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执迷:教育思考笔记三则

2018-10-25潘璋荣

师道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开课多媒体学校

潘璋荣

不能任公开课泛滥

这些年从上到下,各级教育部门都热衷开展公开课活动,公开课呈泛滥之势。

以笔者近三十年的教育和教研经验,我觉得很多公开课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根源在于在于我们公开的课本身一些特点。

有的公开课,靠的是先进的教育手段显摆,利用别的学校或者多数学校还没有的教学工具,如基于平板电脑的多媒体教学。这样的公开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学资源处于劣势的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伤害。有的公开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突出,譬如普通话、粉笔字等,但是,这些东西,也没必要通过公开课来表现。公开課教师的基本功再好,这都是人家长期训练出来的,将他们拉出来上公开课,并不能达到让听课教师基本功提高的目的。

有的公开课,组织者试图体现某种时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但是,这类方法和模式,往往给人一种面目可憎的感觉。师生都像木偶似的,生硬地表演那些“方法”与“模式”,诸如“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目标教学”等,但是效果却十分令人怀疑。而且那些方法和模式很多本身都没切实落实,常常只是出现这些词汇,而实际上却是“虚晃一枪”。

有的公开课,试图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诸如魏书生这类大家的公开课,但是众多的听课者听了之后,却无人可以效法。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需要丰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功底来支撑的。多数教师显然没有这样的功底。当然,也不否认有的教师听了这类教育大家的公开课后,开阔了视野,找到专业成长的方向,此后又靠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长足进步,但这毕竟是少数。在此反对的是公开课的泛滥,而非公开课本身。

有人说,每个人的课都有他自己的特点,我们组织公开课,就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其实,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往往是建立在他自身个性的基础上的,每个人的教学只能以自己的个性为支撑,我们不可能去学习别人建立独特的个性基础上的东西。换句话说,教学个性和特点是不可学习的。而能够拿来学习的,恰恰只能是不依赖于个性的共性。

正因为我们的公开课所张扬的往往是些不值得大肆宣扬的东西,或者并不是可以简单学习的东西,所以它们的负面作用就自然产生了。

这些负面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构成了广泛的干扰。因为公开课,常常是要大面积的组织教师听课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或几个规模比较大的举办学校。无论是外出听课学校还是举办学校,师生的教与学,都会因此被打乱,浪费众多师生不少教与学的时间。青年教师为准备公开课而“磨课”,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确有提升之效,但不少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学生被明确要求配合老师去事先准备课堂“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作假”行为。它对师生的品德都是一种纯粹的负面作用。

同时,公开课的泛滥还助长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和虚假的“政绩观”。很多老师参与公开课,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教学比赛之类的“获奖证书”,在职称评审中加分,而组织者则以举办过多少次教学公开课活动作为自己的“政绩”。

公开课之所以泛滥,跟某些部门对教育比较外行有关,也跟工作作风的浮夸有关。大家都习惯用这种操作简便,形式热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要遏制公开课的泛滥,我们有必要建立公开课活动的事前专家鉴定和审批制度,以及事后的效益评估机制。

多媒体的正用、滥用与歪用

最近下校调研,对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运用,颇有感触。联系多年来对教师多媒体教学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大致存在三种类型:正用、滥用和歪用。

所谓多媒体的正用,就是指老师从教学的客观需要出发,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而使用多媒体的情形。譬如,老师们在课堂上,将一些文字内容很多的例题或重要知识,用多媒体显示,就可以节省不少课堂板书时间,从而为教师全力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这些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提供足够的时间。尤其是毕业班的复习课堂,多媒体的使用,将大量的习题及系统知识,通过多媒体显示到屏幕上,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大大地减少传统手工粉笔书写所需要的时间。

多媒体的正用,除了相对传统的粉笔板书可以节约大量时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克服纯粹的讲授和板书表现力不够的缺陷。譬如若教学内容涉及世界著名的风景、经典书画作品、自然界复杂的变化、动植物真实的形态、物理化学的微观变化过程、天文学中宏观景象、人体内部真实结构和组织……这一切往往是仅凭教师的语言和板书所没法有效地表达的。这一切与教学相关且需要的内容,如果适当使用多媒体,都属于多媒体的正用。

多媒体的滥用,是指部分老师,不管多媒体的内容是否是教学的必需,只要自己能找到的多媒体内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地使用到课堂上。比如很多老师将教材上的内容和图片,也直接作为多媒体显示。很多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往往都是生活常见的东西,根本无需显示。

多媒体的滥用,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可有可无上,还表现在使用的技巧和操作方式的不当上。我发现有个别少数学校,学生几乎每节课都生活在封闭的“电影院”里。教室里经常是窗户和窗帘紧闭,师生共同生活在人为的“黑暗”中,可同时很多教室里又亮着一些电灯。多媒体整节课都开着,即使多媒体的内容并不见得很多,但老师总是让投影处在工作状态。这样造成了一种病态的过度的“多媒体环境”,听课者一走入这样的教室和课堂,常常感到十分气闷和晕眩,甚至根本没法听课。这种错误的操作方式,导致学生很难安心听课,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实,多媒体教学一般就是在某些环节使用一下。即使是显示的时候,一般也无需把教室里所有窗帘拉上。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透气,总体上还是要让阳光透进来,显得自然明亮。这种不注意多媒体使用“卫生”的行为,也是多媒体滥用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有些老师看来,似乎只要是使用多媒体总比不使用多媒体的好。一些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者,也存在类似的错误认识,遇到不使用多媒体的老师,总是不加分析地进行批评。特别是很多的比赛课,多媒体往往被作为一个单独的计分项目,使得很多不使用多媒体的教师,不管课上得多么好,往往也没法获奖,或者不能获得应有的奖次。这些构成了多媒体滥用的内外因素。

