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

2018-10-25申明浩谢观霞

城市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景气深圳香港

◎ 申明浩 谢观霞

一、引言

粤港澳地区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加大跨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合作,致力于构建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头军。在“一国两制”的特殊背景下,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有助于促进港澳与内地协同发展,还有利于加速香港产业转型升级,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2016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榜中掉出前三,如何补齐科技创新不足的短板,并且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同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香港各界的关注点。创新科技产业是香港第三次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近几年深圳的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有目共睹,加强与深圳的科技合作,将对香港科技创新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通过对香港的创新能力的景气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从香港的角度认识打造“深港创新圈”的重要性,促进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

二、研究综述

(一)区域科技创新综述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近几年国内也有诸多学者注意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以不同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2015)和李泓欣、周燕(2017)以中国内地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使用动态综合评价法和空间杜宾分析法探讨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的各项影响因素,证明了研发投入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存在空间外溢现象。陈艳华(2017)基于熵权 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姜文仙(2016)构建了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了灰色关联度法评价2000-2013年广东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肖田野、罗广宁、陈丹华(2017)采用2006-2015 年数据,得出广东各区域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呈增长态势。

(二)景气指数研究综述

景气指数相关内容的研究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研究阶段和微观经济研究阶段。19世纪末,Alfred-Foufille(1888)在《社会和经济的气象研究》中首次采用了景气方法来监测法国十年间的经济周期波动并作出预警。W.M. Persons(1915)绘制“经济晴雨表”对经济波动进行定量研究,并编制“哈佛指数”检测宏观经济变动。G.H.Moore(1950)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认为景气变动是从某些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扩散的过程,采用了“扩散指数”并构建了由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数构成的监测系统。20世纪60年代,J.Shiskin提出“综合指数法”可以反映景气循环振幅。至此,景气指数的运用得到快速发展,开始从政府向各个行业部门不断延伸。

我国在1984年出现经济下滑问题后,加快了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监控预警,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参与景气指数研究。陈国政(2017)采用加权合成法构建了上市公司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由于季度数据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张艳芳、江飞涛、谭运嘉(2015)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构建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合成指数,对工业部门发展态势进行季度比较分析;孙延芳、胡振(2015)利用2003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建筑业的周期波动及影响原因;杨武、宋盼和解时宇(2015)基于深圳南山区的季度数据,构建了南山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何健文(2018)基于主成分法,分析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近20年创新发展的周期波动态势。

综上所述,在景气指数研究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更有效地构建景气指数有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方法。景气指数的应用从宏观经济预测逐渐转向具体的地区与行业部门,通过采用更多的计量方法,对不同区域或行业的景气状态进行研究,能够判断目前的发展态势并作出预警,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将景气指数应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有助于分析行业及区域的创新发展状态,因此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香港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景气指数进行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香港地区的初选科技创新景气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香港统计年刊》(2000-2016年)、国家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和万得数据库。

本文运用PS模型(科技创新过程、结构维度)进行指标初步筛选: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的过程维度(P),将创新发展过程划分成投入、产出阶段,因此从创新投入、科技产出和经济产出等方面进行指标选取;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维度(S),将主体区分为政府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指标筛选。本文最终收集了1999-2015年香港地区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年度指标共24个,再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和缺失值进行修正。

原始数据经过初步处理之后,每个指标的量纲仍然存在差异,因此先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时采用极差化法,设原指标序列为X={x1,x2,…,xi},处理后的新序列为W={w1,w2,…,wi},具体处理公式如下:

(二)综合景气指数指标确定

基准周期循环为分析波动周期和特征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三种循环有:古典循环(绝对量变化)、增长循环(相对量变化)与增长率循环,基准指标则相当于衡量有关科技创新变量时间序列先后的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香港经济并未发生大衰退现象,因此大多数相关指标在量上都是增长的,而每年增长速度的变化不同,故采用增长率循环法;每年的专利申请总数能够敏感地反映科技创新变化活动和发展状态,因此选用专利申请总数作为构造景气指数的基准指标。

按与基准指标的时差关系,可将处理后的指标划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K-L信息量法是国际上常用的划分方法之一,通过不断变化备选指标与所选基准序列的时差来计算K-L信息量,所得数据越小,越接近真实概率分布。

设基准指标为:J={j1,j2,…,jn},备选指标为:B={b1,b2,…,bn}。分别对两者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指标的和为单位1,可得到两组新的序列(设为P和Q):

则K-L信息量为:

其中l’为时差数,当l’<0时表示超前,l’>0时表示滞后;L为最大时差量,考虑到科技创新的超前或滞后期不会太长,本文选取最大时差数为4;nl表示数据取齐后的实际发生个数。在获得2L+1个kl值后,从中选择最小值即为备选指标K-L信息量。若相对应的时差数l’>0,则将该项备选指标划分至滞后指标组;若为l’=0,则将其划分至一致组;若l’<0,则划分至先行组。结果如表1所示。

