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情心理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8-10-25姜能志李长江王艳郁郭振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共情医患

姜能志,李长江,孙 琳,王艳郁,郭振涛

(1.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2.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的内容不仅涉及“病史采集” 或“病床旁的交流”,还包括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在情绪等心理方面的交流。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 ER),突出了“交流技能”在医学毕业生能力体系中的地位[1]。在我国关于医患纠纷原因的资料表明:大量纠纷所涉及的事件并非源于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或根本不存在医疗责任,而是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造成的[2],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过程中纠纷的发生率。因此,构建基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共情(empathy)是指“了解他人的内部感受、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倾向”的能力[3]。和谐的医患关系依赖医患双方的尊重和沟通,共情不仅可以创建有助于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情感氛围,更是建构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心理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曾强调:医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共情和人际沟通的技术。共情不足就如同缺乏临床专业技能一样,是医学素养不合格的标志[4]。国外一项关于医患沟通的研究发现,当医生经常使用“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痛苦的心情”、“当告诉你得了癌症的消息时,我观察到你真的很害怕”等这类体现出共情感受的语言时,患者及家属的就医满意度明显提升,患者感受到的医生的共情能力与其心理痛苦程度呈负相关,研究指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其中共情是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5]。因此,共情可以作为提升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进而改善未来的医患关系的关键靶点[6]。然而,如何构建基于共情心理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基于共情心理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综合考察国内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育途径的前提下,根据我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实习前培训以及临床教师带教的现有基础,采用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及学生座谈等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调整,最终构建了基于共情心理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对心理学课程体系包含的共情相关内容,各课程的具体安排时间、学时数、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补充医学生实习前培训中的共情训练模块,提升临床带教教师的共情教学能力,从而形成一套以共情培养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见附图)。

附图 基于共情心理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教育模式

二、实施方法

在大一至大三的理论学习阶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共情知识的理解,为医患沟通训练奠定坚实基础。在大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讲解课程涵盖的理论内容外,还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外人际沟通团体辅导活动,将共情理论转化到提高学生活动的实践中。在大二的社会心理学中,增设人际沟通专题系列内容,从共情与人际沟通、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关系进行重点引导。在大三的医学心理学中,进一步扩展了对于病人心理问题的诊断、干预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在心理咨询主题内容中提升学生共情的能力和技巧,增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医学生在正式进入临床轮转实习前,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临床交流经验的临床教师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培训。首先,采用国际流行的“四习惯”(Four Habits Model,FHM)模式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关系、采集病史、共情体验、确立方案;其次,进行共情模拟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验患者情感、学会倾听、表达对患者的尊重。从而让学生做到在进行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细心倾听、用语礼貌、表达通俗易懂,当病人出现痛苦、伤心等负性心理活动时能够给予同情与安慰等。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阶段,主要由临床教师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正确运用共情,切实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和护士如何与病人沟通,和病人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关注病人及家属的要求,解答他们的困惑;和带教师讨论如何处理和病人发生的纠纷等。然后让学生适当独立参与医疗过程的部分环节,包括接待病人、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人家属沟通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两周由心理学教师定期举办基于共情心理的医患沟通教育讲座,采用情景模拟、分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解答学生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三、效果评价

将上述医患沟通教育方案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从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在学期开始及学期末,均选择一部分被教育对象进行共情及人际沟通能力状况测评。将学期末学生的问卷结果与学期开始时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考察本学期所进行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实习岗前培训和临床教师带教活动对大学生共情、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初步评估整套方案的有效性。具体方法是通过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分层随机抽取本校424名医学生进行前后测的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的观点采择、共情关心、想像力和人际沟通分总均有显著提高(见附表),初步表明了该医患沟通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附表 医学生共情和人际沟通状况的前后测分析

注:**P<0.01,***P<0.001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课程开设、实习前培训以及临床教师带教三个层面构建的基于共情心理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多样化,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共情及人际沟通能力,该教育模式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证经验。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共情医患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