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而不简单

2018-10-25马霖霞

学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简约祝福鲁迅

马霖霞

摘 要: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的行文简约,语言上惜字如金,章法结构紧密严谨,形成多侧面立体化时代风俗画卷;刻画人物上“去粉饰”,突出个性,使人物形象有隐喻。

关键词:鲁迅;《祝福》;行文特色;简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1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119

短篇小说,以短取胜,言简意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宋代诗人严羽《历代诗话》:“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简”是什么?简是简单,是简洁,是简约;简是惜墨如金,是要言不烦,是以少胜多。鲁迅是语言大师,举凡其作品,无不以简约胜。因为简约反而丰富,因为简约反而深刻,因为简约反而完美。

《祝福》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一、章法:多侧面、立体化

小说全篇含标点共9143个字符,却淋漓尽致地、立体地、多角度地描绘了那个时代、那个闭塞的鲁镇的风俗画,写尽了祥林嫂一生的曲折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活动都可以抽离出来单独构成一个故事。而主人公的离奇故事,反映的正是一个时代底层妇女的命运;鲁镇以及在那里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的画卷,绝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大部头”所能呈现的广度,所能达到的深度。

小说的叙事手法也使整体行文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倒叙吊足读者胃口,插叙顺叙互补,“我”和卫婆子穿针引线,共同完成完善完满的故事。从叙事线索上又采用复调小说模式,“我”在旧历年回乡,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最深的是祥林嫂的故事,“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紧密严谨而又简洁清晰,使小说所展开的一幅画卷有了更多的观看视角。

这样的行文,将鲁镇通过“我”连接到了整个旧中国、整个时代,祥林嫂的故事也是鲁镇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我”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也参与鲁镇的“祝福”,也和鲁镇的人们一起推进着祥林嫂的命运的结局。在那样一个夜晚,所有的人对祥林嫂的死没有任何愧疚感和负罪感,反而一个同情其命运的局外人,在“是否应该对祥林嫂的死亡承担责任”这个问题上纠结不已。多个侧面浑然一体,这幅时代的画卷是立体的,更是多点多线交错的,正如生活本身。这就是要言不烦,以少胜多。

二、语言:言简意赅、言约义丰

比如题目,仅仅两个字,但是,含义双关,有本义,有引申义,有反语的讽刺义,有鲜明的对比义。祝福,本义是祈福,而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以乐衬哀,以喜衬悲,此时此刻就是典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发读者对祥林嫂无尽的哀怜与同情。

比如时间交代,氛围营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是小说《祝福》的第一句,是领起句,祝福的年俗,祝福中的人物,都与此息息相关。“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外面已是“革命”“维新”的新时代,鲁镇仍是“旧历”统治,环境、文化、人心是老样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起“新历”过年“毕竟”还得“旧历”年像样子,魯镇的人们才会认可,才会心安。这样的鲁镇,这样的时节,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简约的语言,丰富的意味。

又如“大家也还叫她祥林嫂”,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词语的变化,既是情节的变化发展,也是祥林嫂命运的演变,生活摆布着她,摧残着她,她需要在人群中的地位,需要理解和同情,但周围的人们只会承认她“祥林嫂”的身份,对她的不幸是无感的、冷漠的,是看客的心态,是“集体无意识”。而更可怕的是祥林嫂自己对这个称呼也毫无申辩之意,与“集体无意识”没什么不同。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说道:“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如此丰富的内涵,就用这样一个句子三次重复变化就表现出来,如祥林嫂命运轨迹上的三个点,概括了人物一生的悲剧。这就是简约的力量,一个不变的称呼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隐蔽在称呼语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这样的语言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比如:“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剩”字,既是主人的冷淡不热情,同时又是敏感的“我”被冷落被嫌弃后的心理状态的准确定位。无奈,无聊,故乡不温暖,促“我”决计速速离开,逃开。不能逃开的祥林嫂们怎么办呢?只能被“剩”在鲁镇,绝望而死。

三、人物刻画:去粉饰、妙重现

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刻画,准确展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已经成为经典,尤其是对眼睛的刻画,更是语言和手法简约而不简单的极致。鲁迅先生在短篇局促的空间里,在极省俭的白描中,不断地填充人物眼睛的细节特写,眼睛就是人物的性格,就是人物的命运,就是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又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用不变的打扮反衬命运的、心理的与心灵的巨变。这种描写重现式的片段最著名和最典型的是祥林嫂的 “我真傻,真的”,反复了三次。当祥林嫂“人性中倾诉的欲望”遇到周围人们的冷漠、调侃、嘲笑甚至斥骂时,读者会明白,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秩序、礼教所产生的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冷漠造成的,而祥林嫂也很可能哪一天会换成卫老婆子、柳妈甚至四婶。这也是作者的深刻之处。它本身充满了暗示,读者自会解读出更丰富的含义,远胜作者站出来旁白或评论。描写重现每一次都有每一次深刻的力量,人物的命运、鲁镇的面貌才更充满隐喻,达到了作者直接叙述所达不到的效果。

谈到创作秘诀,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祝福》的简约的独特审美,无论对阅读鲁迅作品还是写作都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简约祝福鲁迅
鲁迅《自嘲》句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