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梅哪得香如故:“梅景书屋”在“文革”后的首次画展钩沉

2018-10-26

艺术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吴湖帆吴氏画坛

宫 力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引言

2014年,恰逢吴湖帆先生诞辰120周年,不少艺术机构都因此而举办了纪念吴湖帆先生的展览和研讨活动。其中较值得关注的有沪上龙美术馆所举办的“梅景书屋师生画展”,以及由澳门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三大机构合办的全方面纪念吴湖帆先生艺术的“梅景秘色”画展①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吴湖帆先生本人的作品,还有其门下弟子的作品,以及与吴湖帆相关的藏品。,展出吴湖帆作品逾百件,同时出版了配合展览的精美画册,开展了高水准的研讨会。之后又由上海笔墨博物馆与上海文史馆共同主办了“吴湖帆研讨会”,与会者多是包括吴氏第二、三代弟子在内的当今知名画家以及美术史论学者,内容颇具史料价值。②研讨会举办于2014年12月,参与者有吴氏弟子颜梅华,第三代则有车鹏飞、张渊、任德洪、苏春生,其余如陶为浤、唐逸览等当时与吴氏一门所熟稔画家之嫡嗣,学者则有戴小京等研究吴湖帆的专家。此外,上海博物馆于2015年12月至翌年2月举办了“王谢堂燕——上海博物馆藏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7年9月,上海油雕院举办了“吴湖帆文献史料展”。同时,梅景师生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也屡创新高,引发收藏界的轰动。这些信息都足以表明,吴湖帆已再度成为当今艺坛乃至文化界的关注点。

吴湖帆作为一位集画家、书法家、鉴定家、收藏家、词人诸多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家早在民国中期就已然站上了沪上艺坛金字塔的顶端,诸如“画坛盟主”“鉴定一只眼”等称号展示出他在艺坛各领域中独领风骚。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吴湖帆却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和关注,正如戴小京所说,“文革”期间吴湖帆含冤去世,“在此后几达十年的岁月中,他的名字在公开和合法的场合下消失了,犹如金粒陷入了泥淖”,好在“当浩劫连同它所带来的灾难结束之后,良知得以复苏,人们便开始用批判与正视的目光重新分析以往的一切。于是,沉埋的金粒重新焕发出绚烂的光芒,而蒙于其上的污泥则早被历史的长河淘去”。[1]95而之后1981年举办于上海展览馆的“吴湖帆梅景书屋师生画展”则成为了吴湖帆重新得到艺坛关注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展览从策划到展出前后长达近两年的时间,而其意义更是深远。

时光荏苒,“吴湖帆梅景书屋师生画展”也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限于当时的传媒条件,多年以来文献中对于这次画展的提及大多不过只言片语,随着不少知晓细节的当事人逐渐谢世,信息和资料轶失严重,从而造成这次展览的研究和意义长期以来被忽视。故而需要开启尘封的记忆,还原当时的情况,才能够深入有关吴湖帆的研究,乃至填补沪上绘画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一、举办画展的初衷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由上海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中国画院在龙华举办的追悼大会上为吴湖帆先生正式恢复名誉并平反昭雪。严冬已然过去,画坛和煦的气氛烘燠着艺术家们的内心,自然也唤醒了梅景弟子们当年的风发意气,虽然斗转星移,不少人已年逾古稀①吴湖帆的弟子辈中岁数较长的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当时已年过古稀。,但是当年“当今国粹陵替,异说纷陈,不有宣扬,孰垂圭臬?继往昭来之责,非吾党而谁欤”[2]62的豪情又岂会随岁月流逝而泯灭?从吴氏弟子们的回忆来看,他们内心对恩师的敬重之情又何曾消磨半分?回首往事时,这些老人们常常“噙着泪花回忆着师门的恩情”,即如王季迁撰写的忆旧文章《吴湖帆先生与我》中所述:

