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分析

2018-10-25杨守涛刘璐瑶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建

杨守涛 刘璐瑶

摘 要:党的十九大在肯定全面从严治党等党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就基层党建而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已取得毋庸置疑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难题和挑战。一些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的思想障碍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和解决。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有“事不关己”论、“瞎折腾”论、“办不好”论、“弊大于利”论等错误论调,以及“宽己严人”的错误思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一些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党性不强、缺乏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正确认知;第二,基层党务工作科学性有待提高,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待深入推进;第三,基层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客观难题,主要包括基层矛盾的复杂性、基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基层工作的繁杂性等。为克服这些思想障碍,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至少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健全责任体系、做好教育引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障碍;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5-002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将党的建设与增强党的领导力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于2014年12月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又于2016年1月明确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时至今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不少难题和挑战”[1]。其中,一些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的思想障碍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和解决。思想障碍问题不解决、认识不到位,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其他工作将无从谈起。为了探究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问题,探索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等新时代党建精神,笔者通过面谈、邮件、微信等方式,陆续对496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他们本身就是基层党员或党的基层干部,或者与基层党员或党的基层干部接触比较密切。共收到487名受访者的有效回应。在访谈中,笔者邀请受访者们回顾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相关事件,分析其中包含的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结合这些访谈资料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问题作出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思想障碍

通过对所有访谈素材的汇总分析,笔者认为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事不关己”论: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与自己无关

这种思想障碍往往是因为党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解得过于狭隘。其最主要的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上面”的事,觉得自己只要看着、听着、等着、按照通知和要求办着就可以了;二是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组织的事,把这项工作单纯地归到党委和纪委、监察委那里;三是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单位领导的事,觉得在基层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有关工作,由基层单位和基层组织的领导去操心、去操办、去操劳就可以了;四是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针对其他人的事,简单地以为自己没权没势、没吃没喝也没拿,就与从严治党没有什么关系。

(二)“瞎折腾”论:认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故意折腾

这种思想障碍视基层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为“跟自己过不去”“是故意让人不好过”“是一些人闲得没事找事”,进而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所抱怨和不满。由于习惯了以往某种程度上的管党失之于宽,持此观点的党员往往把不正常的惯例视为正常,把本应推行的举措视为“折腾”。最主要的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简单地根据个人见闻或个人情绪认识问题,认为目前某些基层从严治党工作没有充分尊重基层的工作实际、正视基层工作的困境与难题、理解基层工作的人际环境以及人之常情,觉得基层从严治党工作在很多方面做得不科学、没道理;二是抱怨目前的基层从严治党工作“没完没了”,动不动就是会、动不动就是学习教育、动不动就是检查监督考核、动不动就是填报材料;三是对补缴党费、追退十八大以来的一些违规经费开支有怨言,认为目前的某些基层从严治党工作“过于严格、矫枉过正”,是在跟党员同志“斤斤计较”,是一些人在用“左”的那一套、用“阶级斗争”的那一套、用“公报私仇的卑鄙手法”整人。

(三)“办不好”论: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没信心

存在这种思想障碍的党员可能认识到了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自身的角色和义务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能否顺畅进行”“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产生实效”这些问题持悲观态度,因而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中消极应对。其最主要的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本身“是一个宏大的框,繁杂抽象”,不好落实,况且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现实中还存在“力度逐级衰减”的现象;二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所针对的纪律松散、不正之风、党性不强等问题由来已久,这些问题往往“涉及面广、保护层厚、关系网密、积重难返”,是不好解决也是不可能解决的;三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所处的“基层”这个环境有其特殊性,在这里“事情杂、活儿多、工作忙、人也累”“精力牵扯太多,加上党建引领整合工作的原则还没落地”,所以往往导致“顾不上”抓从严治党的事;四是认为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尚未端正,“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正确政绩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而且一些人“党性受制于人性”“怕得罪人、怕被穿小鞋、怕成为别人眼中另类被孤立”等与党性要求不符的情况还时有存在。因此担心,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将会“讲的不愿讲、听的不愿听,喊得凶、抓得松,到头来一场空”。

