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宫庙壁画初探
——以福建枫亭麟山宫林肇祺壁画艺术为例
2018-10-25薛丽芳
薛丽芳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莆田351254)
引 言
福建枫亭麟山宫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距今已有170多年,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北部麟山村内。其殿宇设计严谨、雄伟壮观,联板挂匾鎏金溢彩,每年正月举办元宵春游文化节,具有独特的乡俗文化特色(图1-4)。1989年以来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台湾《莆仙会刊》《澳门日报》及海外多家媒体都介绍过麟山宫的文物古迹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盛况,在海内外产生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海外著名专家学者也多次到此参观考察和调研并题字留念,为促进国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麟山宫整体建筑由主殿麟山宫、麟山书院、报功堂、崇德堂组成,为土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365m2。主体建筑面阔3间2护,进深2座,中设天井,东西长32.4m,南北宽26.6m,高度7m,建筑面积861.8m2。为穿斗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翘檐宫殿式结构,五进门槛。主殿麟山宫门前有石雕龙柱和石狮,均为福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艺术家王成赐所雕。主殿内四块木匾“麟山宫” “麟山书院”“麟山古洞”“万家生佛”为清代莆田书法家张琴所书。主殿东面、西面、北面墙壁上绘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几组大型壁画,至今保存尚好。
一、福建宫庙壁画概述
壁画是绘制在墙壁或是岩壁上的图画,是历代艺术家及能工巧匠们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经验与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构思创造的实物图像文献,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组成部分之一,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主要分为五种形式:一是岩画;二是墓室壁画;三是宫廷壁画;四是石窟壁画;五是寺观壁画。壁画创作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商周时代有机矿物颜料(主要是红色的赭石、黑色为含铁锰较高的红土)直接绘画于白灰的墙壁上。秦汉时期有机矿物颜料有所丰富,主要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随着壁画面积增大,到唐、宋、元辉煌的石窟壁画、寺观壁画,色彩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发展到明清则大量出现卷轴画代替壁画。
寺观壁画顾名思议就是画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宫庙、民间祠堂等墙壁上的画。表现内容一般有神话人物、道教故事、吉祥神物、花鸟走兽、通俗小说、戏曲故事等。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尤其是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大发展,相应的以佛教故事、人物为题材的壁画创作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其题材范围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除了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国本土的道教、各种民间信仰,以及后来由西方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从各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寺观壁画的表现手法与题材。
图1 麟山宫元宵春游盛况 薛丽芳 摄 2009年
福建省宗教信仰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据《宋史》卷89《地理志》记载:“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福建宫庙壁画的起源虽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但据福建清代名家黄锡蕃在《闽中书画录》辑录记载“计唐四人,五代一人,北宋五十二人,南宋二十四人,金二人,元二十人,明四百零八人,清一百八十八人,女画家二十四人,僧十九人,道士十八人,流寓七人,游宦三十五人,总共八百零二人”,可见从唐代书画家欧阳詹开始,就有组织大量人员进行宫庙壁画的创作。唐代提倡佛、道宗教,大力兴建寺庙佛塔,“福建境内的寺庙多达547所,兴建宫观十多座。”[1](P136)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民间画工巧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福建宫庙壁画的发展,为宋代壁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据《八闽通志》卷45记载:“宋咸平元年,始有诏之学,近士方仪,陈诩愿入资助之。嗣清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圣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可知宋元时期福建宫庙壁画多以人物画为主。
明清时期是福建绘画的高度发展期。此时,福建绘画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位有影响力的画家。如明代宫廷画家莆田人吴彬,擅长山水,工佛像,所画人物奇形怪态,迥异前人。自创波臣派擅画人物肖像的莆籍画家曾鲸,以及被后人称为“中国花鸟画圣的沙县人边景昭等。福建宫庙壁画到了清代,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内容题材上带有本土民间信仰色彩,如妈祖女神、临水夫人、杨太师等,在构图形式上出现了连环画式壁画构图法展示内容。清代出现了多位福建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如“闽西三杰”(长汀的上官周、宁化的黄慎和上杭的华喦),清末仙游四大家李耕、李霞、黄羲、林肇祺等,这些画家几乎都为宫庙画过壁画。可以说这些画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福建壁画的时代性绘画水平。
