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20年的写作生态嬗变
2018-10-25禹建湘
禹建湘
摘 要:网络文学产业发展20年来,主要由线上产业、线下出版、IP产业链开发组成,产业化影响了网络写作的范式,改变了写作生态。其直接显现的变化是超长篇小说成为新趋势、类型小说成为新主流、“太监文学”成为新常态、“小白文”成为新风格。而隐性的深刻变化则表现为扁平人物取代圆形人物、直线叙事取代复调叙事、图像语言取代诗意表达、间性写作取代个人书写。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化;写作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7-0151-05
一、产业化与网络文学写作
网络文学在短暂地经历一个免费阅读时期之后,迅速找到其盈利模式。由起点中文网发起的付费阅读模式,迅速被复制,并加以各种扩展。当前,网络文学产业主要由线上产业、线下出版、IP产业链开发组成。网络文学已发展为多介质、多形态的商品,在媒介技术和商业市场的合谋下,网络文学20年来的写作生态不断发生嬗变,新的写作生态逐渐形成。
网络文学产业化打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吸引无数人进入写作行列,以期分一杯羹,惊人的写手数量生产了惊人的作品数量,网络文学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对当前市场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45家重点网站发展情况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各网站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其中签约作品达132.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①更重要的是,单部网络作品的字数普遍比传统文学多出若干倍,一部网络小说动辄就是几百万字、上千万字,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文学产业促进了网络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创新,提高了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质量,付费阅读的便利性和网络作品的大众性培养了全民阅读的氛围,这种氛围更进一步激发网络写手的创作欲望。网络文学产业为文学生产培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庞大的读者群孕育了庞大的写手队伍,一批优秀的网络写手脱颖而出,从而形成“高质量—高人气—高投稿—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为网络文学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网络文学写作生态的显性变化
文学经由网络文学走向普及,经由网络文学形成新的写作经验,产生新的文学理念。在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过程中,写作范式和写作生态发生巨大改变。其中,显在的、能被轻易观察到的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超长篇小说成为新趋势
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网络小说字数的增加,超长篇小说成为写作趋势。排行榜上的网络小说都是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超长篇,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正是依靠超长篇得以扩张。
超长篇小说是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文学网站、写手、投资商合谋的产物。超长篇小说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学产品,文学网站、网络写手、出版机构、读者和其他衍生产品商家之间,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为了达到超长篇的目的,写手的主要手段就是设置诸多悬念,以主人公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来拉长篇幅。这种做法同时也制造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眼球。
超长篇写作要求写手每天更新,唐家三少就保持着连续11年不断更的纪录。诚如第一代网络作家慕容雪村所言:“利润、收益让写作变成某种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这背后的代价是,网络透支着写手的青春和生命。”②产业化造就超长篇,写手只有持续更新才能保住流量和人气,这逼迫写手想方设法把作品一直更新下去,一部部超长篇小说就此不断被创造出来。
人们一度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读者不可能有耐心阅读一本太长的文学作品。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传统的长篇小说在字数上都有节制,推崇简便、简约、精练的风格。但网络文学是以连载的方式不断更新的,读者采用每天一章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每天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有的作品需要连续几年的阅读时间,这使得读者在每天的日常阅读中并不感觉到小说的超长难耐。