(四)“弊大于利”论:声称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难以承受之弊

这种思想障碍是在评估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效用方面有不恰当的认识,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即便能顺畅进行、能落到实处、能产生实效,也会出现很多不良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后果,会成为一项弊大于利的工作。这其实是一种只讲小而不顾大、只看到局部而无视大局、只论眼前而不计长远的错误认识。其最主要的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影响各项改革工作在基层的深化和落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深化改革工作对立起来,觉得要搞好深化改革就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宽松度,否则就会影响基层深化改革中的可探索空间;二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小康社會的建成,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经济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对立起来,觉得太严了会导致基层缺少努力搞经济搞发展的动力和干劲,还提到以前“有些基层干部在经济活动中有‘份子而干得热火朝天”的情况;三是认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影响基层干部队伍的情绪和稳定,大谈特谈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与关怀,而不设定这种激励与关怀的限度和边界,随意夸大部分甚至个别人因自身利益受损的怨言及其负面影响。

(五)“宽己严人”思维:在落实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时谋求宽于己

这种思想障碍的要害在于,当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工作涉及自己的时候,其“严在于严别人、宽己严人”的思维就会成为开展有关工作的阻力。其最主要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选择性地支持。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具体规则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一切以有利于自己为基本原则,有利的就支持和赞同、不利的就否定,有的甚至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满足私欲;二是特权意识作祟。当党规党纪管到自己头上时觉得“不能接受”,老想着“特殊照顾”“通融”甚至得到“豁免”;三是先严人、后严己。希望先把别人都严起来之后再来严自己,有“比坏”倾向、找“挡箭的”,诸如“某某单位、某某人都还怎么怎么呢,为啥就从我这里严了”“为什么受伤的会是我”“不是说全面嘛,为什么会拿我先开刀”等说辞常有耳闻。

总之,尽管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当前的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依旧受到一些思想障碍的影响,主要有上述“事不关己”论、“瞎折腾”论、“办不好”论、“弊大于利”论等错误论调,以及“宽己严人”的错误思维。这些思想障碍将是当前以及今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阻力所在。要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并以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引领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就必须探究这些思想障碍的成因,探求克服这些思想障碍的有效措施。

二、思想障碍的成因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汇总分析发现,形成上述影响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自身的原因

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对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工作主体。他们的党性是否够强,以及他们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认知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思想认识和态度行为。

1.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党性不强。在访谈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总是把有没有好处作为出发点,存在“无利不起早”“认实惠不认主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两点:一是政治身份外壳化,忘却政治理想信念、受利益所驱而非为信念所动,也就是政治身份与政治理想信念相背离,即空有“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却并不具备“共产主义者”应有的理想信念;二是政治理想信念空洞化,不能外化为治国理政行为、安于现状甚至腐化堕落而忽视锐意进取与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政治理想信念与治国理政行为相背离,即虽有“共产主义者”应有的理想信念,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未能在自己参与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为服务人民而奋斗”[3](P2)。总之,在基层,“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4](P146)的情况是存在的,而“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5](P91)的基本原则有时候很难得到实际上的实践体现。

2.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缺乏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它是我党领导新形势下各项工作必须打牢的基础,是一项需要“全党同志都要行动起来”[6]、全体党员共同努力的工作。对于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来说,这些同样是适用的。但是,在访谈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并没有这样的正确认知。有人说,“他们不仅一切围绕有没有好处出发,还一切围绕自己和自己的亲朋想问题、办事情”;还有人说,“他们就知道计较暂时因此失去什么,却不去合计将来自己、他人、集体、党和国家会因此收获什么”;还有人说,“部分人的党员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淡化了,在党不言党、不为党”。

(二)基层党务工作和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方面的原因

实践中的基层党务工作做得如何、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相关工作效果如何,也会影响到全社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认识。正如有些受访者所说的那样:“这是个一切以事实说话的时代。说教千遍不如好事一件。基层党务工作和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人家可能就会因此产生不好的想法。”

1.基层党务工作科学性有待提高。对于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来说,基层党务工作做的如何、效果如何,是他们了解、评价与判断党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基层党务工作有不科学的地方,必然会导致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产生不恰当的思想认识。一些受访者说,“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务工作停留于发发文件、查查人,而且工作就找书记找党委那些人,与普通党员干部群众接触少。这自然会让一些人误以为基层从严治党和自己关系不大”。还有受访者说,基层党务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其实也是一种需要统筹整合的工作,但是“有的地方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工作碎片化,有些好像还毫无章法”“这怎么能让人有好感呢?”另外,还有人认为基层党务工作中尚有形式主义存在、工作人员不得力、稍微有点权力就有架子等问题,这些问题给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和不愉快的体验”,由此在一些党性修养不高或“不太会做人”的同志那里引发了种种错误思想。