所谓多媒体的歪用,指在不该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使用了多媒体。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学校初中部的数学课堂上,刚好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数学教师,她从不自己用三角板或直尺在黑板上绘制三角形和相关的线条,而是直接让多媒体显示三角形,以及自动生成三角形中增添的线段。这就导致三角形绘制的技巧直接被多媒体掩盖了。而数学几何的教学,教师直观演示三角形及其相关线条和图形的绘制,是数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图形的绘制被多媒体自动生成画面直接取代,就排除了教师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责任。虽然,从课堂本身来看,借助多媒体,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了,省去了亲自示范的麻烦,但是,它却让必不可少的示范性教学被架空,妨碍了学生对几何图形制作技能的掌握和几何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歪用的情况,已经很普遍,譬如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自己不读课文,而用手机或多媒体录音播放代替;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唱歌,而让多媒体播音代替;英语教学中,老师自己不读单词不读书,而让多媒体代替……它们都是用多媒体排除了教师本身应负的和必负的教学责任,或许也是试图以此掩盖自己无能的表现。

总之,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时代,我们教师要尽量正确地使用多媒体,防止滥用多媒体,杜绝歪用多媒体。

统考统测不可一废了之

前几年,《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曾刊发北京市教委教育改革文件的有关要求,其中的小学阶段禁止统考统测的规定,可以说是较为强力的改革举措。随后的确发生了一些小学期末采取不统考,甚至不搞书面考试的做法。可见,北京市教委的改革举措影响是明显的。

这个改革举措确有它合理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近几十年各地热衷统考统测的做法,是一个当头棒喝。对于单纯以统考分数来管理和激励学校和教师的应试管理歪风,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这两年,取消统考统测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范围所及,不仅包括小学,还包括中学在内。但在笔者看来,莫说中学,就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搞“一刀切”地废除统考统测,跟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未必相符。因为,小学阶段固然不可给学生太多的学习压力,不可太偏重知识的学习,但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要求的,如果我们对小学阶段的统考统测采取全盘禁止的做法,那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如何去了解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如何督促学校和教师认真履行自己的教育教学职责,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全局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统考统测的高效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还没有别的可替代性办法。

如果我们对统考统测一废了之,在我国当前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学校的教学总体而言自觉性尚不理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消极怠工,放弃最基本的责任和努力。教育的全局性管理和考察,将可能变成子虚乌有,有可能导致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普遍的下降。

当然,我反对统考统测一废了之,并不是说要回到以统考成绩为唯一依据去管理学校和教师,特别是单纯以统考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做法。

我主张,对统考成绩要科学利用,应该条件性地使用统考成绩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奖惩和激励,即“条件性成绩管理法”。条件性成绩管理法的大致内容是,各个管理层,把统考统测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所学校所教学生统考统测成绩特别优秀,未必值得嘉奖鼓励,因为,学生考试成绩突出,不见得是因为学校和教师的优秀,它可能是该校应试教育抓得特别卖力、极其高效的结果,也就是加班加点地补课特别使劲;也可能是生源特别好,或者考试集体舞弊等。因此,更科学的评价还需考察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学生是否不失孩童或青春学子所应有的生命活力,后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考察应试教育的影响程度。

反之,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特别差,也不见得是相关学校领导或教师玩忽职守,或者工作能力低下的结果,也有可能他们遭遇了很棘手的学生;或者着力于特色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无暇顾及统考统测;或者他们遇到了一个普遍不择手段地提高学生成绩的环境,而他们因为相对较为厚道,不愿通过应试教育榨干学生的潜力,结果反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这样的情况已出现过很多,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不能根据单纯的统考排名来处罚学校和教师,因为排名的做法本身是不科学的。不管各个学校和教师多么努力,总有统考成绩排名在后的学校和班级。只按统考分数排名的做法,势必迫使老师们不择手段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包括集体补课、排挤差生、统考作弊等等。

因此,为了现实需要和教育的发展,我们既不能以单纯的统考成绩和排名来管理和奖罚学校与教师,又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而将较为可靠的教育质量衡量方式予以简单废除。换言之,统考统测可作为考察学校教育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却不能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不能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条件性成绩管理法”,实质是一种不废统考统测的研究性成绩管理模式。实施“条件性成绩管理”模式,可以将大规模的统考统测跟重点的、局部的深度研究有机地結合起来。因为,深度的研究往往难以在全局性展开,而将统考统测中发现的成绩异常突出好的和坏的学校和班级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这样面上的浅表性管理跟点上的深度研究管理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作者单位:湖南武冈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公开课多媒体学校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学校推介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