网络超长篇小说不断突破字数的容量,其写作技巧就是规避紧凑的故事叙述,更多地在背景环境或背景知识上进行堆砌,把素材化整为零穿插在故事情节当中,但这种繁杂的材料堆砌无疑会影响文学的审美性。诚如托夫勒所说:“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当然更不是财富和资源。”③但不管如何,超长篇小说已成为网络文学最高成就的一个评判标准。超长篇小说宏大故事的展开、戏剧性情节的推动、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精心策划的构思铺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写手的才华。
2.类型小说成为新主流
在消费时代,“悦读”是文学最主要的方式。传统文学那种大气、深刻、庄严、悲壮等美学特性与“悦读”相背离。网络文学成为“悦读”对象,要么是罕见的题材,诸如玄幻、架空、恐怖、穿越等,因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吸粉无数;要么是霸道总裁、种田文、宅斗言情“小白文”,因其具有某种“心理补偿”作用而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安慰剂。一旦某种类型作品走红,跟风模仿就成为写手们的必然选择,同类作品就海量充斥于网站,这反过来又引导读者跟风“悦读”。两者互相影响,使类型小说成为网络文学新主流。
类型小说客观上有助于写手的创作。写手每天要保持几千字、上万字的更新频率,不可能有时间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更不可能像传统作家那样去田野采风、体验生活。他们主要依靠搜集一些冷门的知识作背景,制造一个个新奇的情节来保持字数的更新。这種分门别类的素材堆砌和定式情节设置,大大降低了类型小说的写作难度。
类型化写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市场结果。类型小说往往看起来结构宠大、情节离奇,其繁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究其根本,这是一种“套路写作”。每一个类型小说的命名,就意味着一种固有的写作模板。写手按照写作模板,以惯性的人设和情节慢慢道来,就能日复一日地“苦更不辍”了。从表面上看,类型小说中的情节夸张离奇,主人公无所不能,表现了写手“爆棚”的想象力和天才式的写作才能。但其实,这只是写手们习以为常的一种套路化写作而已,其娴熟程度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
3.“太监文学”成新常态
所谓“太监文学”,是指没有完结而“断更”的网络文学。导致网络文学的“太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写手才情匮乏而“太监”。写手为吸引读者长期关注,往往会过度拉长小说,导致人物、情节过于复杂,最后写手无法把控冗长的故事构架,只好放弃写下去。二是出于功利目的而“太监”。产业化把网络写作变成一条谋生之道,网络写作的目的是出名赚钱。一部作品在连载过程中不被关注或者关注度下降,一些写手就会果断将该作品“太监”。除此之外,写手还有一种“不得已太监”的情况。一些作品在免费阶段由于人气超高,被文学网站或出版社签订相关合同,或签订产权协议,或转移连载网站,或线下出版,写手“被迫”断更。读者如果想继续阅读该作品,要么付费阅读,要么购买线下出版的图书。这些写手借助已有人气,将结局留着“待价而沽”,从而形成“太监文学”。
网络写作是集写作才情和体力消耗于一体的艰苦劳动,一些写手缺乏相应准备,在残酷的竞争中黯然退出,留下无数的“太监”作品。网络文学既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游戏场,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竞技场,每天有无数人竞相拥进来,也有无数人悄然退出去。网络文学“太监”现象,最本真地反映了网络文学的写作生态。
传统文学因为有出版把关,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进入不了出版流程,“太监”作品基本不会出现。在传统文学中,虽然有“半部杰作”现象,这是说某些作品前半部分写得好,后半部分写得差,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依然是一部完整的作品。网络文学因为连载时间长,跟帖人多,一旦“太监”,其负面效应就会被放大。写手随意“太监”的行为,深刻地影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这对于网络写作生态来说,是一个值得警觉的现象。
4.“小白文”成为新风格
“小白文”是指那些人设公式化、剧情流水化、结构的套路化、对白模式化、语言浅显化的网络小说。“小白文”的出现是网络文学特有的现象,网络文学低门槛的入门制度和类型化写作方式,导致“小白文”大行其道。
当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小白文”的天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网络写手大多非专业出身,本身的文学素养和文采有限,写作风格基本上是口水话、大白话,这一方面规避了遣词造句的局促与短板,另一方面用简单的大白话可以轻松应付每天的字数更新。其二,网络文学的爱好者一般以“悦读”为主,“小白文”很容易被理解,对读者阅读能力要求很低,广大低层次阅读者就更倾向于接受“小白文”。正因为“小白文”对写手的写作能力和读者的阅读能力都要求不高,因而造成“小白文”一统网络文学之江湖的局面。
在当前写手收入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写手中,其看家本领大多是“小白文”,诸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辰东、我吃西红柿、梦入神机等“中原五白”,他们名利双收,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把“小白文”推向网络文学的顶峰。刚入行的写手,往往会以此为榜样,深谙“得小白文者得天下”之道,立志在“小白文”市场中有所斩获。这样一来,有利益的巨大吸引力,有“套路写作”的简易性,“小白文”就被流水式地海量生产出来。
