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2018-10-25陈冰艳郑柳萍

学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陈冰艳 郑柳萍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科学课主要存在以师为主的形式,学生缺少将自己视为科学的学习者的观念。分析本土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现状,并充分结合本土文化探索翻转课堂在科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及设置小学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对我们当代教育很有启发。研究表明:科学实验课有效融入校本课程,翻转课堂打破学生对传统化学的认知,切实转变了师生关系,为今后科学学习和自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翻转课堂;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096

近年来,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翻转课堂已不再成为新词汇。但是目前将翻转课堂大力运用于科学实验课的学校还只是少部分,同时,我国小学科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但是在校本课程支持下设置科学实验课逐渐成为一种新气象。本文以福州市麦顶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校本课程环境下设置科学实验课的价值,将翻转课堂融入其中,同时弥补了传统小学科学课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小学科学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形式单一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主要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根据教材上的要求进行教学,较为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教材中涉及化学操作的内容无法普及全体学生,死板的教学形式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多数学生单纯地根据课堂教学结果学习知识,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的目的,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无法理解透彻,容易造成教学资源失衡状态,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小学生正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年纪,学生把教师视为科学的传递者,对如何将自己视为科学的学习者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真正体会实验的过程、发现实验的乐趣及灵活运用实验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环境欠佳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为科学实验课程提供重要保障,良好的课程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增进教师与学生关系。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程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内容程度,很难达到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加上小学科学这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不突出,师资力量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待此课程的态度和片面的认知,形成一种不良循环的课程环境,造成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难以发现现象背后存在的科学原理。

二、设置科学实验课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校本课程下设置的科学实验课与传统课程下设置的科学课相比,内容虽然都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但是科学实验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在节节课人人参与实验,探索原理,发现问题,将自己视为科学的学习者,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走出“要我学”的误区,进入“我要学”的状态。[1]

(二)创设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开展校本课程,将科学实验课作为一个承载体,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到教师和学生互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改变传统课堂结构。本文以福州市麦顶小学为例,学校结合本土文化,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开设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2:10-3:45,共两节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常采用视频式或者讲解式,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此校本课程弥补了传统科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以致用。

三、科学实验课应用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翻转课堂——课前学习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将问题和感受记下。福州市麦顶小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在校本课程下可圈可点,因此将翻转的理念应用于科学实验课中,不但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由浅及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且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文选取科学实验课中“溶解与过滤”这一节课为例,事前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与过滤的视频发送给学生,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生活中常见的食盐及糖进行溶解,发现糖和盐慢慢消失不见了,思考消失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过滤。这个阶段,学生通过事先学习相关内容,对于原理和概念充满了求知欲,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翻转课堂——课中挖掘

通过课前学习,在课上及时解决学生产生的问题至关重要。课前学习了关于“溶解与过滤”的相关视频,有了简单初步的概念,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及实验操作,每位学生台面上都放有支架、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等仪器,还有高锰酸钾、沙子等实验药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搭建裝置,滤纸的折叠方式,如何溶解药品,使学生观察溶解现象,同时操作简单过滤的方法及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过滤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选择直接将溶液倒入烧杯,忽视了科学的严谨性,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将玻璃棒末端靠在三层滤纸处,倾斜,将量杯紧靠玻璃棒,缓慢将溶液倾倒在漏斗里,使学生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解决困惑,规范操作,印象深刻,深受学生喜爱。

(三)翻转课堂——课后延伸

学生经过课前学习、课中挖掘,对所学的内容能够深入理解。那么,对于课后内容的延伸也极其重要,学习完“溶解与过滤”这一节课,一方面学生可以回家尝试其他简单药品的溶解与过滤,进一步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的联系,与父母尝试录制小视频,也将所学的知识告诉身边的同伴。这种做法较好地实现了“吸收”和“内化”两个阶段,带来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及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亮点所在,更是校本课程的成功所在。

四、实施翻转课堂的效果反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校本课程支持下设置的科学实验课重在实验人人参与,真正体现科学的价值,从传统的“教师操作”变为“学生操作”。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随机抽取100位校本课程下参与科学实验课的学生,分析科学实验课的价值所在。研究显示,有99%的学生喜欢学校设置的科学实验课,主要原因在于与传统科学课相比,学生有更多自主的权利,可以与同学相互讨论,使自身产生一种“小小科学家”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同时,他们也会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及时消化和吸收,延伸知识和喜欢学习知识。针对科学实验课的学习形式,有97%的学生认为最好的科学实验课的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实验,循序渐进,印象更为深刻,效果更显著,结果表明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前学习,课上操作,课后练习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质量

能够在校本课程支持下开发学校资源,跟随教育发展脚步,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设置科学实验课,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动手、探究、体验及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此,科学实验校本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变化,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变得更为严谨认真,不仅加强了科学教育,同时提高了科学教育质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翻转课堂”融入科学实验课,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师操作切实转变为学生自主,学生操作。在校本课程支持下设置的科学实验课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同时改造并提升,助于每位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乐趣,深受学生喜爱,成为一种新的气息,对于学生科学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起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