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的手创”,文化的传承

2018-10-26成羽

杭州 2018年38期
关键词:苗绣绣娘黔东南

文|成羽

短短五年,“王的手创”从一个人的淘宝店,发展到如今26名全职员工、1000多位绣娘的规模,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店主饶勇和王丹青夫妇,正在通过纯手工刺绣和原创设计,去为黔东南的绣娘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尝试着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王丹青的手工文创品牌

走进王丹青位于杭州下沙某创意园的工作室,就像走进了一个刺绣展览馆。

鲸鱼公仔、双坠鸳鸯车挂、手织布鸡偶抱枕……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沙发里堆着的,无不是形形色色的手工刺绣产品。

2013年,青年设计师王丹青北京求学归来,在杭州成立了“王的手创”,定位于打造带有互联网基因的非遗手工文创品牌。

“王的手创”,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王丹青的手创”。

成立之初,客服是她、设计是她、采购是她、老板是她、运营是她、美编是她……凭借自身所学的设计,加之与苗绣的特点相互结合,“王的首创”推出的手工绣品,好看且实用,符合现代的审美。渐渐地,认可的声音开始汇聚。

走过原始积累阶段的店铺需要实现公司化运营,丈夫饶勇的加入,分担了大量的工作。但纯手工制作与批量化生产之间本就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仅靠他们两人的力量,显然不够。

王丹青透露,别看耳环、项链、胸针这些东西小,背后却是惊人的工作量,拿设计来说,除了考虑形状、图案在内的创意,还要考虑刺绣涉及的多色彩搭配叠加。她算了一下,平均每个宝贝仅绣制就需要4.8个小时,而一人一天最多只能绣2-3个。

独立完成制作不切实际,培训新人投入成本又太高。最终,两人来到了苗绣的发源地——黔东南,寻找那些曾经给他们创意滋养的绣娘,并以计件工资的形式,邀请她们加入到手工刺绣的队伍。

“做良知的商业”

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跑,一位绣娘一位绣娘地谈合作,从最初的“有产品即结款”,到后来逐步建立起的信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直到2014年11月,“王的手创”团队走进黔东南台江县,开始了第一个手工村落的建设。

如今,双方合作模式已经转变为每月定时定量发下订单,月结工资,在次月10号之前结清款项,给黔东南的村民稳定与持久的日常收入;并且,负责管理的组织人员,严格遵守合作协议规定,以保证乡村手艺人获得相匹配的物质回报。

今年7月,由杭州市商委领导带队,杭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网易严选、“王的手创”等四家企业赴黔东南州助力杭黔帮扶工作,深入施秉县和雷山县走访贫困户绣娘相对集中的村落调研,并于8月10日在杭州举行了施秉县与“王的手创”民族手工村落帮扶协议。

至此,“王的手创”已经在黔东南施秉县、台江县、凯里市等五县一市建立了手工村落,参与培训的手艺人突破5000位,带动就业人数近2000人,持续生产的手艺人突破1200位,配合度较高的绣娘月收入达千元以上。

这背后,也是“王的手创”特有的企业追求——“坚持做良知的商业是最大的公益”,用商业的手法扩大市场销售,最终反哺乡村手艺人,让每一位勤劳的匠人通过双手收获足额的物质回报。

饶勇介绍,黔东南广大的妇女群体,她们有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却无法靠此挣钱,把她们纳入团队,既能将乡村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展示给众人,也让她们获取了生活所需。“在不影响农活与照顾孩子的前提下,让绣娘在家就业,平均每月收入增加1千余元,并不会发家致富,但可以远离贫困,并且持续且稳定,让生活更具有幸福指数与安定感。”

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许多人并不知情的,“王的手创”,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一个“王”字,表达的是王丹青致力于延续中华古老传统的美的意愿。事实上,除了要把苗绣带到更多人的视野之内,她还决定将这种传统的手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结合,从而注入新的生命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经过数年的沉淀,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从《你的名字》到《大护法》,这些具备高IP值的经典,他们都授权给了“王的手创”团队,让其用苗绣的语言,去再次演绎电影中的经典,大圣挂件、你的名字主题手链、大护法香囊……

除了电影方的,团队也与公益机构WABC达成合作,以自闭症人群的画作作为图案,绣制主题口罩;在这之后,又获得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睐,为青铜牛头等十余个文物制作了IP衍生品,把它们带到了五湖四海的人们手中。

可以说,“王的手创”旗下的所有产品,已经不能用苗绣手工小物来概括了,它们在这一团队的手里,有了新的生命和寓意。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王的手创”致力于促进苗绣新生,保留传统的手工技艺,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创新外在形式,形成更容易被当下市场接受的产品,从而间接地促使绣娘的手工技艺得以传承。

其实,“王的手创”所做的事并不是扶贫,而是希望打造一个手工艺人通过劳作获取理所应当的回报,平等自然、有尊严、有自信、充满希望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探索、去演绎、去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精深而博大的内涵。

正如饶勇所说的那样,是苗绣点亮了“王的手创”,“而‘王的手创’要做的,是接着去点亮更多的逐渐遗失的中华传统文明。”

猜你喜欢

苗绣绣娘黔东南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遇见黔东南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诗书画苑
绣娘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