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中的产业与金融

2018-10-26陈经伟

银行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海南金融经济

陈经伟

2018年4月, 习近平主席“4.13”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并赋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正式启动,这对于海南未来30年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海南区情的富有特色的自贸区和自贸港,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海南面临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与海南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及其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良性互动机制,闯出一条符合海南自身特点的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这将成为海南经济特区后30年持续发展新动力,也是实现海南自贸区(港)“四步走”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

实体产业是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根”之所在

海南前30年的主导产业

海南主导产业是什么?这一命题在海南建省建特区30年来一直处于探讨过程中。早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海南就曾经进行过一场大讨论——是贸易先行,还是房地产先导?是旅游为龙头,还是工业为驱动?什么才是海南优势所在?何处才是海南经济的着力点?讨论的结果是海南建省初期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方向。1993年,海南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1996年,海南提出“一省两地”战略,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次海南再度将发展工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把新兴工业、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作为海南省三足鼎立的产业基石,具體表述为“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997年海南首提建设“信息智能岛”愿景;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被确定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之前的发展策略作了补充。

2009年底,海南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启了建设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新篇章;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确立了三大类重点发展的产业。分别是:热带高效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具体来讲,海南提出重点发展旅游、热带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现代金融服务、会展、现代物流、油气、医药、低碳制造业、房地产、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等十二个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陆(以南繁育种为代表的热带高效农业)、海(深海科技及产业)、空(航天科技及产业)”高科技产业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高端研发、科普教育、信息应用等新兴产业,现实文昌航天科技城、三亚深海科技城和南繁育种科技城等产业分布格局。2017年,海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十二个重点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10.1%,占经济总量超七成。

然而,海南目前仍然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海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有海口、三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存在着不少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化特色不明显和主体产业发展不突出等问题,已成为一种大家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海南30年产业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泡沫”到“重整旗鼓”,再到“一业独大”(多年占比50%以上),造成海南经济对房地产业严重依赖的同时,还对其他产业发展带来“挤出”和“负效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冲击与阻碍。为此,习近平主席“4.13”讲话和《指导意见》后,海南针对房地产业做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

海南未来30年的主导产业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面临突出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产业在哪里?这也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由于此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之后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因此,《指导意见》制定过程已显“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

针对海南未来30年主导产业问题,习近平主席“4.13”讲话中精辟指出,海南应“围绕种业、医疗、教育、体育、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进航运逐步开放。”而且,《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四个方面构建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指导意见》中对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支持海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主要涉及旅游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创意产业, 新兴海洋产业(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物商业化开采、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应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种子)等内容。针对海南未来30 年的主导产业,习近平主席“4.13”讲话和中央支持海南的《指导意见》已经指明了方向。

为了支持海南向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航天应用等战略性领域发展, 《指导意见》还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如航天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和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等创新驱动基础平台。与海南2015年确定的十二大产业相互比较,《指导意见》所述的产业更加细致,主导产业也愈加明晰, 更加符合海南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和海南对外开放特点,为海南房地产“断腕”后新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落实海南自由贸易区(港) 主导产业

过往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探索一个适合海南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总体上看,《指导意见》提出的是一种“愿景”,或者说,主要还是从大的方向和原则层面做了一个指导。从经济特色来看,海南自贸区(港)的最终“愿景”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型的自由贸易,不仅要发展环岛旅游、拓展国际旅游贸易,而且要发展其他的现代服务业, 比如说现代金融贸易,像期货、证券、股权交易,还有与国际旅游相对应的国际养老、健康产业也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也会在当地布局,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贸易、数据贸易等轻型科技产业也会在那获得大量的发展机会。然而, 海南究竟通过怎么样的路径实现、具体如何落实?还有待于未来若干年时间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省情的改革方法。