2.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待深入推进。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有一个从开始调整到调整到位的过程,所涉及的人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习以为常的过程。习近平曾经在论及“为官不为”问题成因时指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调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7]。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在从中央的原则性要求到各地具体落实的时候,也必然有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推进、不断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而那些暂时还不够深入、不够完善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某些思想障碍。有人在接受访谈时指出:“巡视还没全覆盖的时候,被从严的人就会觉得不公平”“有的地方因为有人提供了线索被严肃处理,另一些地方则暂时没被发现而‘安全,被处理的地方以及社会上的观察者们就會有想法、有说法、有意见”,如此等等。同时,在深入推进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应有的现象,比如“打招呼”“给面子”,等等。有受访者就提到,“有单位在出问题的时候,只要不是大问题,领导过去打声招呼,对方也会出于某种考虑给几分面子”。诸如此类的现象,自然会影响一些同志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信心和判断,并因而产生相应思想障碍。

(三)基层工作环境中的客观难题

当然,在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系列思想障碍的成因时,也不能罔顾基层工作环境中的种种客观难题,否则就有悖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陷入仅仅站在道德高地横加批判的尴尬。在访谈调研过程中,一些受访者的言论也涉及了基层工作环境中的若干客观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所针对的各种具体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如小官贪腐,不作为与慢作为及乱作为,服务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意识弱能力差,等等。在这些问题当中,很多问题“涉及面广、保护层厚、关系网密、积重难返”。换句话说,这些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处理起来会影响到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自然也就烦琐一些、难办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人产生相应的思想障碍“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解决好,首先是要正视好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

2.基层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工作性人际关系上,还体现在平时的生活性人际关系上。有人在受访时说,“在基层,那是一个你了解我,我也熟悉你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不是沾亲带故,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或者是“你有靠我时我有靠你日”。于是,一些人难免会考虑情面、考虑到以后工作与生活上可能的“便利”,就像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有一部分同志遇事手软,下不了手”[8]。另外,有人还提及其他各种顾虑,比如“要想想会不会惹到人家背后的人”“要想想会不会有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怕”字问题,即“怕字当头。怕得罪人,怕影响关系,怕丢选票;有的怕告、怕闹、怕穿小鞋……怕引火烧身”[9](P29)。

3.基层工作的繁杂性。有学者曾经指出,“公共部门的问题与挑战本身是很困難的”[10](P27)。在基层,各种工作就更繁杂、更困难了。习近平2013年2月考察甘肃兰州的时候就对当地基层干部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11]。基层工作的繁杂性,经常会导致“工作忙、任务多、对抓党风顾不上的问题”[9](P29)。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大多数党务工作者都如有的受访者所反映的那样,“他们是兼职的,他们干这个事没有任何工资待遇和补助,有时候还会惹其他人烦,你叫他们怎么办呢”。更有人点出了一个基层难题,“兼职的,而他们的考核和晋升不仅不会因此得利,反而因此事牵扯了太多精力而处于‘竞争不利局面”。

总之,上述各种思想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部分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党性不强,缺乏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正确认知,基层党务工作科学性有待提高,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待深入推进,受基层问题的复杂性与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以及基层工作的繁杂性等基层工作环境中的客观难题影响。要克服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各种思想障碍,必须提出有效应对之策。

三、克服思想障碍的对策

克服上述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一项需要多途径着手也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通过汇总分析调研资料并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健全责任体系

健全责任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没有这个“抓手”,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将会困难重重。正如有的受访者所说的那样,“这个东西没有,或者无力,那就像杠杆失去了支点。在我们的工作中,责任体系搞不好,基层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杠杆就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了”。

1.压实“两个责任”,这是责任体系中的重要牵引力来源。一是压实当事党委主体责任,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所针对的问题,班子成员“逐次盯靠、挨个跟踪、一一化解”,主要领导做到“四个亲自”——“亲自布置重点工作、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要环节、亲自督办重要案件”。二是压实监督责任,实现基层纪委监察委工作规范化,完善细化责任清单与矛盾排查清单,并采取暗访、明察等方式对责任范围内的相关问题检查督导与查办。

2.压实“上级责任”,这是责任体系中的重要指导力来源。要注意发挥“责任上提一级”这种机制的作用,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的指导监督检查,上级纪委监察委等机构也要加强对下级纪委监察委等机构的指导监督检查。在必要的时候,责任追究“要倒查、要往上走一走”。

