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念做打话灵动

2018-10-25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舞台

中国元素

三尺水袖,只轻轻一甩,便风情万种。那么多痴情男女,目送你走上舞台,再看你走下舞台,同你一起进入角色。动情处,或把喉咙喊疼,或流几滴热泪。

不论是英雄美人,还是名臣草寇,不论是精忠报国之士,还是祸国殃民之君,他们靠着大红大白的脸谱,咿呀的唱腔从锣鼓声中走出,在小舞台上演绎着大生活。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的昆曲和汉剧等剧种经过56年的融汇,衍变成现今的京剧,到如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盛行期,时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恐、悲”等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表演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火暴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京剧艺术的水准、品位、价值、地位、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这对于京剧艺术的挖掘、继承、创新,无疑是兼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大好消息。但并不等于进了博物馆,存入保险箱,从此就可以束之高阁,永垂不朽了。如果今后保护不好,传承不力,有名无实,随时都可能被从其中淘汰除名,将有损于民族尊严、国家信誉。所以,列入名录,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荣耀,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满怀强烈的使命意识,遵循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不断开掘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宝藏,谱写京剧艺术的新篇章,为人类文化传承做出新的贡献。

最早接触戏曲,还是孩童时代。母亲是个戏迷,那时候光阊门石路就有两三家戏馆,小孩子不需要戏票,于是,母亲看戏常带着我。舞台上长长水袖的美丽女子、挥刀舞剑的披甲武生,当时,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全然不懂。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戏开始变得一知半解了,后来,慢慢便懂得了剧情和人物,再后来,就会为“私订终身后花园”而羡慕不已,也会为“落难公子中状元”而倍感励志。

直到从事了宣传文化工作,特别是亲自参与了戏曲社团的组织后,才对“戏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才知道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才认识了戏曲之美。戏曲之美,不仅有外表之美,更有内涵之美。

戏曲之美,美就美在唱词唱腔。《牡丹亭》中唱:“姹紫嫣红已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腔含蓄典雅,长句与短句对比,形成落差,又疏密相间,缠绵悱恻,轻重缓急,委婉悠长。戏曲的唱腔,强调抒情性,或宽高清亮,或圆润脆甜。那一字一句的念白,也是美极了。

戏曲之美,美就美在表演形态。戏曲的表演是一种端庄娴雅的古典美。比如那旦角,那青衣,配合轻薄、淡雅的服饰,慢摇花扇,飘然如杨柳轻飏,柔美万千。如在《贵妃醉酒》中的绣扇舞、《霸王别姬》中的双剑舞、《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情探》中的水袖舞等优美的戏剧舞蹈中,一招一式都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尽展女性的柔美风姿。

戏曲之美,美就美在音乐旋律。戏曲音乐与戏曲表演紧密结合,为戏曲表演服务。清羽之音拨云端,深沉浑厚入深渊。玉碎塞空隐隐意,凡心起落失迷乱。舞台上的音乐丰富多彩,音符将人带入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境界。在清寂的月夜有如一曲天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戏曲之美,美就美在服饰、舞台。那柔美的身段舞动着精绣的戏服,还有那雪白如云的长袖、闪耀在灯光下布满珠宝的头饰。戏曲的服饰,那淡色,素而不贫;那绣花,花而不艳,和谐而美,更显清秀。灯光下,那丝线绽放的绣花,在纤柔的肢体上扭动,头饰的亮片、花的色斑,行云流水,若隐若现,伴着舞蹈的婀娜多姿,真是美不胜收。

戏曲之美,更美的却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我们看戏、品戏,解读戏剧告诉观众的故事,它会带给我们:茅塞之时的顿悟、伤感之時的自省、惆怅之时的静思、繁华之时的沉静。这才是戏曲文化真正的魅力所在!

提到京剧,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端庄亮丽的舞台、彩带飘舞的靠旗、浓墨重彩的脸谱、扣人心弦的翻打,耳旁似乎激荡着铿锵嘹亮的唱念?常言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指人的歌唱乃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舞台上,京剧演员通过富于强弱、高低、快慢、浓淡美感变化的吟唱,高亢处声震屋瓦,气壮山河,低缓时声如游丝,如泣如诉。观者的心灵在美的无数次撞击中,那充溢于胸间的感情终于在席间嘹亮高叫的一声“好”中喷薄而出,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的情感瞬间得以酣畅淋漓地融合。

这就是最易让观者和演者互诉衷肠、引为知己的艺术——京剧。它渊博精深,韵味浑厚,兼收并蓄,自信包容,从诞生之日起,血脉中就流淌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基因”。京剧如今式微,原因很多,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振兴京剧,已成为业内外人士的共识。

怎样才能传承发展京剧?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很早就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纵观京剧发展史,更是一部无数剧界同仁不断发展创新的奋斗画卷。梅兰芳本人也是鼎力革新、锐意进取的先锋,他对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贯穿了自己艺术生涯的始终。

如今京剧舞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并重,是一种保持京剧内在张力的较好方式,更与京剧史上老戏与新戏同演的成功经验不谋而合。维护好这样的格局十分有利于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追忆当年,“四大名旦”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争先创排新戏,吸引了无数观众,新老戏同台争艳屡见不鲜。加工老戏,创排新戏,不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就自身的艺术流派,使得彼时的梅兰芳“新式古装戏”,程砚秋《春闺梦》《荒山泪》《锁麟囊》等新戏过目难忘。围聚在梅程身边的齐如山、罗瘿公等更是共同摸索出叫好叫座、传承创新的最佳模式。

我们应坚持用多演、精演老戏,创排、打磨新戏的“两条腿走路”。京剧只有依靠精湛的老戏才能巩固自身历史地位,依靠成功的新戏才能有所提升,这是京剧奔向未来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当然,对于京剧,无论是从业者或是观众,应保持一颗豁达的平常心,追求“和而不同”的艺术心境也十分必要。此“和”既指舞台艺术上的多元和谐,又有同业齐心聚力、和衷共济之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曾说,京剧这艘大船,如果船工各有打算,互不配合,就经不起风浪。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更离不开自身的人才储备与磨炼。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要继承好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必须要有继承做基础。年轻演员要多学老戏,打好基础,有一定成就的演员可以尝试创排新戏。国家京剧院近年来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较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出人出戏是始终不变的目标。新编京剧《曙色紫禁城》《浮士德》更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广获赞誉。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扶持戏曲事业的文化政策,京剧艺术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京剧艺术乘此“东风”,着眼自身创作规律,不忘初心、不改本色,传统与创新并重,做到有本、有源、有根,必将永葆艺术青春。

京剧艺术家的澎湃情感虽然呈现在舞台之上,其背后的功夫却下在日常训练中。无论是平日的练功、临演前的排练,还是剧目演出之前的化妆、走台,每一个瞬间都珍贵万分。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使更多的人能了解京剧艺术的台前与幕后,戏迷朋友也能从多个角度观看、品味自己钟爱的京剧艺术。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舞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传统戏曲
《京剧人设》
台上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我们的舞台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