海南优势产业

就优势产业而言,海南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发展特色制造业。中国经济结构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型中, 海南在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或许可以形成一定优势。首先,不同于传统加工制造业, 高科技制造业对物流条件和历史基础的要求并不高,这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发,因而人才和资本是更为重要的发展条件。只要相关政策到位,海南省完全可以摆脱基础条件约束,吸引高级人才和外来资本。其次,海南传统制造业发展相对薄弱,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转型成本几乎为零,如果以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有望短期内在电子器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一些高端制造业快速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海南传统农业应向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海南农产品有着潜力巨大的内地市场需求,热带特色农业有望成为海南的优势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力度亦持续扩大,海南的贸易、商业服务、旅游、医疗和养老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首先,海南省连接南海贸易通道,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自由贸易港高标准高级别定位,与跨境资金流动和汇兑开放等金融市场开放相结合,海南完全可以成为重要的服务贸易港口。其次,海南环境优美,多年来吸引了大量商业地产投资, 已经举办了大量世界级会议,未来随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会议经济、商业经济等服务业有望快速发展。再次,多年来国际旅游岛的国家定位,使得海南旅游业快速增长,岛内目前相对完善的开发区域还仅限于三亚市,旅游模式也相对单一,满足不了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因此,未来海南旅游业特别在文化旅游和海岛开发(国内具有经济价值开发的岛屿不多,主要集中在海南)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海南完全可以发挥气候自然环境等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医疗和养老等特色产业。

有效发展海洋经济。海南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除了水产鱼业资源以外,南海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海南还有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可燃冰,已经勘探到的800亿吨的可燃冰,这是未来世界的能源之一。

发展种子产业和热带植物产业。海南有三千多种热带植物资源,建国以后又引进了一千多种植物资源,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海南的热带植物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宝库。

建设海港经济。海南与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文莱等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联结东盟和大洋洲的战略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最关键的节点。在未来的新时代里,海南将可能成为中国撬动东盟、澳洲和南亚、非洲的战略支点,通过众多港口构成的珍珠链,成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资金、信息和人才的集散地。另外,海南擁有68个天然港口,目前开发的仅有20个, 这也意味着海南将不仅向全球输出利益, 成为经济上的战略枢纽,更会成为南海安全战略枢纽和战略基地。

海南主导产业操作策略

就如何落实主导产业而言,海南应关注以下几点策略:

注重“道”和“术”有效结合。习近平主席在“4.13”讲话针对如何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策略已经强调“先谋后动”和“顶层设计”以及“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内容,这实际上已经道出了开展相关工作(包括海南发展新产业) 的“道”,其实施过程将更多体现一种“术”的有效配合。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专项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要深入论证、严格把关,时间服从质量,深思熟虑之后一项一项地推出来。比较其他省份,虽然说《指导意见》是中央能够给予和已经给予海南的可操作的国内最优的政策体系,但从几个月的观察来看,海南目前最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相应的人才和实施团队针对《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实施项目)进行“谋划”和“顶层设计”,这一步骤不可或缺,也是目前海南省内抓手或团队做实《指导意见》各种举措或各项内容的难点所在和短板。

注重中央企业部门支持。实际上,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初期,在海南房地产“断腕”后新产业薄弱和自我培育能力不够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采取中央企业引导和协助方式进行推进,力求一步到位, 整体转轨,以求速效。一方面,反思10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模式。对于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海南应反思一下10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模式,因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到成功“对标”。另一方面注重高新技术产业。“陆、海、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深海科学与工程、文昌航天科技城) 这三个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在海南还有潜力可挖的,可以说是海南发展新兴工业的“三把尖刀”,只要发展好了,能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业。

注重细分行业和品牌建设。作为一个事实上只是地级经济体量的海南省,不应追求“大而全”和简单模仿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相反,应充分发挥海南地区自身优势,通过深入调研、周密研究和“头脑风暴”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机制

《指导意见》要求,海南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开展差异化的金融综合改革,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切实解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步骤、分阶段构建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以及“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区域产业与区域金融互动机制

