教学脱离企业指导,闭门造车,学生的应用技能就难以形成。因此,学校邀请不同企业工程师和专家进驻学校,定期为学生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的实操指导。
(4)以社会单位为载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技能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深入社会。每个学期,学生会选择进社区、进福利院等单位,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
二、多种培训,提高选择性课程师资质量
1.“名”—— 实施名师领衔工程
学校现有正在申报的省级名师1名,已成立“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工作室牵头下,工作室的团队活动采用校内外结合,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并辐射至乡村教师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2.“特”—— 發挥特级教师优势,引领专业发展
充分发挥“老”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他们能够帮助学校把关发展方向,引领学校专业向前发展。一些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准高、领导能力强的教师是“准”特级教师,他们在学校专业发展上也展现出特级教师层面的智慧,要努力开发“准”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能力。
3. “优”—— 实施“五个一”工程,培养骨干教师
发挥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于理论学习与提升。第二阶段着重于同伴互助,通过读书会、微论坛、精品课、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第三阶段着重于自我研修,通过“五个一”工程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青”—— 实施“青蓝工程”,培养中青年教师
通过“师徒结对+专业培训+以赛促学”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学年初教学处制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每月的专题活动开展和落实。其专题学习内容有:教学常规学习、听评课理论学习、信息化课堂实录学习、信息化说课学习、教科研专题培训等。
5.“兼”—— “宽选严进”,引进能工巧匠
结合学校的专业特性和地理属性,按照“宽选严进”的原则从相关行业或者企业挑选相
应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和活动。学校的咖啡制作、葡萄牙语、音乐制作、漫画等课程均由企业人员兼职授课。
三、多方引进,增加选择性课程教学资源
借助不同平台和专家力量,努力开发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等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各教研组根据学生情况和专业发展动态,形成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和初稿,然后邀请专家对课程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后進行完善修改。最后将课程资源以教案、课件、微课、视频、教材的形式呈现。这类资源既是教师教学参考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引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可在线学习。
学校通过到兄弟学校、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国际友好学校等单位取经学习,引入他们的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师资力量,以此来丰富我们课程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借助杭州市教学诊断平台,对教学进行诊断,对选择性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内部教师资源的挖掘形成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四、多元评价,注重选择性课程应用效果
美国著名科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仅是选拔”。所以在选择性课程评价中,学校不仅重视终结性评价,更注重形成性评价。
坚持课堂随机评价,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将课堂随机评价作为课程总体评价重要部分。形成“双体四维多法”课程评价体系,也就是以校内和校外为双载体,从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四个维度出发,通过多样的方式来开展课程评价体系。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和学生核心素养,关注过程,重视素养,根据课程实际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
五、多层提炼,总结选择性课程改革经验
1.学生层面
选择性课改是一场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课程改革。选择性课程的开设,归根结底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或者比较喜欢的课程,96%的学生能够积极对待选修课,93.8%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好,98.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师积极负责的,93.4%的学生对选修课满意。
2.教师层面
课改的实施特别是选择性课程的开发,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教师培训、合作研发、企业实践、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在课改的风潮中,教师的能力也明显提升,在省市乃至国家各个层次表现优异,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3.校园层面
选择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着重体现在学校的社团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入到选择性课程体系中,把实用专业文化融入到选择性课程体系中。以校社团文化节、市社团文化节中,学生的表现优异,较多的学生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也彰显了课程改革带来的红利。在省市乃至国家级学生比赛中,浙江省前茅,全国前列,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成绩。
4.校企合作层面
选择性课程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校企合作”,同时课改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因为选择性课程改革,学校和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企业也为学校课程改革贡献积极力量。选择性课程改革增加了合作的企业,也让企业更深入学校,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密切的校企合作,从行业、企业吸纳“专家、行家、能工巧匠”成为我校的全职或者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俞佳飞.近十年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8(5).
(作者单位: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