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的发展现状
——以珠三角9市制造业为例

2018-10-25眭文娟王大卫

城市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同构珠三角粤港澳

◎ 眭文娟 张 昱 王大卫

一、引言

产业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基础,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城市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得益于改革开放,珠三角经济对地区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小,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异常活跃,激发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制造业也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地区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竞争格局加剧,产业同构现象凸显,这是否已经对产业升级转型、城市群整体的功能提升造成了障碍?现有研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明显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趋同仍然存在,而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容易造成城市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利于城市群的良性发展。现有研究虽然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深莞惠、广肇佛等具体产业带的讨论,尚缺乏对区域制造业协同的整体认识。那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呢?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基于2012~2016年的统计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大湾区的发展实际选取了珠三角9市的制造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运用产业集聚指标和产业同构指标构建了产业协同发展的二维评价指标,并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同构化进行研判,分析内在原因;根据分析结果绘制了近五年制造产业集聚图,对地区产业分布和转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测度指标

本研究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分析主要考虑从产业集聚、产业同构两个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产业协同进行测度和评价,具体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如下: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农业对自然资源及服务业对人口集聚和发展阶段的依赖,选择对环境要素依赖较少的工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考虑到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方兴未艾且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升级已经步入到新阶段;另一方面,考虑到制造产业的发展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基础,对其深入研究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脉络方向,因此本文将制造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2012-2016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①。

(二)测度指标

1. 产业集聚指标

参照刘璟等(2012)的做法,本文利用产业集聚度来刻画和测量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代表着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程度是指某城市某一产业占该城市所有产业的比重与该城市所在区域范围内所有城市该产业占该地区所有产业的比重。一般来说,专业聚集程度指标的值<1,说明相对集中程度较低,该城市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该指标数值>1,则说明该城市该产业的专业水平较高;若专业集聚程度指标的值>1.5,则可认为该城市该产业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对产业集聚进行分年度的对比,有助于发现区域内产业变化的一些特征。

表1 本研究涉及的四大产业分类及20个具体产业

产业集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分子中pij表示j城市i产业的增加值,pj表示j城市所有产业的增加值总和;∑pi表示该地区所有城市i产业的增加值之和,P表示该地区所有城市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2. 产业同构指标

本文借鉴Krugman(1991)的测量方法,利用产业结构差异来衡量地区产业分工。这一指标通过考察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和同构程度,用以判定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关系,具体测量方法为两城市产业占比差异的绝对值加总。根据经验,产业同构程度指标数值分布在0~2之间,数值<0.8表示两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着同质化趋势;数值>0.8则表示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产业同构程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Navigation Risk Analysis for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with Bayesian Network

其中,分子中pij、pik分别表示j、k城市i产业的增加值,pj、pk表示j、k城市所有产业的增加值总和。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分析

(一)地区产业专业化分析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根据公式1对珠三角9市2012年、2016年制造业的地区产业集聚进行计算,由此得出了轻纺产业、石化产业、机电装备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聚集度指数,用以判定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具体如图1所示。

总的来看,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均存在专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集聚指数>1.5)的制造产业。以2016年为例,中山、肇庆、江门三市在轻纺产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而广州、肇庆、江门、惠州在石化产业上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珠海、佛山的机电装备产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深圳则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这一结果体现了广东省的主导性产业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图2产业集聚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部分城市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在近几年来发生了变化,如广州、江门、惠州、肇庆等。因而本文进一步对珠三角9市四大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增加值的变化分别进行了研究,例如,石化产业虽然在广州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但是占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一成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在2012-2016年间有显著的下降;这一变化在肇庆市更为显著,工业增加值减少了80%左右;与此同时,江门、惠州的这一产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以上;相反,广州的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机电装备产业有着明显的提升,但其他城市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些现象说明,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在广东省内外部都有可能发生了空间转移和结构调整。

