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化习前指导,强化习后讲评

2018-10-25胡务娟

师道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虫事例习作

胡务娟

“胡老师,我的孩子写其他的文章就洋洋洒洒,可是这一次介绍自己的时候,却像挤牙膏一样,无从下笔。她说不了解自己,无法介绍自己。”这是小朱妈妈给我的微信留言。小朱同学一直是班上习作比较优秀的孩子,已经有两篇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了,这次习作过程却手忙脚乱,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我以为孩子们对自己最熟悉不过了,稍作点拨就应该没问题,在“习前指导”环节就没有像以往那么具体而微。诚然,我高估了孩子们。回顾这次习作的过程,我才发现平时的习作教学中隐藏的问题。

为了顺利写好这篇文章,我事先让孩子们回家向父母进行口头的自我介绍,主要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缺点,然后特意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孩子们到舞蹈室“照照镜子”,让孩子们面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特点。孩子们非常兴奋,对着镜子挤眉弄眼,嬉戏玩乐。此时我让他们边观察边做记录,要求从衣着穿戴、个子的高矮、身体的胖瘦、头部五官的描写(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等进行观察,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勾画出一个人的轮廓。人物的轮廓基本描绘出来了,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呢?孩子们似乎都胸有成竹,知道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情来表现。通过一节课的努力,孩子们的“成果”出炉了。

孩子们的文章五花八门。我归纳了一下,大部分孩子都能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写,比如,“爱运动的我”“爱跳舞的我”“爱画画的我”“小书虫”“象棋小达人”“武术小达人”;也有一些特别的,如“可笑的我”“臭美的我”“小馋虫”“我的自画像”等等。但是,与平时习作相比,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个性特点不明显,文章散乱,东拉西扯,事例三言两语、不具体等。究其原因,我认为,就在于以往的习作教学过于注重“习前指导”。注重“习前指导”,是当前较为盛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即具体而微地为孩子们讲解写作主题,提供写作思路,包括审题如何推陈出新,怎样以好词好句增加文章亮点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保证大部分学生写出四平八稳的习作。但是,习前指导笔墨多了,就会压缩孩子们写作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孩子们的习作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而且老师指导越多,孩子们的习作越僵化。所以,当教师淡化“习前指导”环节,同时又碰到“自我介绍”这一类要求突出个性的写作话题时,很多孩子就会不知所措。当然,问题往往也是转机所在,我需要做的,是由此入手,反思当前的习作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

我庆幸自己收藏了管建刚老师《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这一套习作教学丛书。现在翻开看看,如获至宝,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由衷地赞赏管建刚老师“讲评重于指导”的思想: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好比老师跑在前头,学生拖鞋带帽地在后面跟。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告诉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看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过了头,摔了跟头,老师喊停,帮忙调整一下,学生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亲历求知的过程,真正实践过,各种滋味才会涌进心田,他们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写下的字字句句才会刻骨铭心。这才是真正有效、有力的习作教学。

的确,先前重习前指导只会“好心办坏事”,一次次的指导,捆绑了孩子们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孩子们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孩子们不是想着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而是想着怎样按照老师的提纲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了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孩子,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来。就此来说,习后讲评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适逢孩子们对这个单元的习作“不来电”,我何不趁此机会进行新的尝试——采用“习后讲评”的方法来引导呢?于是就有了“挑刺”修改的习作教学,真切让学生体验好文章是怎样修改出来的。

第一稿

我是一个“小书虫”

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三(9)班 朱雍明

一位坐在芒果树下看书的女孩,她就是我——朱雍明。我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下面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教师批语,下同:末尾处最好能点出自己的兴趣爱好——爱看书,便于与第二自然段衔接。)

星期天(中午还是早上),妈妈给我买了我最喜欢的书(什么书),我连忙抢过,往房间里冲去,然后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吃饭啦!”妈妈大声喊道。“知道了!待会就来。”我说。突然,我的肚子叫道:“小主人,我好饿,快去吃饭吧!”我理也不理,哪顾得上吃饭!都快要到精彩片段了(最好具体描述一下怎样精彩),只见妈妈上来(这里可以对妈妈进行神态或者语言、动作的描写),我(可以描写一下我的神态)才乖乖地去吃饭。这时,我肚子里都快饿扁了!还发出咕咕的叫声。(此处还可以写写书的吸引力打败饥饿。)

我就是一个“小书虫”,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

挑刺:这是孩子的第一稿,文章结构基本完整,层次分明,能先介绍外貌,再通过一件事例——沉迷看书顾不上吃饭来突出爱看书的特点,文章最后还能点题。可是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句子表达不通顺,不连贯,跳跃性很大,每个自然段之间衔接不紧密。而且,第一自然段的外貌描写没能突出个人特点,也没有为具体事例埋下伏笔;第二自然段描写具体事例,没有关注细节,例如看的是什么书,书的精彩处是什么等。这些也是这次习作的通病。我的修改意见是,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还可以刻画得更细致一些,事例应该更具体、详细,说白一点就是如何“把一句话写成一段话”。

