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纠错的有效方式

2018-10-25孙世杰姜洪涛

新课程·上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阅读环境写作

孙世杰 姜洪涛

摘 要:从部首、字义和字音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写作中避免出现错别字,从汉字的来源上对写错别字进行纠正。

关键词:新三法;写作;阅读环境

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直接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很多人提笔忘字,写起文章来错字连篇,写错别字是不少人为之苦恼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最好从汉字的来源上来纠错。

一、区分部首

这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部首。为方便起见本文在此略举几例。

“衤”(衣补旁)和“礻”(示字旁):衤:其实是“衣”字的省写,因此也多与衣服有关。

如,袍、被、袄、裤、袖、衬、衫、补等。因此,凡与衣服相关的字都不应写错。礻:其实是“示”字的省写,形状类似祖宗或神灵的牌位,表示祈求之意。如,礼、祀、祛、社、祈、祷、祝、福、神(“视”字属例外字,示表声,见表义)。从这一偏旁的许多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及人生理想。“福”字分解开来,左边为祈求之义。右边则为“一口田”,合起来意思即是“祈求一人得到一块田”。对土地渴求大概是小农社会先民们的最初理想。这种理想一直影响到后世的诸多农民起义,“耕者有其田”一直成为历次农民起义中最能鼓舞人心的纲领。解读“富”字亦是如此,分解开来为“门内一口田”,意即“每户每人分得一块田便是富”。每人得到一块田地,这也许便是小农社会先民们的“小康”标准吧。

“宀”(宝盖)和“冖”(土宝盖):宀(宝盖):其实是“门”字的简写,顾凡带此偏旁者多与家或屋子有关。顾凡带此偏旁者多与家或屋子有关,“家”本写作“宀”,“豕”即猪的意思,合起来说门内有一头猪才能使其成为“家”,反映了人们最初驯化六畜时的欣喜之情。人们驯化了“牛”之后将其单独放入一间屋内,这便是“牢”。在上古时,“牢”并不是含贬义,而是表达最美好的祝福,“少牢”与“太牢”是祭祀中衡量祭祀物品是否丰厚的不同标准。门内有女则“安”(表达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崇拜心理);“宇”本指屋檐,后引申为无限的时间;“宙”本指门的栋梁,后引申为无限的空间。至于“寇”字,甲骨文的意思是在门内拿着鞭子(攴为手执鞭子之意)敲打另一个人的头(“元”在古文中多画成人头的形状),由这个字形可以推知此种情形必是强盗入户抢劫,故“寇”字的部首为“宀”。冖(土宝盖儿):古时其实是圆拱形的遮盖物。凡带此旁者,也多可推知其意。如“冠”字,本意是指用手拿着(“寸”本意是手腕,后指用手腕拿取)东西(冖)戴在一个人的头上(元)。很显然,这个戴在头上的必然是帽子之类的东西,所以罐子的上面不能写作“宀”,因为和门字毫无关系。

还要注意部首的不同位置。部首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意思,如阝旁。当它在左边时,古时多写作“邑”,表示人居住的地方。最初指地名的有部、邮、邯、郅、邪等。表示城市、城市的建筑或与城市相关的地理环境有:郊、邦、都、郡、郭、邸等。本指地名后成姓名的有:邓、郑、祁、邹、郎、那、郁、邢等。从“邢”字可以看出古人生活的原生态。“开”在古时写作“井”,因水源在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取代,人们常把井和家乡联系起来,乡井,井井有条,背井离乡,市井等词都由此而生,人们围绕井边居住,男女老幼越来越多,后来建成城市的规模,于是“邢”(井边的城市)字便产生了。由于人多,井边难免出现争水的情形,不仅有口角纷争,甚至会大打出手,所以不得不派人携带刀具等器械维持秩序,“刑”(在井边持刀护卫——字便产生了)。由于有了持刀护卫,人们渐渐地开始遵守秩序,后来意成法度,“刑法”一词便衍生出来了。

当阝旁在右边时,多和地势、攀登有关。如陡(坡度大)、隆(地势高)、险(地形复杂)、陬(山脚)、陵(大土坡)、阿(大丘陵,泛指山水等的弯曲处,由此出阿谀奉承之意)、队(本字为“坠”,指人从山上掉下来)、阳(山南或水北)、阴(山北或水南)、陆(陆地)、防(堤岸、堤坝)、陪(增加的,主要的)、院(有围墙围绕的房舍)、阶(台阶)、除(宫中的台阶)、隅(角落)。

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就不会把“邢”的左右两边颠倒了,也不会把“负隅顽抗”(凭借着某一个有利的角落拼命抵抗)、“向隅而泣”(独自向着角落哭泣)的“隅”写成“偶”了。

据此我们便知道到裁缝店做衣服时,“臀围”是绝不会变成“殿围”的,“病入膏肓”中的“膏”也完全不同于“盲”。“膏肓”与自己的身体组织构造有关,在我国古代医学的理念里“膏”指的是心尖儿上的脂肪,“肓”指心脏与膈肌之间。这两个地方均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疾病若侵入这两处便无药可救了,所以不应该把“肓”写成“盲”(盲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却像会走似的,比喻消息传得快,“胫”字写作“径”无论如何都讲不通。“义愤填膺”是指怒气填满胸膛,“膺”字写成“赝”是完全错误的。“贝”旁的字多与财富多寡及由此产生的地位贵贱有关,因古时候曾用贝壳充当过货币,故“赡养”是用金钱侍奉双亲,“贡献”的本意是拿出宝贝向别人进献,所以都只能用“贝”字旁。“赝品”的意思是冒充真品或伪造真品,既是冒充宝贝,下面当然是“贝”字,写成“月”字的应是毫无根据。

