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生存视域下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反思

2018-10-26王晓东杨建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内容技能

陈 飞,王晓东,杨建营

(1.中国计量大学 体育军事部,浙江杭州310018;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从徐一冰等人上书民国政府将中国武术列为“学校体育课程”至今,学校武术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武术教育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和内涵,它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并不乐观,面对“学生喜爱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1]的尴尬局面,有研究认为“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泛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2]

武术教育从“去繁从简”“淡化套路、提倡技击”[3]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武术教育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武术课程改革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武术内容难教、教师不愿意上武术课也困扰着学校武术的发展。“武术教学设计缺少格斗内容,偏离武术本真要求,‘强化套路、突出技击’是武术本真教育的内在需求。”[4]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人类生存理念下的武术课程改革入手,探讨武术课程中突出技击本质属性的作用;从维护人的生命安全视角出发,唤醒人们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自我生存能力,强化武术提高人类生存的价值功能。旨在赋予武术课程新的活力,期待能为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整理有关武术教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改革、生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相关方面的论文94篇、论著7部,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把握研究现状。

1.2 走访调查法

走访调研国内多所高校,了解武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成功经验,并在课程改革中将多个素材引用到课程实践。对学校体育领域的4名专家、武术教育领域的7名专家进行访谈,探讨课程改革思路与理念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等问题。

1.3 实验法

在总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从教材、教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对武术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中国计量大学大一、大二武术选项课学生为研究对象,从2011年开始进行武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授课对象是笔者教授的教学班,平均每学期9个教学班,每班30~35人。课改过程涉及学生4 000余人。

教学改革试验初期阶段:2011年至2012年,在实验教学班分模块、分阶段地试验教学内容。阶段内容教学结束后,根据学生反馈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按模块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在2012年基本确定了救护知识与应用、团队协作与逃生、身体素质与避险能力、武术防卫知识与技能、武术攻防套路与练习5个模块的内容框架。

教学改革完善与实践阶段:2013年至2014年,主要对团队逃生、基本身体素质与模拟教学相结合部分进行完善。学校先后建设完成国内首个自护自救地震模拟实验室、逃生避险模拟训练场,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2015年教学内容框架定型后,在校内进行实践成果推广,并与部分高校合作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推广与师资培训。

1.4 问卷调查法

对中国计量大学2015级、2016级武术选项课共计59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选课的动机与目标、对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方面。在调查对象课程结束1年后,分别抽选两个年级的20名学生进行回访,进一步反馈课程效果与课程评价。

2 课程改革理念的动因

2.1 人类生存能力的匮乏呼唤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在经济高速増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极端的负面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増大、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治安恶化等等”[5]。越来越多的暴力、意外、校园欺凌事件,威胁和伤害着青少年一代。与此同时,青少年一代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匮乏,使得他们应对伤害或事故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常常是“手无缚鸡之力”地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当前,学校开展的生存或安全教育,一方面多以“口头式说教”的形式,较少进行专门的安全疏散、急救培训、防范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实践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总是以学校体育的教学平台为纽带而与体育教育链接在一起”[6]。针对青少年生存实践能力的欠缺,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和学生需要,改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 武术本真的回溯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从本质上讲,武术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打斗行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打斗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这种打斗行为看似粗鄙,但结果涉及人的生命和尊严,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和底线。考察打斗行为的心理过程,发现是对外界未知事物的恐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人类特有的智慧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没有恐惧、自强和心机,我们的祖先早就被自然选择淘汰了。因此,长期以来武术主要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而存在。古代的游侠、刺客、镖师、护院、保镖、拳师等,都将武术作为一种生存谋生的技能。即使在今天,很多青少年练习武术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获得一种防身自卫技能[7],因为安全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枪支等热兵器不普及的现代社会,武术是人们首选的防卫或见义勇为的手段或途径[8]。

中国人创造出了上百种风格各异的拳种、技术和理论体系。在武术课程改革中,无论武术发展到什么阶段,技击始终是武术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根本属性,生存是武术的技能属性。至于养成坚毅果敢的品格、谦虚谨慎的精神、忠贞爱国的品德,乃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由“生存”这一核心发展而来,相演而生,为武术课改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武术教育对人类自我生存能力的保障与促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生存是人的根本需求”。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要”是在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和未来有保障等[9]。“武术,首先是一种关乎主体自身存在的‘生存之哲学’”[10],“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是武术的起始点。武术本身是以维持人的生命安全、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武术的学练,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还能学习掌握防身自卫技能,提高他们应对暴力犯罪的能力,降低来自人类自我伤害的威胁,实现基本“安全的需求”。因此,武术具备“天然”的生命安全教育内涵。