(三)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构建

本文采用主成分方法来构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确定最终主成分个数。按照方差α的大小,在已经确定的全部主成分(m个)中求得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即为该主成分的权重。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的原则合理筛选出n个主成分来完成最终的指数构建和评价分析。

计算主成分系数得分。根据得分求出每个主成分的线性加权值:

计算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的初始值:

由于滞后指数仅仅是从数据上对已经出现的事实进行说明,即对运行波动中波峰和波谷已经出现这一问题进行确认,并无实际意义,因此仅对先行、一致指数进行测算分析。根据上述指数构建方法,结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SPSS17.0,软件基于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先行指标组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1%,能较好地代表8个先行指标的总体变动情况;一致指标组的1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8%。进而分别对三组进行测算,获得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和滞后指数。

以1999年为基准年,并将该年的指数值定为100。再按照贡献率对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分别进行线性加权,计算出表2中香港各年份的科技创新景气指数。

表1 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的滞后阶数及类型划分

表2 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表

将所得景气指数绘图,得图2。

根据图2中曲线的峰点、谷点和转折点记录当下的时间,由表3可以看出,先行指数的峰点、波点出现时间均分别领先一致指数峰点和谷点1~3年,且平均领先时长都为两年。还可以看出曲线的峰点和谷点出现的时间相差1~3年,这说明当科技创新进入相对繁荣期后,在1~3年间将会进入萧条期。由于2014-2015年先行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香港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波谷期,并在1~3 年后重新迎来繁荣期。

四、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分析比较及对策建议

(一)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分析

根据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曲线可知,先行指数具有较好的先行效果,先行指数平均领先两年左右。从一致指数曲线趋势来看,香港科技创新景气状态经历了以下两个时期:

图2 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图

平稳振动期(1999-2006年)。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受中国改革浪潮的影响,1999年行政报告中指出,“在自由市场的体制及原则下,政府应为香港的产业在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提供最大的支援”,并将科技发展方向定位于产业创新和应用研究。由于市场本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增大,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倾斜使得香港科技创新景气状况得以改善并持续平稳变化。在这期间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虽然也呈现周期变化,但是始终未跌破100点,于2004年触底后反弹,至2006年达到波峰。

剧烈波动期(2007-2015年)。2006年以后,香港科技创新进入了动荡时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本应该回升的景气指数下降,跌破100点后于2009年触底,并在2012年再次跌破100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是香港的王牌产业之一,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香港经济波动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根据曲线趋势及周期理论,香港的科技创新近几年仍会有较大波动。

表3 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的波峰、波谷时间

(二)与深圳科技创新进行比较

深圳的发展始于香港的带动。然而,从香港回归至今的经济数据可知,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期的深圳却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并率先提出将深圳建设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因此,将深圳和香港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两地的差距及合作发展的前景。

1.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港深几乎在相同时期提出了依靠科技发展当地经济的战略,两地政府均将科技创新产业列为重点培育行业,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表4显示,市场和政府在两地不同时期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香港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外企、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也可以解释香港的高新产品进出口总额大、出口额却很小的原因。深圳的主要力量是本土企业,当地创新能力强。此外,两地发展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科技创新投入现状

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开始重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但与深圳相比,香港的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仍然不足,且二者的差距逐年扩大。香港和深圳两地的研发经费投入绝对值均持续增长,香港的增加幅度小于深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深圳的研发支出投入增至12695百万美元,2015年增长率11.8%,高于香港的7%。深圳本土企业的经费支出占深圳总研发支出的绝大部分,自2009年至2017年占比均高达90%,香港则只占半数以下,约为40%。2015年,香港的全年研发总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为0.76%,而深圳的占比为4.3%,远高于香港。此外,香港的研发人员投入量也远低于深圳,深圳研发人员达到二十多万人,而香港的研发总人数不超过三万。

3.科技创新产出现状

就高科技产业产出而言,自2001年起,香港每年的专利申请数均小于深圳,2003年深圳的专利授权数量也开始超过香港。香港2016年专利申请总量为14854件,专利授权6183件,低于同年深圳的56336件和75043件。由此可以看出,香港的本土创新能力与深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2016年高科技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香港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约是深圳的两倍,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却只是深圳的1/4,说明香港科技创新产业产品的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而本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相比之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率持续较快增长,至2016年达到1215亿美元,显示出深圳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表4 港深两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三)对策建议

香港、深圳两地对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都有着强烈的需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完善的国际技术设备资源,然而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参与程度过低,导致当地创新能力较弱;而深圳拥有成熟的制造业基地和极强的创新意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势头猛超香港,深圳和香港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为促进香港产业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表5 港深两地专利申请、授权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

针对深圳和香港科技合作方面,两地政府和社会推动共同构建“深港创新圈”,充分利用两地已有资源,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如何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成为三地的共同诉求。特区政府要紧抓机遇,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两种制度差异,化被动为主动,促进两地创新科技产业的合作与繁荣。

猜你喜欢

景气深圳香港
下半年黄羽鸡或迎景气周期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
2018年3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7.82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
香港之旅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