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8-10-25彭思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情感教育

彭思罗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是丰富情感传播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既有主观必要性,又有客观可行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课本所设定的情感境界中,让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些恰好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1]语文教学是一首富于哲理、蕴含画意、升华情感的长诗,它浪漫、鲜活、形象,谈古论今,无不在话下;它让我们徜徉于诗情画意之林,遨游于智慧明达之海,感悟心灵,受益无穷。语文教学充满着人性之美,闪烁着人文之光。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也在“应试教育”中沦陷,教师只重视教材中知识技能的成份,答题公式化,作文格式化,而对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及对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情感重视不够。因此,认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探索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无名的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学生冷漠地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同样道理,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愈强烈,愈丰富,那么,他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

1.有利于让读者与作者心有灵犀,陶冶学生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送儿子北去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穿铁道,跳下爬上,那过程的描述,已把读者受感动的心情调动起来了。特写到“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了。”作者自己流泪了,这时,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时,泪水也已涌了出来。

人都是父母生养的,父母的爱对于子女来说,是无私的、永远的、无止境的。这种无私的永远的无止境的爱才感天动地,才打动读者。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写父母对子女的爱,无不动人心弦。这种爱,就成了读者与作者心灵契合点,教师抓住这个契合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课文中去。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就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2.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孔子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带着自己浓烈的情感来上的,她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眼神,每一个熟悉的动作,每一句充满鼓励的真切诚挚的语言,都是那么溢满了情感,以至最调皮最好动的学生也不能不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其实,这仅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于漪老师更是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都灌注在了里边,使每个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2]

二、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的探索

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离不开两个重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充分利用教學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崇高美的追求。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宇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担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2)抓住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多是抒情言志而较少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即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也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狄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话的期待,乙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寓情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2.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1)利用情感性的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2)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方面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①精设导语,激发情感

如教朱自清的《春》,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②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以通过具体视像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③运用科技手段,渲染情境

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更主要的是,它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育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初中学生讲解半天,学生也难于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④通过朗读,升华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同样,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与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也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双重感情。

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总而言之,建立教育“情感场”,把握文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药,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3]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从而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转引自萬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第19页。

[3]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