3.压实“下级和个人责任”,这是责任体系中的重要配合力来源。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常常出现下级干部与党员的“不合作”问题,一些基层党的工作者也常常“怕工作没人管、怕说话没人听”。有鉴于此,需要压实“下级和个人责任”,在适当的时候也要依规追究“不合作的责任”。

(二)做好教育引导

教育引导是提高理想信念以及转变思想的重要途径。要落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把教育引导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实效。教育引导的内容,既包括党性修养,也包括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各方面的内容。教育引导的形式,既应包括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澄清、论辩与批驳,也应包括对各种惩戒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教育引导的载体,既包括传统的培训班式的集中轮训,也应依托互联网、线上课堂、微信群等新兴技术创新发展。有些地方所进行的建立“村级党校”等探索也值得研究推广。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引导中要注意避免四种不良现象。一是“走马观花”式,浏览材料,只看看大小标题甚至只知道题目;二是“想当然”,不恰当甚至错误地解读学习内容,不能理解精神实质,甚至把精神实质搞丢了、搞歪了、搞反了;三是“盲目自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有人觉得自己说的比文件更高明,为完成任务而马虎应付”;四是“两张皮”,“讲的也讲了、学的也学了、讨论的也讨论了”,但是“结合自身工作与生活剖析的时候,却不深入,甚至没有”。结果,往往看似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宣称“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

(三)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基层的党务工作、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思想认识的形成与变化。克服上述各种思想障碍,不光要有责任体系、要有教育引导,还必须落实党的十九大相关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2],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用管党治党的实际成效转变一些人的错误认识。就像有的受访者所说的那样:“把该做的事情先做好,增强大家的主体意识、必要性和紧迫性意识,要让大家看到希望”。

1.增强基层党务工作参与性、实效性、严肃性、科学性。基层各项党务工作,要在纪律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强参与性,“要以参与促参与,通过有效的参与提高参与热情”。要根据各项工作规则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寻找党务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交集,别把党务工作做得让人觉得是浪费精力”。要严肃认真,“该遵守的要遵守,该严办的要严办,工作做出了橡皮糖的感觉,可长可短、可断可接,那不应该有”。还要用好新技术,创新基层党务工作,“制度要上墙、要到手,也要上网”“信息要共享完善”“党费收缴开发软件,和工资信息挂钩”等等。

2.推进基层从严治党工作向纵深发展,克服基层从严治党“不适症”,逐步实现对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变。坚持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持续做”,让基层从严治党“成为常态”,让大家对基层从严治党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坚持“全覆盖、实打实”,不能“有空子、有遗漏”;要坚持“做中思、做中想、做中总结”,把工作不断完善;要坚持以工作实效彰显这项工作给个人和单位工作带来的长远效益、整体效益。

(四)完善保障机制

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所面临的种种思想障碍,要求必须针对各种客观困难完善保障机制。

1.尊重基层工作规律、理解基层工作难题,确保有一个“认真对待基层从严困境”的态度。习近平曾经指出,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把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并要求把“关爱传给基层”[12](P433-435)。这对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障机制来说,同样是适用和必要的。

2.帮助基层研究解决好紧迫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强调的“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2]原则。要注意充实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力量,比如,“工作者老化和能力弱化”“工作者偏少”“隊伍发展对象‘边缘化”等问题,都需要上级党组织予以指导和帮助。要调研分析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所针对的各种问题,帮助基层梳理问题、评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案。要针对基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制定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能真正“激浊扬清”。要正视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的事实,把“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真正指导基层探索和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工作整合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党建平.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成效显著[N].人民 日报,2017-07-02(0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杨守涛.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员身份、信念及行为论[C]// 中国领导科学杂志社.中国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理论 与实践(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 [美]大卫·科兹,[美]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 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曹荣湘,等,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 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全面 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 (01).

[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 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0(02).

[8] 邓小平思想年谱·1982年[DB/OL].http://cpc.people.com. cn/GB/69112/69113/69683/4723401.html.

[9]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10] [美]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宪,等,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3.

[1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 延伸重要论述摘录[DB/OL].http://cpc.people.com.cn/ xuexi/n1/2016/0404/c385474-28248250.html.

[12]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 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建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夯实基层国企党建基础工作实践与思考
践行两学一做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