与“小白文”类似,那些在网络上具有“爽点”的文体,总能风行一时,诸如“蜜糖体”“红楼体”“知音体”“纺纱体”“梨花体”“脑残体”“走近科学体”“装13体”等,集中体现网络文学的大转向。但“小白文”一味地浅显,甚至为制造“爽点”而不合艺术逻辑地在小说中强调杀戮、渲染仇恨、表现极端自我价值,拉低了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俞平伯先生曾说:“白话诗的难处,不在白话,是在诗上面,我们要谨记,作白话的诗,不是专说白话。”④这对于“小白文”也同样适用。白话作为语言工具被引入文学创作中,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犹如当时的白话诗之于古体诗。但无论如何,文学有其特殊的审美要求,白话诗已确立自己的审美范式,网络文学的“小白文”不能放弃艺术的审美性,必须努力建构自己的审美范式。
三、网络文学写作生态的隐性变化
如果说,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超长篇小说、类型小说、“太监文学”与“小白文”,是显性的、看得见的变化,那么,在文学灵魂深处,网络文学创作同样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隐秘、深刻地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把网络文学引向新的审美视域。
1.扁平人物取代圆形人物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两种。所谓扁平人物,“他们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纯粹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单纯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⑤这种扁平的人物塑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惯常叙事方式,比如,中国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小说、歷史演义、公案侠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泾渭分明,缺少变化。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一直以情节发展见长,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叙事模式。网络文学还原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打怪升级”的情节构造,是对中国古典扁平文学的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新造。
扁平人物比较单纯,个性鲜明,写手容易把控。在网络小说超长篇的构架中,写手不必考虑人物的性格变化,也不必考虑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关系,只需按照定式推动情节发展即可,即使再冗长的故事铺陈,写手也不会迷失航向,不会首尾脱榫。在类型化越来越细分的写作语境下,扁平人物对写手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最早的玄幻小说,先分化为玄幻、武侠、都市,继而进一步分化为玄幻魔法、武侠仙侠、浪漫言情、历史、军事、竞技、科幻、游戏等十几大类,还有再进一步细化的倾向。每一个细分的类型,在人物的设置、情节的推动、场景的构思上,都有其固定的套路。
一般认为,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矛盾对立的,具有空间感;扁平人物是单面的、单一的,平面化的。圆形人物具有复杂的人性特质,使得小说的逼真性更强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就是从扁平人物转向圆形人物。而网络文学再次转向,从圆形人物转向扁平人物,这是文学历史的回归,还是倒退?目前很难有一个定论。网络文学的扁平人物塑造,究竟是写手个人经验的扁平化、雷同化的体现,还是写手对当下丰富的人性无力把握的尴尬?是网络文学想象力匮乏、艺术穿透力孱弱的表征,还是中国古典小说在网络时代的返璞归真?是文学再次回到大众手里的象征,还是中国当代文学再次向中国古典文学致敬?这究竟是网络文学的致命短板,还是网络文学新的使命?这些问题我们还需用更长的时间来评判和回答。
2.直线叙事取代复调叙事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⑥。复调由此成为文学作品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复调叙事对叙述角色、叙述态度、叙述角度、情节时序、情节密度、场景描写、人物关系等进行精巧安排,采取多线索叙事方式,多线索对位多故事。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都以“打怪升级”的模式展开情节,由遇险—排难—再遇险—再排难的结构串起一个个故事,作品主人公在每次历险中功力得以提升,然后再去完成更具挑戰性的任务,周而复始,情节直线式向前发展。如果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故事还有个限数,那么,一部网络小说,从理论上讲可以永远写下去。网络小说的情节是以“串珍珠”的形式无限延伸,主人公只是情节的一个道具,所有情节围绕主人公辐射展开,次要人物可随时增减,他们是情节之间的一个个接点,把情节向前推。
“打怪升级”的直线叙事,可以创造出超长的故事链,叙事时间被大幅拉长。“作品时限的大跨度往往会使情节时间运动的曲率缩小,导致时间的线型化,造成艺术情境空间的狭小。”⑦复调叙事更加强调共时性的故事展开,高超的写作技巧往往能把纷繁复杂的矛盾和事务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描写,情节发展不是纵向排列而是横向扩张,这使得作品更具张力,短时间内在一个空间的共时性的情节安排,使作品更具爆发力。网络小说“日更一万字”的写作要求,使得写手不可能采取多条并进的写作策略,哪怕是中国古典小说那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式,在漫长的日复一日的“催更”中,都显得异常艰难。这种直线叙事,到底会对文学的表达以及读者的审美培养产生什么影响,值得深思。
3.图像语言取代诗意表达