图1 2016年珠三角9市产业集聚指数

图2 2002-2006年珠三角9市产业集聚指数的变化

(二)地区产业同构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地区产业的差异性,根据Krugman(1991)的测量方法,本文采用各市统计年鉴中四大产业20类细分产业的增加值数据,测算出2016年珠三角9市的产业同构指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城市层面看,可计算出珠三角9市产业同构平均值为0.57,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现象。其中,表2显示,部分地区制造业发展呈现了较高的同构现象,如广州相对于江门的产业同构指数为0.168,肇庆相对于江门的产业同构指数仅为0.107,这表明这些城市之间分工化程度非常低,珠三角内部呈现出城市产业局部趋同的特征。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与深圳,深圳与佛山、中山、肇庆、江门等广州周边城市,佛山与惠州的产业差异化程度均较高,进一步支持了前述讨论结果。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在四类产业上的分工差异(见表3和表4),结合图1来看,产业专业化并非总是带来产业完全趋同现象,比如,轻纺产业虽然在中山、肇庆、江门、广州地区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但上述地区与广州在轻纺工业上的产业同构指数远高于佛山、东莞等城市,且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石化产业上。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制造产业已经步入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时期,各城市找到了自身的产业定位,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默契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相反,在更具有政策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先进制造业上,区域内产业趋同相对明显,如广州与中山、江门在机电装备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同构现象。而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产业同构更多地属于产业链上竞合和互补的共赢关系。

表2 2016年珠三角9市制造产业同构指数

表3 广州与其他城市分产业同构指数

表4 深圳与其他城市分产业同构指数

(三)地区产业分布和转移分析

结合上述地区产业集聚、产业差异化分析结果,本文分别绘制了2012年、2016年的珠三角9市产业集聚图,由此可以判定珠三角地区内制造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升级(详见图3)存在如下特征:

首先,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由三中心集聚逐渐转向两中心引领。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分布形成了以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等六市为核心的传统制造业集聚和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深圳、东莞、惠州等三市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

图3 2012、2016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变化

其次,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凸显。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造等传统轻纺和石化产业逐渐从广州及其周边城市向江门扩散,家具、文教业等传统轻纺产业向肇庆扩散,而通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等先进制造业由广州集中;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并使之成为引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最后,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从单一聚焦开始转向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可能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各城市对自身产业基础更加了解,尝试在传统产业中加大价值链高端参与来拓宽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国家新一轮政策、规划的引导下,各城市也试图扩大传统优势,从先进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寻找到定位。因而,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将会呈现出一种动态协同过程。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产业专业化指数、产业同构指数对珠三角9市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珠三角地区内围绕广州、深圳形成了两个核心产业圈。虽然部分城市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但是结合行业内分工来看,一些城市产业同构现象正在缩减,一些城市的产业差异化程度正在扩大。这一系列现象充分说明专业化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区域竞争加剧是正常的,是市场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的正常现象。因此,要理性看待大湾区内产业的同质发展现状,这是区域产业协同化发展需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对粤港澳地区产业协同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步入了专业化与差异化共存的关键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各有产业优势,产业结构也存在内部差异,具备良性转型的条件。现阶段所存在的局部趋同,其原因可能是争夺优质资源造成的城市竞争,或者是政府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统一规划的结果,但这并未与破除“低端锁定”向着价值链的高附加值方向攀升的转型目标相违背。因此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积极发挥“看不见”的手在地区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加强城市在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鼓励产业专业化发展下的产品差异化发展。

2.核心城市引领对带动湾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的动态过程,目标在于提高增量而非调整存量。传统优势产业的转移和再次回流可以不断筛选并增强核心城市的比较优势,这一动态过程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的汇聚,同时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正反馈作用带动高端要素向其他城市扩散。因此,要明确核心城市的定位,加强城市群在优势产业上的分工合作,推动湾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顺利完成。

3.发挥政府在促进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主动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未来的湾区将呈现多中心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方向。在这动态且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在促进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合作中难免出现失灵风险。因此,湾区产业协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手的调控作用,要构筑要素配置畅通、产业结构互补、市场融合的网络格局,需要发展行政机构的主动性,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建设,建立城市间持续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区域框架内产业、城市的双协同。

注释:

①本文的数据均取自2013-2017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和涉及珠三角9市的统计年鉴。

猜你喜欢

同构珠三角粤港澳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