吾师的性格,外表冲和温雅,带些外圆内方。平日总是满面春风地微笑,意态那么霭然,对朋友无非是全真挚的情感作用,而不在乎利害关系,从来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为了金钱的事,而与人作过分毫必较的争执,好像什么都是有话好说。[3]46其余如张守成的《梅景花絮》、陆一飞《梅景书屋里的师生情》、任书博回忆在梅景书屋学习的经历②张守成、陆一飞两文收录于《纪念吴湖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吴湖帆纪念集》(此书由吴湖帆弟子在2004年集结,供内部交流),任书博的回忆文字收录于《世纪》2008年第1期。等纪念文字中,无一不流露出了对恩师深深的思念和景仰。此外,“文革”之后,当时上海“重新出现了美术创作和展览活动的繁荣景象”[4]250,故而趁着这股东风,吴氏门下的弟子们便在吴湖帆恢复名誉之后,联合上海海墨画社③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成立的国画社团,当时社长为中国画院画师富华。筹划举办“吴湖帆梅景书屋师生书画展”。

二、画展的策划和筹备

这次展览发起人为吴湖帆的三位弟子——俞子才、张守成、任书博。正是他们的倡导和奔走、彼此间明确高效的分工、强烈的责任心、参与者的无私配合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促成了这次画展。

筹备初期的困难主要在作品征集上,一方面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吴湖帆本来作画就较少,又有“素不留己画”的习惯,造成作品分布较为分散,几十年下来很多也不知流散何方,又历经十年浩劫,大量作品轶失,故而一次征集较多数量吴湖帆散布四处的作品难度很大;其次便是资金筹措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期,自费举办相当规模的画展,资金对策展人而言并不轻松;第三是场地的问题,要找到合适的场馆也并非易事。

针对这些问题,三位画家便做了相应的方案。首先征集的问题由三人共同出力,鉴于俞子才和张守成当时在上海中国画院工作,便由他们出面向画院借出吴湖帆的作品,其余作品一方面向吴氏家人及所能联系到的同门征集,另一方面向画坛和收藏界广为征集。最后经过调整确认,拟出展览清单(表 1)。

从上表可发现,不仅筹办的三人以及上海中国画院提供了藏品,尚有不少来自吴湖帆门下弟子和藏家毫无保留的出借。这批劫后余生的作品极为珍贵,平日大多由个人或单位深藏密阁,不轻易示人。其精品代表作几乎都已囊括在内。从今天掌握的信息来看,吴氏作品存世量也不过区区数百件,彼时能征集到如此规模和质量的作品不啻为奇迹。

吴湖帆弟子辈的参展作品也较为丰富,不少当时已是画坛名家的弟子悉数参加,如王季迁、徐邦达、俞子才、张守成、陆抑非、任书博、朱梅邨等都有作品参展,内容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竹石、书法等多种科目,同时他们又推举了第三代弟子辈中较为杰出者的作品。值得一谈的是,田洪的《王季迁年表》记载王季迁曾于“1981年8月,在上海展览馆参加吴湖帆梅景书屋师生画展”[5]48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当时王季迁身在海外未能亲自前来,是嘱托其两位美国弟子携来他的几张作品参加了这次展览。故而此展览其实是吴湖帆师门三代的首次高规格展览。①2004吴湖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举办了第二次,2014年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候举办了第三次。

表1 展览中吴湖帆作品的清单

表1(续)

表1(续)

展览的经费问题则完全通过师门弟子家人们捐助的方式解决,捐助数目不做规定,情况如表2。

表2 捐款名单及数额

上表的捐款以及一些其余收入共为6 837.00元,其中展览筹备费用共用2 395.31元②各项支付收据繁多,仅列主要支出项目,余略。,又抽取724.00元作为设立吴湖帆衣冠冢的费用③吴湖帆的衣冠冢也由其弟子俞子才、任书博、潘季华等操办,于1991年设立于苏州小王山名人公墓。,剩余费用用作其他各项支出外,作为展览场馆费支出尚有不足,便由俞子才、朱梅邨、张守成、任书博、陈青野四人与第三代中吴明耀、郑伯萍、周阳高、戴明德、张渊等五人,每人为展览馆绘制六尺大画一张。同时,设定画展门票为每人一角。值得一谈的是,所有提供吴湖帆作品的藏家都并未收取任何费用,故而能以相当有限的经费承办这次展览。