3 从武术课到武术生存课的改革

契合武术技击属性,从人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出发,把武术与人类生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建立旨在弥补生存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不足、拓展武术教育视野的武术生存课程。

3.1 确立人类生存理念下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使其具备应对危机和紧急避险时所需要的基本身体能力;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技能,在遭遇意外事故时能够具备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应对危机和紧急避险的能力;培养能够与人合作、相互协作配合的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掌握避免使用暴力的安全智慧原则,学会遇到暴力侵害时的处理方法;通过武术攻防动作打练,提高心理素质和胆量,树立正当防卫的安全意识;掌握和学会利用身体武器(头、肘、手、膝、胯、脚)保护自己,培养练习武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

3.2 确定人类生存理念下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围绕人类遭遇危机时防身自卫与逃生避险的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打破原有武术课程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生存理念和生存技能两大部分(图1)。

图1 武术生存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生存理念以意外伤害的救护与逃生知识、遭遇暴力袭击时的安全智慧为主要内容。意外伤害的救护与逃生知识,包括了救护与逃生的基本原则、策略等;遭遇暴力袭击的“安全智慧”的首要原则是避免暴力的发生,包括平时注意为人处事的修养、缓解矛盾而不是积累敌意等,还要通晓人情世故。防止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安全智慧告诉我们,预防暴力犯罪要牢固树立自卫防身的意识与警觉性。

生存技能包括救护、逃生、身体素质、武术防卫、武术攻防套路等5个方面的技能内容。救护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意外伤害的救护学习与实践应用为主,包括心肺复苏、绷带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救护方法的运用;身体素质与避险,包括行走、奔跑、攀爬、跳跃、跌扑、滚翻等基本动作,结合团队游戏将这些身体素质内容融入到团队协作与逃生中;在身体素质练习的同时,提高与认识身体素质在遭遇危机时的逃生避险能力,掌握与人合作逃生自救的思维意识与方法技能;武术防卫技能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击属性,从打、踢、摔、拿中各选取两个较为简洁有效的技击动作,通过“两拳、两腿、两摔、两拿”攻防动作的打练,采用两两对抗的教学形式,不断强化动作攻防运用,引入多种武术对抗游戏,让学生真实体验对抗的感受,通过反复练习与感受,使学生不胆怯“打”、不恐惧“打”;武术攻防套路的练习是通过武术经典动作,结合头、肘、手、膝、胯、脚的技击方法,了解本体拥有的自我保护的身体武器,通过武术套路练习学会简单且实用的使用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在构建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与交融互补,形成具有目标指向的主题单元模块,即救护知识与应用、团队协作与逃生、身体素质与避险能力、武术防卫知识与技能、武术攻防套路与练习。这5个教学单元模块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指向不同教学主题内容的5个目标。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主题统摄下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围绕生存教育、安全智慧、身体能力、自我防卫的教育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一种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单元中选择和设计不同的内容。武术内容教学更加突出攻防动作打练,突出防身防卫的实用价值,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加开放、多元、丰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

3.3 注重学生生存危机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形成

3.3.1 强调学生自主实践操作 在教与学的角色安排上,武术教育要从重教的教师中心,转为重学的学生中心,使教师之教真正服务于学生之学的教学活动[11]。教师在每一个新教学单元的开始阶段进行教学示范,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操作和互助练习为主,多次重复实践操作,教学与实践运用随行。

3.3.2 注重情景模拟,强化学生体验 不断进行模拟练习,使大脑预先适应和有所准备。当遭遇紧急事故、歹徒袭击时,相比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会更加冷静,处理得更加合理,大幅提高自己在危机中的生存机率。学生按照逃生时要求的基本动作,通过设置的不同障碍和模拟线路,锻炼其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逃生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安全智慧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遭遇暴力袭击的多种模拟,例如被扯住头发、被抓住衣领、遭遇恶意挑衅被逼至角落等情景下的模拟与自我正当防卫措施与技能的运用。将学生攻防动作的运用结合情境模拟,例如通过小组创编故事情景,通过展演“炫我才艺、秀我武魂”[12],将攻防格斗练习通过不同情景下的生存、求生小品展演,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与展示技能的舞台。