在“读图时代”,大众的期待视野是阅读具有画面感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图像化语言正是对这种期待视野的迎合。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文学IP开发热潮中,图像化叙事更有利于进行影视、游戏改编。为此,网络文学和影视、游戏文本实现了“叙事缝合”。写手有意地用图像化语言取代诗意表达,构建一种极度视觉化的图像世界,以期获得影视、游戏改编的机会。图像叙事既接地气地取悦于大众化读者,又能通过制造视觉形象以更方便进行产业链开发,可谓一举两得。
传统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诗性语言,通过对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营造诗意语境。传统作家青睐于语言的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娴熟地掌握语言的能指、所指,在一个完整自恰的语言系统中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而网络文学的图像化语言收编了文本语言,实现了图像与语言的共存与交互。网络文学按照“机械复制”的原则制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世界,完成了米歇尔所提出的“图像转向”。网络文学体现了“视觉形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效果的急速倍增;同时又展现为这些形象的同质性、类型化和仿像化倾向的增长”⑧。在网络文学中,图像语言成为常态,为读图时代的大众创造了诸多充满诱惑性的图像世界。这些图像世界或美轮美奂,或神秘古怪,或逼近现实。图像语言占据了网络写作的话语权,感性直观、即时呈现的“语图文本”产生出文学的新质性。
4.间性写作取代个人书写
传统文学的写作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作家的审美直觉、情感体验都是自我主体对社会的理解,传统写作是个人化的写作。对于网络写作来说,“速度就是金钱”,很多网络写作是团队作战,一个写手身后有很多编辑助手。他们既承担市场调研、资料搜集的工作,也承担小说人物、故事、框架的设计。写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日更万字”也就没那么难了。
这种规模化的流水线写作,使写作的主体性和个人化被抑制,主体间性得以张扬。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使“他者”或“他我”(alter ego)成为可能,因为所谓“移入”乃是“在他者中生活,同经历,同体验,同思维,同欢乐,化入他者的存在,并因而奋进他者的生命奋进之中”⑨。网络写作不再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的个人活动,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活动。网络文学的写作主体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团队,一群人组成一个团队,合力完成一部作品。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共同的写手”的集体结晶。团队成员互为主体,他们不断调节自我,组合自我,就如胡塞尔所说的主体间性的“他我”,他们相互“移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种新质或异质的主体间性中进行写作。
对于这种主体间性的团队写作,《作家》杂志的编辑王小王表现出某种担忧。他说:“写作是心灵的工作,当文学理想成了文字理想时,文字开始泛滥,就像田里疯长的野草,成了文学这片庄稼地的灾难。”⑩诚然,文学一直以来是个人化的存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的独特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产业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主体间性写作,到底是撕裂、摧毁文学创作,还是创造出一个新的写作范式?这一问题,我们只能让时间来回答。
注释
①《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发布》,新浪网,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8-01-24/doc-ifyqwiqk0428134.shtml,2018年1月24日。
②方力:《网络写手生存状况调查:一年都晒不了几天太阳》,《今日早报》2010年4月11日。
③[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焰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第87页。
④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俞平伯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504页。
⑤[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⑥[俄]米·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⑦黄忠顺:《长篇小说的半部杰作现象》,《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⑧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⑨金惠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⑩张英:《新一代“青春文学”不跟文坛玩》,《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采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