当年可供展览的场地极为有限,既要能满足画展的规模,又要体现出画展的重要性,经过协商,最后决定选用上海展览中心的东厅作为场馆,并安排第三代中的年轻画家轮流值班。

画展题名由吴湖帆生前故交赖少其先生书写,并印作请柬封面,内页空白处则钤吴湖帆生前所用的由陈巨来所刻的“梅景书屋”元朱文印。画展所用签名册共两册,签条则分别请唐云以及沈迈士书写(图1)。用于画展入口处的屏风正面则由俞子才亲笔书写吴湖帆先生的介绍,兹录全文如下:

吴湖帆(一八九四—一九六七),初名万,字东庄,号丑簃,后改字倩庵,名倩,书斋名“梅景书屋”。江苏苏州人,为名驰中外的著名国画家、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并善诗词。

他资性颖悟,博综宏肆,擅山水画,初习四王,并从董其昌踪及元人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仲圭,上溯到五代北宋的董巨李郭诸大家,博取众长,陶甄新姿,加以家藏名迹甚富,披览年年,心领手追,得天独厚,终于脱颖而出,在大江南北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他的画缜丽丰腴,青绿设色,有逾前人,而烟云渲染极氤氲飘渺之致。所作叠嶂重峦,不觉其滞重,遥岑荒沚,不觉其寥简,欣赏时可以得到足够的烟云供养;他写竹潇洒劲爽,神韵天成;没骨荷花画得绰约婀娜,独具新格;书法从董其昌转为瘦金体,后学米芾,尽得海岳能事,大字天骨开张,气势俊发;精鉴别,接目可判真伪,不少名迹得其品题,藉数言以作信证,为国家甄别书画、保护文物作出重要贡献。

为人豪爽谦和,助人为乐,对奖掖后进不遗余力。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这次展览除先生及夫人潘静淑作品外,并附海内外同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作品,谨请指教。从画家生平、艺术特点、人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评述。而屏风背面则由张守成绘制单色梅花,以符“梅景书屋”之题,又将叶恭绰为《梅景画笈》所题“烟云供养”四字放大安置画面正中,并于屏风中部之空白处悬挂吴湖帆肖像照片。屏风两面书画皆为一丈二尺的横幅。(图2)整个画展活动的纪念印章则由任书博篆刻(图3)。所有征集来的吴湖帆作品暂收任书博处,画展之后亦由任书博转达各经借人归还各处。

三、画展的举办实况

图1 请柬(左)与唐云所写之签名册签条

图2 俞子才所书屏风及张守成所画屏风

画展于1981年8月5日下午3点在上海展览中心东厅正式开幕,一些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仅以《美术》期刊为例,展览筹备阶段就由《美术动态》栏目报道《将举办梅景书屋——吴湖帆画展》①报道时画展还未最后定名,故报道与最后定名有所出入。;闭幕后再次报道,赞其为“不少人引为我国美术界盛事”[6]64。同时也有不少专题文章见诸报端,如邵洛羊先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介绍文章。

开幕当天人潮涌动,当日到场的梅景书屋弟子有:俞子才、张守成、任书博、陆抑非、朱梅邨、王青之、潘景郑、邵靓云、孙伯渊、潘季华、陆一飞、徐子风、贝聿玿(女)、童月莲(女)、厉国香(女)。除此之外的各方专业观众和嘉宾也纷至沓来,就签名册来看,观众中书画家数量极多,经过记录并整理,可以发现诸多当时沪上艺坛耆宿巨擘在开幕式当天云集一堂(图4),在此仅列部分画家如下:王个簃、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唐云、郑慕康、沈迈士、糜耕云、凌虚、范韧庵、朱复戡、陈巨来、徐子鹤、伏文彦、刘旦宅、张雪父、张炎夫、陈秋草、周谷城、黄幻吾、陈从周、黄子曦、胡伯翔、吴青霞(女)、许士骐、顾廷龙、钱君匋、赵冷月、翁闿运。(图5)

