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研究

2018-10-25张丽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4期

张丽娟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资助管理体系中的重点帮扶对象,同时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学科教学,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难度相对较大的群体。科学有效的引导此类学生树立自我解困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全面进行职业规划,实现“精准就业”,从根本上实现一个家庭和地区的脱贫致富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帮扶研究 精准就业 高校家庭 困难学生

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中的重点工作,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党和国家扶贫的重点对象,肩负着本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解决该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解决贫困至关重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上海部分市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该类群体在就业选择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就业心理脆弱。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关于就业时存在的心理现象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敏感和焦虑,自卑源于对出身的不自信,进而会影响求职时的整体形象和成功率;对人事关系敏感,求职中的失败常常归因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原因,往往认为社会竞争是不公平的;焦虑则源于家人期待和就业成本的压力,家人望子成龙的期许和求职过程中自我包装费、差旅费、简历制作费用等的攀升加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二,就业选择扎堆。在问卷调查中关于理想职业选择我们设置了五个选项,即中小微私企、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外企单位、自主创业及其他;在求职地域选择上我们设置了中西部偏远地区、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家乡、国外四个选项。其中选择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几个选项,选择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也高于其他选项。综合分析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山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渴望待遇好又体面的工作,能够走出家乡在大城市寻找机会是大多数困难生的愿望。因而形成行业和地域上的扎堆现象。第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对自身期望较高,希望通过就业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但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尤其在英语、计算机、文艺特长等方面和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进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以上问题,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的大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第一,破除自我认知中的心理障碍。自我认知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应在对个人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探索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实行待机而发的择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1]。第二,弘扬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国家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消除就业市场的性别、籍贯、相貌等歧视,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求职津贴的资助力度;用人单位应积极践行国家就业政策法规,规范用人流程,树立科学理性的用人观,保障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环境。学生个人应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审时度势及時调整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不盲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第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科学规划与引导。通过教育引导困难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性就业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性;加强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国情和社会,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积极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中去,用实际行动服务集体、反哺社会、献身祖国。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困难学生的专业化指导,善于分析其就业心理,帮助消除消极情绪,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2]。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升培训档次,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3],根本上实现“精准就业”。

本研究希望在精准扶贫方针的指导下,对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此类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和特征,并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精准帮扶的策略,进而实现“精准就业”。同时,希望通过该研究启发高校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资助育人方法,使贫困大学在体会到国家、社会帮助的同时,提高自立自强的能力[4],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丽敏,刘富良.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大学生就业[J].高教与经济,2009,(4):215-216.

[2]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J].企业导报,2011,(10):33-34.

[3]王波,仲国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三线援助”模式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09,22(3):54-57.

[4]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第2期: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