二、辨别字义

汉字中以形声字、会意字居多,因此从字的意义上来纠错也较为可行,可采用以下办法。

1.位置相关法

由于中国古代多是单音字,即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如天、地、人、来、走等,由于字太少使用起来难免有所局限,于是便产生了大量的多音节词,字数从二字到四、五字不等。这些后来衍生的词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第一种是有些双音节词,此二字从本源上看意思完全相同或相似。如“根本”一词,“本”原意为树的“根”,二者意思相同。第二种也是双音节词,此二字在意思上完全相反。如“本末”,“本”指是树根,“末”指的是树梢。都是指事字,意思完全相反。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四音节词,其中处于相邻位置上或词性相同的两个字,构件完全相同。如“感人肺腑”(后两字位置相邻)、“高瞻远瞩”(第一、第三字词性相同)等。

以上三种情况,前两种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根据词汇推知其意,后一种则有助于我们巧妙地纠正错别字。限于篇幅,本文只谈第三种。若是四字成语,则其中词性相同或意思相近的两个字其构件有时也相同。如“病入膏肓”,第三,第四字构件都为“月”,表示身体的某一部位,“民脂民膏”第二、第四字构件相同,都指身体的皮下组织;“脍炙人口”第一、第二字构件相同都与动物的肉有关。“脍”指切得很细的肉,“炙”下面为火,指用火烤得很香的肉,在畜牧业尚不发达的古代,如此食品当属人间美味,故这个成语的本意便是美味的食品人人都喜欢。后来应用到文学中,指美好的文学作品人人都喜欢。明白了这一个道理,更不会把“炙”字写成“灸”字了。“高瞻远瞩”“摧枯拉朽”“瑕不掩瑜”“一张一弛”“运筹帷幄”等也是如此。

2.意思相关法

新造多音节词时,各字之间,虽然构件未必相同,但意义却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需要从意义上去分析。有人把“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息”,這是错误的。这个词的本义是指像河川流动那样永不止息,“川”与“流”大有关系。“英雄辈出”指的是一辈辈一代代的英雄不断涌现,颇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意,并非英雄加倍出现,故不应写成“英雄倍出”,还有人把“相形见绌”写成了“相形见拙”是毫无依据。“绌”为“纟”旁,和“丝”有关,本意是一种介于红和紫之间的颜色,约为绛紫色。古时的丝织业很发达,有钱者多着丝袍,即使是这些丝织品的颜色也要分出等级来反映地位。凡显赫者,所穿的颜色必为“正色”,即只有一种颜色,如单纯的红、绿、黄等,但地位稍低者则穿“间色”,即由两种或多种颜色染成的杂色,如紫色、绛色等,所以,孔夫子曾有过“恶紫之夺朱”之语,便是谴责人们穿衣时不按礼节,在颜色上乱了“礼”数,“相形见绌”的意思便是自己和别人站在一起比较,单看衣服的颜色便可看出差别来。这样一来,“绌”的意思也就由最初的“颜色不纯”变为“不足、缺陷”,和笨拙的“拙”字毫无关系。

3.比较相关法

就是记忆时把两个容易混淆的字连起来进行区分,以有效纠错。很多人对“即”和“既”分不清楚,其实二者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左边都相同,在古文中画成一个人面前放着一个盛满食品的器具。所不同的是“既”的右边实际上是一个“欠”字的变形,像人跪着张开大嘴在打哈气或打饱嗝,引申为“已经”,故“既然”“既往不纠”等都应是“既”。“即”的左边,同样是面前摆放着盛满食品的器具,右边则画成一个人跪坐在地上的形状,表明此人尚未吃饭,只是接近或靠近食案而已,故“即”的本意是接近、靠近,“即使”“立即”等都由此而来。

三、区别字音

有些字完全可以从读音上进行辨析,这既是利用形声字的关系,也是利用汉字读音古今演变的原理。一是辨别韵母。有人总有“良”为部件的字跟“艮”为部件的字相混淆,其实二者只是形似而已,读音上差别很大。“良”读作“liɑng”,凡由“良”组成的字韵母都为“iɑng”或“ɑng”,如,“粮、娘、酿”、“郎、浪”;“艮”读作“gen”,凡由“艮”组成的字韵母都为“en”,如,“痕、很、狠、恨”。依据这一原理,以后区分这两个部件时,可记住这一点:凡遇到字韵母为“iɑng”或“ɑng”,则其中必含“良”这一构件;遇到字韵母为“en”,则其中必含“艮”这一构件。二是筛选排除。汉字中有些部件儿构字的数量很少,常常只有一两个,但我们却常常由于不知道这一点儿而出错,对此完全可以采取排除法予以记忆。比如“敲”字的右边部件“攴”,很多人往往都写成了“支”,其实“支”构成的字很多,如“肢、技、伎、枝”等,韵母都为“i”,而在整个汉字体系中,“攴”却只构成一个字,即是“敲”字。记住了这一点,以后便不会再写错字了。

总之,在充分理解字的音形意之后必能够对写字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避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错别字。

参考文献:

[1]陆敏.让错别字“无处可逃”[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6(4):46-47.

[2]丁如建.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识字教学[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1):176.

[3]薛帅杰.区别对待书法的错别字问题[J].中国书法,2016(7):168-169.

猜你喜欢

阅读环境写作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让阅读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