而当时到场的中青年画家更是不胜枚举,除了梅景第三代弟子外,以上画家们的学生也济济一堂。甚至还有不少西画家前来观摩,如颜文樑、孔伯基、李咏森、周碧初、唐錬百、张充仁等国内一流的西画家。不仅如此,各界非艺坛人士,如医学界的方幼庵、文学界的吕贞白和郑逸梅、艺术评论界的邵洛羊都到场祝贺。不仅这些吴湖帆的“故交”①著名作家郑逸梅是吴湖帆草桥中学校友,中医方幼庵曾为吴湖帆做针灸治疗中风。,尚有如出版界的祝君波、影视界的夏振亚等“新知”参加了这次展览的开幕式。难怪当时便有画家感慨:这样热闹的场景已是上海艺坛久违的了。

四、画展的意义

这次画展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很多当事人也已经谢世,如今所见记录也不过只字片语,但并不意味着这次展览的无足轻重。首先对于吴湖帆来说,这是其艺术、其思想自“文革”以来一度被埋没后的首次亮相,意味着梅景书屋的艺术再次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昭示了他所推崇的艺术思想。在给叶恭绰的信札中,他明确写道:

然在吾辈专门画家方面观之,吴仓石虽有偏裨的地位,究不能当砥柱。总以直接董、王一脉下来为正觉,故汤、戴自为关键。同光以还则先尚书公与顾若波、陆廉夫、顾鹤逸诸人皆正式山水专门家。②《吴湖帆致叶恭绰信札》,西泠印社拍卖公司2015年春拍,拍卖编号2224。

能对于沪上吴昌硕那路炙手可热的金石画风直抒己见的批判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可见他始终将传统而严谨的画风视为国画的正脉。这次展出的吴氏作品严谨细致,全无草率随意之作,完全符合吴氏的一贯主张。其实受到他这种艺术思想影响的画家并不仅是他的弟子,应该说在一个时代被海上画坛奉为圭臬,故而吴湖帆被公推为沪上“画坛盟主”。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被誉为“当代粲一灯,振奋了‘八代之衰’”[7]119。故而在吴湖帆含冤去世后,他的同乡朱季海不禁发出“人间吴画,遂止于斯”的叹息,可见世人对其绘画之喜爱,以及所流露出的痛心和无奈。其实何止于此,大量精品更是在浩劫中毁于一旦。虽然在“文革”中他的名字“消失”了,但是他并没有真的被所有人忘记,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名字不适合被提及,故而一旦解封,依旧能得到各处的响应。不少人甚至冒着危险依旧妥善保存着他的作品③如“文革”期间周志醒先生曾将所藏吴画上覆盖毛主席语录而躲过一劫。,或许吴湖帆的画已化身为他们度过漫长浩劫的一种精神寄托。

虽然历史给画作带来了的一些沧桑的痕迹——有的作品上被圆珠笔写上了口号,有的则撕去了上款,有的缺损不全……然而瑕不掩瑜,画面依旧宁静得不带一丝烟火气息,正如梅景书屋的一贯气质。即使站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思想

和艺术都因为褪去束缚而呈现出极度跃进的年代,他的画也如梅花般经历了十年动乱的风霜,却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典雅,在风霜后依旧暗自吐着芳华,为传统正脉之典范的国画在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发展中坚定地立足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这次画展使得吴湖帆和他的梅景弟子们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因其耀眼的光华重新获得了新时代画坛的瞩目。值得关注的是,哪怕在21世纪艺术已经极端多元化的今天,吴氏一门不仅没有被湮没在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中,反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推崇,这点无论是从艺术品市场还是学术界都得到了证明,其已然成为经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展览真正可谓吴湖帆及其一门在新时代重启辉煌的起点。

诗人陈声聪先生在《论画绝句·吴湖帆》中云:“愙斋秘笈有传薪,倩也高资迥出尘。水晕墨章神化处,自缘手眼并过人。”梅景书屋当年正因为其丹青正脉的渊源、脱俗清雅的气息、精妙绝伦的笔墨以及精湛的鉴赏而备受艺坛瞩目,才引得各路俊彦纷纷立雪其门,瓣香其艺。

这次展览不仅宣示着梅景书屋精神的回归,同时也展示出其正脉的力量和生命力,继往开来的思想在第二代、第三代弟子的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第三代弟子,不少彼时初登画坛,而这次画展不啻为一个规格很高的展示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年轻的画家们认为能够参加这样的画展是他们绘画生涯中非常荣幸的事,是他们美术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成为事业的转折点,如张守成的弟子顾潜馨曾回忆说:“也就是在这个画展上,引起了出版社有关同志的注意”[8]102,即从此开始了他的专业美术道路。

