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

2018-10-25赵凤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培养语文

赵凤晶

摘 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有一个鲜明的课程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发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关键词:语文 培养 发现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更加紧迫。教育部《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它要求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策略上由“呆板”向“灵活”转变,改变以往的僵硬局面,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乐于学生接受,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被许多教师所热衷,课堂的主体一直是老师,学生还是旁听者。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就此做些探讨。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同时许多新鲜有益的观念也步入了语文教学课堂。如“对话”、“互动”、“问题情境”等,对语文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學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法国文学家法郎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的发现意识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师要创设让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发现意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要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项思维的死胡同,学会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文中奥楚蔑洛夫斯的性格是什么?学生会马上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会积极作答。教师接着问: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又是什么?这样学生会热情高涨,认真研读课文,纷纷举手发言,结果会统一为“看风使舵”。教师便可顺势利导,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这样环环相扣的设问会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也只是起个诱导的角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自由探索精神,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例如某教师在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课,教师把全篇课文讲解完毕,让学生对本篇文章提出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不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此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全班的轰动,一石激起千重浪,围绕这个问题,班内学生自然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一次意想不到的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赋予学生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采取小组讨论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途径。”新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不是观望,而是动手解读,主动尝试体验,积极探究的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单凭个体的力量完成是很有困难的,这时候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开展讨论式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首先,教师所设计的讨论内容要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相联系,要保证内容不难,同时也不要太简单。例如学完《愚公移山》这一课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本篇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小组会提出:“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小组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愚公很愚蠢,山挡在前面可以搬家,为什么要把山移走,子孙后代都跟着劳苦。有的小组会认为“愚公不愚”,愚公的这种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值得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对于两个不同的答案,老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想法。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发现意识的培养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发展,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性、能动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猜你喜欢

培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