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湿地的生态问题及保护对策

2018-10-25石园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污染生物利用

石园

中国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全,资源十分丰富,但正面临着人类不当开发与过度利用的威胁。在分析中国湿地污染加剧,湿地资源过渡利用,盲目围湖造田,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递减等生态保护问题基础上,提出加强立法执法,生物修复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湿地对策。

《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具有保护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降解污染及美化环境功能。湿地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能量来源,被誉为“地球之肾”。

1 中国湿地资源的状况

1.1 湿地类型

中国湿地面积广袤,约65.94×106km2,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贯穿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带,东西横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气候带,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中国湿地类型全,生物多样性高,重要湿地多。中国湿地主要分为5种类型:(1)湖泊湿地;(2)沼泽湿地;(3)滨海湿地;(4)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目前已经统计在案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55×104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05×104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7%,包括滨海湿地594.17×104hm2,河流湿地1370.03×104hm2,湖泊湿地835.15×104hm2,沼泽湿地1370.03×104hm2。人工湿地仅调查了库塘湿地,面积为228.5×104hm2 。

1.2 湿地植物资源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湿地类型多,植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珍惜物种多。国家林业局近期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与种总数的63.7%,25.6%和77%。中国湿地高等植物中的濒危种类有100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植物约8200种,内陆湿地高等植物有1548种。

1.3 湿地动物资源

中国共有陆生野生动物25目724种。其中湿地兽类7目12科31种,鸟类12目31科271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海洋带湿地动物3200种。中国有淡水鱼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环境产卵与繁殖。中国湿地鸟类种类繁多,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国湿地内有31种占54%,雁鸭类全世界有166种,中国湿地有46种,约占26%,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中国湿地还是许多候鸟跨洲飞行的“中国驿站”和越冬栖息或繁殖地,如天津滨海湿地,昆明滇池,盐城和东营等。

2 湿地的生态问题

2.1湿地污染加剧

中国有98块湿地正面临污染威胁。受污染的湿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部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农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大量工业(生活)废水、废渣及建筑垃圾,农药与化肥等排入湿地,使湿地遭受污染。20时间80—90年代的10余年间,中国有20%的湖泊因污染丧失基本功能,水质降为V类。中国有2/3的湖泊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10%的湖泊严重富营养化。

2.2湿地过渡利用

首先是渔业资源过渡利用。一些湖区的渔民生产观念与手段皆落后。每逢入秋苦水季节来临,渔民便将湖水沿沟渠排入江河,使湖底干涸,竭泽而渔。由此导致湿地内鱼类种群衰退,水生生物种间平衡打破,种群交替现象明显,组成的营养级水平逐年下降。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现象日益加剧。更有甚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渔民捕鱼手段先进,但观念依旧,疯狂逐利使得渔业产量骤减。1954年长江流域的渔获量是4.27×105t,近年又维持在1.0×104t左右。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前有50种以上,由于过渡捕捞,70年代中期将至30种左右,历史上曾辉煌过的东海区带鱼冬汛、小黄鱼春汛现象已不复存在,南海区著名的八大渔汛也已有10多年未见出现;其次是水资源过渡利用。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如扎龙自然保护区由建区时自然来水4.0×108m3现在的1.0×108m3。

2.3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通过自然或人为作用进入新的分布区,扩散、繁殖最终成功定居现象。生物入侵的驱逐效应使当地土著种的生存空间萎缩及至消失,群落区系单一化,结构简单化,生态系统或景观破碎化。对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是引种失败的外来水生生物,以及混迹于轮船压舱水中的外来藻类(甲藻和齐雨藻等)。如中国北方从日本引进的虾夷马粪海胆,从养殖笼中逃之自然海域后,同土著海胆争夺食物与空间并使后者种群数量锐减;又如20世纪60年代,滇池有高等水生植物16种,动物68种。其后20年间,因水葫芦入侵使大部分水生生物相继灭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水生高等植物仅存3种。

3 保护措施

3.1 加强立法执法

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保护湿地的专项法律,这给湿地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带来困难。健全的湿地保护法律对湿地资源的开发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快立法步伐、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已迫在眉睫。

3.2 生物修复湿地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芦苇、莲等吸收与富集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或分解有机农药特点来修复受污染的湿地效果更好。其中人工浮島不仅能净化水环境,还有景观观赏效果。动物方面,利用滤食性鱼类(鲢、鳙)直接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使武汉东湖蓝藻水华连续15年销声匿迹,同位素示踪显示,鲢、鳙对蓝藻消化率(A)为30%—40%,即鲢、鳙每增加1Kg生物量,就有50Kg的蓝藻等浮游植物被消耗掉。

3.3 建立自然保护区

至2005年2月,中国已有30块湿地加入《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阻止湿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的有效措施。湿地孕育了多种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位。保护区的建立为了减缓物种灭绝速率,科学管理、保护和利用湿地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污染生物利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画与理
生物趣多多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