图3 任书博刻“吴湖帆梅景书屋书画展览会”

图 4 参加开幕式的部分画坛人物(前排左一为俞子才,左三为沈迈士,左四为钱君匋,左五为陈巨来,右一为陆一飞,右二为陆俨少)

如前文所述,除了吴湖帆的弟子们,这次展览的来宾中也大多是已然功成名就的画家,如陆俨少、唐云、谢稚柳、程十发等人已然是画坛巨擘,而他们仍显示出了对于吴湖帆艺术的尊崇,这种态度势必影响到整个画坛在新时期对于吴湖帆的认识。

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陆俨少在这次画展中的态度。早在作品征集阶段,陆俨少即先访任书博的斋室以求一睹为快。据任氏哲嗣回忆,陆俨少到访时,看见正堆放在床上以待整理的吴氏画作,不禁赞美其出色的笔墨技巧。随后开幕当天陆俨少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数日之后又独自再访画展,故而签名本上有过两次签名。在众多来宾中,共有两位来参观过两次的画家,陆俨少即是其中之一。①另一位是范韧庵。从陆氏晚年自述中可以发现,陆俨少曾多次提及自己与吴湖帆的交往,并比较其与自身的艺术差别。整篇自述中所谈及最多的师长辈画家即是吴湖帆,可见其内心对这位前辈非常崇敬,至晚年依旧孜孜以求在作品中寻求可为自己所用的元素。不知道其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内心是否涌现当年与这位前辈交谊的点点滴滴,是否兀自比较着自己与前辈的艺术风格?可以说,陆氏的行为与其自述所表露出的心迹完全一致。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无梅景弟子之名,却有师徒之实。很多著名画家都曾得到过吴湖帆的指点,如程十发就曾长期在吴湖帆身边问学。甚至与吴氏同辈,尤其是一批同样处于画坛顶尖地位的画家们,他们有的在民国期间就曾或多或少受到吴湖帆艺术思想的影响,有的则因艺术见解相同而结为同道,耳濡目染或志同道合②吴湖帆曾请沪上二十四位志同道合的画家为其绘制斋名画,这些画家皆是当时沪上画坛的风云人物。,于是便以吴湖帆为核心而共同构架起了海上画坛的纲领体系。这股力量曾一度统治沪上画坛,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所淡化,甚至在吴湖帆去世后一度式微,但所幸流传依旧绵延不绝,只待文艺思想一旦解禁,吴湖帆艺术思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再次展示了出来。

参看签名册,可以发现除了画坛耆宿巨擘之外,一些当时尚为中年辈画家中的代表,如吴长邺、乔木、钱行健、沈柔坚、邱受成、林曦明、方增先、曹用平、毛国伦、唐逸览、孔仲起等,亦是这次画展的观众,甚至再下一代的画家中不少也已然成长为当今画坛的中坚。可以这么说,这次画展汇集了当时可堪代表的数代画人,或许各自绘画风格不尽相同,但是画坛正脉传承思想的内核却并无实质差别。是这次画展将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正脉在“文革”后再次捻拢和加强,对于之后画坛的发展起到了定位以及导航的作用。而医生、作家、出版人、评论家等重要文化人士的参与,甚至展览观众中有数位海外人士的参与——这在当时较为罕见,如此的观众群体也体现了梅景书屋出众的社会影响力。

在这种影响力下,社会各界对于梅景书屋的认知度迅速提升。近来有关吴湖帆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内容涉及其生平、绘画、书法、鉴藏、教育等诸多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有关吴氏作品收藏的研究陆续出现,反映了吴湖帆作品已深得到收藏界的关注——除了吴氏本人作品价格不断走高创新,其门人弟子的作品价格也随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如今不少艺术机构还陆续为梅景门下一些有代表性的弟子如俞子才、朱梅邨等画家,举办了专题的展览和研讨会。这些都是梅景书屋在如今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力证。

图5 部分重要来宾签名

猜你喜欢

吴湖帆吴氏画坛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汪观清:深耕画坛,“牛”劲十足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
画出幽谷传永远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