3.3.3 重视教学的引导与启发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序,以武术游戏、灾害故事、遭遇暴力事件的真实案例为引导,启发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例如,武术“攻城”游戏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会发现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夺门逃生”游戏引导学生去探索合理疏散与逃生的方法,发现疏散逃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启发、引导、渲染,甚至夸张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体育中直面挫折、困难或失败,以培养其丰富的生命情感、铸造其坚强的生命意志,体验和理解生命的意义”[7]。

3.4 课程改革实践结论与分析

3.4.1 课程改革实践效果的反馈 在课程改革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有直观、清晰的认识,84.92%的学生明确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能切实提高自己防身自卫和危机生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目标和动机;96.95%的同学认为课程设计内容丰富、合理,仅有3.05%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是防卫知识与技能,选择的人数达到52.37%,认为防卫内容实用性强、教学形式有趣;10.85%的学生喜欢武术攻防套路,喜欢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学生达到了34.92%,认为这项内容能够拯救生命、非常重要;仅有1.86%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素质与体能。对于教学方法,将防卫技能与情景模拟结合的方法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有57.8%的人完全赞同、41.69%人表示赞同,说明了武术攻防技击动作强化在受到暴力伤害时的正当防卫手段受到学生的好评。

在与回访学生的谈话中得知,他们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与自己生存密切相关的内容会较为用心地投入练习,所以记忆也相对清楚。特别是武术攻防动作,通过同学的场景创编展演,使其更加印象深刻。学生表示在生活中能将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与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高了自己的生存意识是最大的收获。

研究证明:从人类生存角度出发开展武术教学改革,可以改变师生对武术课程的传统观念,改变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拓展了武术教材的广度,使得武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真实、立体;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安全防卫意识与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武术生存课”的改革是大胆的尝试,是武术教育与生存教育相结合的新思路。学生以自身生存为出发点,在生存与武术防卫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能力发展更加全面。

3.4.2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学校武术改革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教学,以传授套路、攻防技法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对其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特别是武术套路,其丰富繁多的练习要领和复杂的人体动作,需要练习者长期地反省内悟,才能有所进展。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内容、学习者被动的接受过程是乏味和痛苦的。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对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内容和原因进行反思,其根源并不在于内容的趣味性,而在于武术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的吸引力受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是由教师来制定与实施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引导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度。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实用性较强的武术攻防技击动作、逃生避险知识与救护技能,还是强化“身体武器”的武术功防套路练习,只要学生认为对其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内容,都会认真学习,积极练习。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即使再难学、再枯燥的武术套路,不同的教师上课其教学效果会大相径庭。因此,学校武术改革过程也是教师及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和转变过程。

3.4.3 武术课程改革应不断丰富运动形式、拓展教材内容 当前武术教育“教学内容素材选取陈旧、结构单一,长时间得不到更新,缺乏时代特征和社会变化的内容,不能体现武术本真要求、与时俱进和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不利于武术教育的实施”[13]。课程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对武术的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学校武术课程内容基本围绕武术套路、功法、对抗三种运动形式进行,并逐步形成武术操、武术游戏等符合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运动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武术应重视武术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符合时代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强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学校教学特色的、师生能够接受的多种运动和内容形式,才能发挥武术的多种教育功能。

3.4.4 武术课程改革需彰显武术教育的生命内涵 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发展和提升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意义。有效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是教育的根本[14]。生存是人存在于社会的首要条件。生活是生存的提升和发展,人类始终有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生命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存和生活基础上的精神追求。在竞技武术追求西方“标准化”模式的同时,武术丧失了个性和生命精神。武术课程改革应凸显武术的本质功能,彰显以正义之“武”保护自己和家人性命、捍卫自己国家和家乡的生命内涵。武术教育的生命内涵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意义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培养和人格塑造,同时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4 结束语

武术是学校体育中为数不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变迁和复杂的民族情感,武术被赋予了许多社会意义和教育期许。《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强调“重点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凸显了学校在中国武术发展与推广中的重要阵地作用。但面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学校武术发展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武术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思路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当前,中国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能力逐渐衰退。面对这种局面,人类生存视域下的武术课程改革,注重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的生命内涵,积极探索并付诸实践,是学校武术课程改革一种新的思路和理念。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内容技能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拼技能,享丰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