针对同学们存在的通病,我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修改的“训练点”,让孩子们进行举一反三的练習。我以小朱的文章作为指导的样本,让小朱站在讲台,对照着其外貌特点让大家共同来帮忙修正,然后再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外貌描写进行修改。至于具体事例的细节描写,我让小朱再现当时的情景给大家看,再将原文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致的修改范例,其余孩子就有了一个“参照物”,也能找出自己的“病因”,自然就能“对症下药”了。

第二稿

我是一个“小书虫”

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三(9)班 朱雍明

书,它像一叶小舟,载我进入文学的海洋。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知识的大门。我特别喜欢看书,一天到晚,书不离手,我总感觉书里面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总把我吸进书的世界,使我留恋忘返。因此,妈妈给我一个绰号“小书虫”。其实我的名字叫朱雍明,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下面,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从小到大,爸爸都会给我买书,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是——图文并茂的安全书,里面的安全知识使我启发很大。

有一次,我去公园游玩,发现一位叔叔正在吸烟,吸完烟,烟没有灭,往地上一扔,就让小草燃烧起来,我见到此情景,急忙跑到附近的水龙头里接水扑灭。哗,火总算灭了。这就是我得来的知识,这也是书教会我怎样安全地生活。

有一次,妈妈叫我去收拾衣服,我还沉迷在书海里,哪记得收拾衣服呢?我看见妈妈上来,吓得从沙发上弹起来。妈妈板着脸生气地说:“小书虫,快点收拾衣服去。”我只好慢吞吞地去收拾衣服了!

一位沉迷在书海里的“小书虫”,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从第二稿中可以发现小朱是动过脑筋的,有些语句描写得很好,如:“妈妈给我一个綽号‘小书虫。其实我的名字叫朱雍明”“妈妈板着脸生气地说:‘小书虫,快点收拾衣服去。我只好慢吞吞地收拾衣服了”“我总感觉书里面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我吸进书的世界,使我留恋忘返”。但我发现习作中第一个事例用得不恰当,不能凸显“小书虫”的特点,第二个事例还可以再具体生动一些。这一次,我面对面地跟小朱同学一起读文章,并且告诉她,外貌描写不能空泛,要写出与众不同之处,那才是自己的特点,然后重点选一件事例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孩子听了终于开窍了。

终稿

我是一个“小书虫”

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三(9)班 朱雍明

一位正坐在图书角一旁的女孩,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她的个子有点矮,比较壮实,齐耳的短发,显得特别干练。她其实就是我——朱雍明,今年九岁,水瓶座,属牛。我特别爱看书,书不离手。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小书虫”。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我正坐在沙发上,捧着我那一本心爱爱的书——《安全知识大全》,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忽然,妈妈大声喊道:“朱雍明,快去收拾衣服去。”“好的,我马上去。”我说。那么好看的书怎能不看呢?刚好看到精彩处——面对失火如何自救!我一下子就把妈妈说的话都忘了。突然,从楼梯间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我才记得,我要去收拾衣服,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妈妈板着脸生气地对我说:“朱雍明,快点去收拾衣服!”嘿,我像个一个泄气的皮球一样,慢吞吞地走去收拾衣服,我还边看书边收拾衣服,因为太投入,差点又把妈妈说的话给忘记了。

一个沉迷在书海里的“小书虫”,你们愿意和她交朋友吗?

其实,这是孩子的第四稿,因为孩子在写第三稿时“变节”了——写了《爱画画的我》。我想孩子是有畏难情绪了吧!但这也刚好给孩子一次练笔的机会,无论怎样也是一件好事情。后来,在检测第三单元练习的时候,小朱却又选择了“我是小书虫”的话题来写,最后呈现的这篇文章让我怦然心动,小朱终于把文章改好了。原来反复挑刺、修改能收获这样的惊喜!猛然间,我发现自己的功力也增进了不少,自从这次挑刺修改后,孩子们都喜欢上了当“啄木鸟医生”,而且越来越自信了。

自此以后,我每一节课会针对他们存在的一两个毛病进行重点训练,例如开头不够简洁,或千篇一律,经常出现“开头病”。比如,记叙事情的时候爱犯“记得病”:“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被老师罚抄”“记得那天下午,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记得前几天,我借了同学一支笔忘记归还了”“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同学们纪律差,胡老师板着脸孔”等。对于这种“记得有一次”病,我让孩子们明白文字表达要注意简练准确。

写作不厌百回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写作能力是锤炼出来的。教师的作文讲评课如能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切实地解决学生作文中的一个小问题,就有一个小进步。一个学期20次,一学年40次,两年就是80次……长年累月,那就是了不得的大进步!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书虫事例习作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嗨,小书虫
小“书虫”如何养成
嗨,小书虫
嗨,小书虫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