区域产业与区域金融互动机制好比是人的两条腿,一条腿是实体经济,一条腿是金融,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达了,自然会引致出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从而促使区域金融业快速发展;同时,率先发展金融也会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本供给和投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另一个角度上说, 实体经济和金融也不能出现较大脱节。一个实体经济发达的地区若是金融服务跟不上发展步伐,会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一个金融发达的地方若是实体经济发展滞后(金融资本并未流入实体经济),会导致地方经济空心化,最终使得金融业面临严重系统性风险,严重时引发“区域性金融风波”。

正因如此,理论界针对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归纳为“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类。其中,“需求追随型”模式主要说明区域经济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导致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相关金融服务增强,而“供给领先型”主要说明区域金融可以适当地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发展,并且对区域经济有积极主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策略往往采取“需求追随型”模式。这是因为,在实体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民间资本充足,往往可以吸纳更多的金融人才并孕育成长中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为金融机构提供宽松环境、税收上给予优惠和为重点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可以选择“供给领先型”,适当主动发展区域金融业,由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把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

两种金融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

第一,发达地区是实体经济先行, 金融发展跟进;而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是金融率先发展,由金融体系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政府的角色是不同的。发达地区政府采取的是“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策略,政府唱配角;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政府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政策配合”策略,政府唱主角。

第三,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财力雄厚,对于外部资金的需求不强,因此,资金上外部依赖较弱;而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地方财政实力薄弱,同时政府在金融发展问题上要唱主角,因此,对于外部资金的获取很重要。

比较而言,海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因此,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的产业与金融互动机制应遵循第二种模式,即接力外部资金,政府主导,政策配合,金融适当率先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腾飞。

构建海南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了海南建立金融体系中的九项内容:(1)为保障海南自贸区(港)顺利建设,“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2)针对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创设海南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3)“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4)为推进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有序推行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和“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5)“在海南設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6)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南自贸区港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由于海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本地民间资本力量薄弱,即便有现实金融需求,也无法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金融机构;同时,当地缺乏金融环境和金融活力,许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难以被市场发现。这种情况下,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初期,地方政府主动成为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对于落实《指导意见》金融改革要求,并形成区域产业与区域金融良性互动机制,显得极为必要。具体发展路径一般如下:

第一,“播种”。虽然目前中国的金融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但是,一些金融资源还是给地方政府留有一定余地的。因此,由地方政府主导并积极调动本地资源设立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并适时引入民间资本入股。这一过程中,往往还会形成示范效应,让当地或外地逐利资本入驻本地,成立类似金融机构,形成竞争环境,共同为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第二,“成长”。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种子”金融机构的作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成长;另一方面,新兴金融业务的开展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出实战经验丰富的管理队伍,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激发”。由于“种子”金融机构的示范作用,加之民间资本的成熟和外地逐利资本的引入,市场力量会入驻当地,形成新的金融机构,并形成竞争格局。这一过程将激发当地的金融活力,同时为当地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促进整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四,“放手”。随着金融体系逐渐健全,市场力量能够自发引导金融业良性发展,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择机撤出资本。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业从主导转为扶持,从主角变配角。

金融支持海南产业的“三个基础”

与国内其他11个自贸区不同的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是分步骤、分阶段地把一个边陲海岛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而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海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短板”。因此,金融支持海南产业将体现为“三个基础”内容: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涵盖的重点行业, 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海洋开发、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围绕《指导意见》中的种植业、医疗、教育、体育、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航运等重点领域改进金融服务,结合产业特点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业务模式。特别是,传统海南房地产业“断腕”后, 通过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不动产证券化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产品,促进海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新模式。

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和“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海南自贸区(港)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要求。通过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为海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借鉴《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有关开发性金融支持区域基础设施的指引,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海南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在符合规范运作要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南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

普惠金融。目前,海南区域内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区(如琼中、白沙和五指山等中部市县)仍然属于贫困地区。因此,加大普惠金融手段和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成为海南自贸区(港)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用好用足现有金融政策和发挥金融扶贫牵头作用,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和异地扶贫搬迁的成效,实现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海南金融经济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经济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