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2018-10-26苏志军苏志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企评估体系

苏志军 苏志富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2.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方,是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学徒培训的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工作,企业采用师傅带学徒的传统方式,指导学生获得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学生可以因劳动获得某种形式的回报,企业则获得优质高效的劳动力资源[1-2]。在这种较为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育人,与其他模式相比,具有参与主体众多,操作程序复杂,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难以把控等特点。当前,国内有关其实行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评价和改进的研究尚未系统性地开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进行这个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策略的研究,对于不断优化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促进校企之间良性互动等都有重要意义[3]。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良,缺乏制度保障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是目前一些重要的法律关系尚未得到明确,如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未界定校企双方的责任等[4]。正是由于缺少了对现代学徒制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使得高职院校在实行过程中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

(二)质量监管组织缺失,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参与主体中,企业的地位很重要,其参与的积极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5]。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较少考虑企业的需求,无论是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细则都少有企业真正参与进来。有的院校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管工作交给企业导师,由于企业师傅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和统一标准,导致质量监管流于形式。

(三)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有“双重身份”,实行的是“双元教育”,因此与传统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体系应有所区别。作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实习期间需要校内教师的理论指导,要求实习企业和企业师傅将学生的心理、学习、工作状况等及时反馈到学校,帮助学生及时妥善解决遇到的难题。如果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对“学徒”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实行效果无法检验,影响育人质量。

二、PDCA循环理论及运行机制

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被描述为一套重复活动或循环,美国全面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于1950年提出了一种展现这个过程的方法,叫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一个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6]。PDCA循环不仅可用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也适用于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PDCA循环包含4个过程:P(Plan)——设定目标,分析问题,制订规划阶段;D(Do)——执行规划阶段;(Check)——检查或检测,按照预期来评价结果阶段;A(Action)——采取行动纳入操作或巩固成果,将变化予以标准化以及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阶段。此后又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体现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具体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对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及时纠正差错有较大的益处。

在PDCA循环运行机制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首先在P阶段,企业作为主体之一,与校方一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订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组建,可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最有效最便捷的培训方式,而学生获得了行业里前沿、急需、实用的知识技能。其次,在D阶段,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行使了执行权,教师主要提供理论知识培训,企业导师则承担实践技能培训。在适当范围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角色可以互换,即企业导师可以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学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指导,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在C阶段,校企合作组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小组发挥监督功能,定期负责对D阶段执行的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控、检查和评估,学生与企业导师的交流沟通情况如何,技能的掌握进度如何,工作环境能不能适应,有关部门有无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企业导师有无尽责等等都是质量评估小组的检查内容,这既是对执行环节的考核,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管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铺垫。到了A阶段,一方面对总结的经验成果进行巩固提升,另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相当于起到了建言献策的作用,该阶段的工作对下一个循环的P阶段的决策产生影响,包括对制度、规则的完善,去除不必要的、无效的工作环节等等。

总之,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正视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机制,这样才有可能使现代学徒制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基于PDCA循环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如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价值、使命这个核心,建立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双师型专业教师以及企业负责人、专业指导工程师乃至政府部门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制订现代学徒制才人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然后由企业工程师为主的教学团队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和标准对“学徒”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专门组建的质量评估小组定时进行检查和评估;将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存在的问题形成报告,反馈给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经过开会讨论,巩固已有成果,汲取经验教训,再对规范和方案重新进行修订完善。这是一个循环,但不是周而复始一次次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循环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又往前推进一步;到了新的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需要完善或者重新制订计划。在这种循环机制下,在实践中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得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最终成效等得到逐步提高[7](见图1)。

图1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PDCA循环质量改进运行机制

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质量改进运行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学徒制内涵、实施流程等,构建详细的PDCA循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策略,见图2。该策略由4个环节构成,即管理体系、实施体系、检查和改进体系,这4个体系共同组成了大的PDCA循环。而这个大循环又有许多小的循环组成,如日常的教学科研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等,小循环以大循环为依据,是大循环的贯彻执行和具体化,各循环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一)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包含了3类管理,即制度管理、实施管理和运维管理。

制度管理包括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战略计划以及设计、实施、管理、评估等一系列的保障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制度管理是实施管理的执行依据。

实施管理由4个子管理体系构成,其中过程管理是指整个现代学徒制实行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纳入监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实时监控每个环节的运作,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态。资源管理是指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属于质量管理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设施、仪器设备、材料)等。另外现代学徒制组织者正确选择合作伙伴,构建并维护合作网络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资源[8]。技术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一些工具技术,采用各种图表,分析、比较、审计用作质量控制和改进的工具技术,诸如流程图改进法、散点图改进法、鱼骨图改进法等。评估管理是需要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需要创建自己的评估体系,将数据分析方法、员工、过程管理、取得成果、社会效益等均纳入评估范围,这也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需要。

运维管理是指整个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体系运行过程中配套辅助的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安全管理、师资培训等,是现代学徒制正常实施运转的后勤保障和持续动力。

图2 基于PDCA循环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二)实施体系

在实施体系中,三个因素贯穿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整个过程。即“客户导向”“合作导向”“行动质量”。“客户导向”是指以满足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为根本出发点,包括学生工作生活变化中的需求,企业(行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避免脱离行业实际需求的技能培训或对人才市场需求的主观臆断。“客户”通过反馈、建议和投诉等形式使得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机会影响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方案等发展。

“合作导向”指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基于互惠互利的理念和合作双赢的目的,教育组织者(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参与者(培训企业、行业协会等)寻求建立互信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以深度的密切合作和一致的行动目标为基础,两者分工合作,共同确立目标与合作原则,并致力于实现双方一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

“行动质量”是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通过跟踪客户(学生、企业等)需求,从被采纳的战略方案中推断必要目标并采取行动所取得的结果,基于这些结果,结合来自客户方面的反馈,对行动进行持续评估并提升其效率[9]。客户的需求会发生变化,需要适时改变方案、目标和行动。

实施体系中另一块内容是日常的学生实习培训过程,这块内容也是一个小的PDCA循环,需要实施管理和运维管理两方面配合辅助,获取它们的支持,具体的实施者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

(三)检查和改进体系

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是具有充分的数据系统和持续的评估工作,评估的关注点在于学徒制培训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这些结果奠定了调整现有目标、确定新目标和发展新起点的基础。根据学徒制目标,定期调整战略,充分利用评估得出的结果,确保学徒制在组织内部的地位、战略实施、质量改进成为可能。检查与改进体系以检查为手段,改进为目标,评估为途径,通过日常的检查、考核,记录完备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数据系统,是对整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运作过程的详细记录,能够为形成整个评估体系奠定基础。可以说评估工作贯穿整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始终。

检查和改进体系由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委员会通过指定的专业的质量评估小组对实施体系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检查、考核,评估、再评估。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估的结论进行审核、讨论,对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对检查、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最终以决策的形式反馈到管理体系中,向管理体系中的制度管理、实施管理、运维管理等领域提出改进策略。管理体系的改进会对实施体系产生影响和作用,而实施体系中存在问题,又有检查和改进体系去发现、去纠正,这样形成了一个不断检查、持续改进、循环推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体系。

四、总结

运用PDCA循环理论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转动,使得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以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校企评估体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评估依据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