《八闽通志》卷58《祠庙》记载:“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莆仙地区也不例外,寺观宫庙为数甚多,相应地寺观宫庙之中的壁画也是琳琅满目,主要分布在佛教寺院、三一教堂、道教宫观、宗教庙堂等四种地方。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位于莆仙地区的千年古镇、闽中交通要塞——枫亭镇的麟山宫林肇祺壁画艺术。
二、福建枫亭麟山宫林肇祺壁画概述
宋代以来,杨家将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杨氏一门忠烈、忠君爱国的精神为历代老百姓津津乐道,广为推崇,并立庙祭祀。随之产生的民间信仰便有杨公太师——即杨五郎崇拜,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相关宫庙壁画亦随之诞生。枫亭麟山宫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祭祀的主神是杨公太师,这里的人们信仰杨公太师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在枫亭镇众多宫庙壁画艺术作品中,以清末民初福建著名国画大师林肇祺为麟山宫主殿四壁所绘祥禽瑞兽等壁画,最具特色。无论是松鹤延年、竹鹿同寿,还是虎啸龙吟、封侯(猴)进爵,这些壁画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画家对人生的企盼和美好的愿望,也展现了一代国画名家深厚的艺术修养。
(一)林肇祺简介
林肇祺(1868-1930),福建仙游枫亭镇南岭人,号颐道人,又号半痴。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兄又早逝,依靠寡嫂苏氏以女红勉强维持生活。光绪间随营厦门协镇祥粦衙署,为捕厅,得授军功六品衔。但他性格坚强,虽处困境仍刻苦学画,于清末已名扬当地画坛。初习古典人物画、后工花卉翎毛走兽,并研修山水画,自成风格。[2](P357)以画龙、虎、猴、鹿等著称,兼能篆刻、书法、诗文,可谓“诗、书、画、金石艺术俱工”,与福建仙游画家李霞、李耕、黄羲合称为“仙游四大家”,成为我国闽中画派主要画家之一。
林肇祺所处历史时期正是清末民国初朝政腐败之际。当时军阀割据,趋炎附势风气日盛,林肇祺虽然名扬画坛,但他不肯献媚于那些高官达贵,曾创作《深山观瀑图》表达其高尚情操。图中以娴熟笔法突出观瀑高士和澎湃倾泻的瀑布,并题诗:“深山观瀑泻,洗却趋炎心”。虽身处逆境但他安贫乐道,德行高尚,所得润笔收入,除家用补贴,还用作善事。民国八年参与重修福建仙游枫亭万寿塔和朱子祠,并亲笔题诗作字雕刻其上。可惜历经岁月风雨变迁,他留在枫亭塔斗山上的手迹只剩石刻一诗。其书画遗墨也因遭遇兵灾,所剩无几。枫亭麟山宫保存的林肇祺壁画手迹已成为福建省研究宫庙壁画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古迹。
图2 《松鹤图》局部 薛丽芳 摄
图3 《深山竹鹿》 局部 薛丽芳 摄
(二)福建枫亭麟山宫壁画绘制年代
从《麟山宫文物志》等资料记载中可知枫亭麟山宫东面、西面、北面墙壁保存的林肇祺壁画均绘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中鹰、猴、虎、鹿、鹤等几幅壁画画面上留有画家落款“枫江祺”“颐道人”笔名、别号、印章及创作年代等笔迹,虽历经岁月侵蚀,仍闪耀着壁画艺术独有的光辉。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麟山宫内的壁画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差点被毁坏,幸得当地群众巧妙地加以“粉饰”用石灰覆盖其上,得以维护。1985年,麟山宫保和堂维修加固,群众用稻草沾水将覆盖在壁画上的石灰去除。但部分壁画画面留下稻草划痕,“四大天王”等几幅人物壁画因足部受损需要维修重描,使画面笔墨气韵略微失真。但在尺寸、题材、构图、风格等方面均保存尚好,尤其是几幅翎毛鸟兽壁画作品基本上保存作者真迹。
三、麟山宫林肇祺壁画的主要功能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宗教壁画则是我国壁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宗教壁画作为宗教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不仅具有装饰和美化功能,还有一些与宗教性紧密相关的功能特点。莆仙寺观宫庙壁画也不例外。麟山宫供奉宋代爱国名将杨延德(杨公太师),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带有纯朴的民间特色,又是道教文化的文物遗产、民俗宗教活动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一)装饰功能
壁画的出现,同古代建筑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它不同于一般绘画,作为建筑装饰,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建筑性和装饰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壁画是为了装饰建筑空间环境而存在的,素白的墙壁经过壁画的装饰美化,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令人具有赏心悦目的感受,也营造出浓郁的信仰空间氛围。唐代以后,佛教壁画装饰艺术逐渐从宏伟广阔的石窟建筑走向细致清越的寺庙宫殿建筑。如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元代壁画的杰出作品,壁画人物采用重彩勾填的方法,人物形象生动,线条强劲有力,部分用沥粉勾勒突出造型装饰,富有装饰美。明代宫庙壁画继承了元代的传统,色彩更加丰富多变,使用沥粉贴金技法逐渐成熟,增强了装饰效果。清代壁画装饰艺术在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特别是清末封建王朝走向衰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宫庙建筑多成为民众抗争黑暗势力的根据地,宫庙壁画也多带有画家个人的情感色彩。如福建枫亭麟山宫壁画,虽然宫庙中所绘壁画皆为神鬼走兽,但皆有一种傲然之气,如《松鹤图》中仙鹤犹如一介书生傲然挺立,不屈不饶。《鹰鸣图》题名“鹰鸣”,无不诉说对动荡社会的控诉,借画抒情,虽画在墙面之上,但笔墨气韵俱佳,具有浪漫主义壁画的装饰色彩。
(二)寓意功能
壁画中的形象或事物可以与信徒的宗教观念相吻合而产生共鸣,使其宗教情感得以相当畅快地宣泄,因而产生极大的审美享受。麟山宫壁画保和堂信奉宋代爱国名将杨延德(杨公太师),属于道教系统,其壁画设计根据道教机构的寓意功能而设,如厅堂左右两壁两位鬼吏、四位神卒代表了“阎罗殿”拘奸惩恶的功能,四大天王代表天王殿管理四方天神,具有“保家爱国,守护子民”的功能。中堂左右“龙”与“虎”代表了祈风求雨的功能,福建枫亭地处沿海,风调雨顺是当地百姓的共同心愿。再如上殿神像台上三幅壁画,“彩凤”“双龙”“麒麟”以及殿中猴、鹿、鹤等物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图腾,代表和睦、繁荣的功能。
(三)伦理功能
由于宗教壁画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容易在人类头脑中扎根成为潜意识,从而不知不觉地调整自身的道德行为。可以说,寺观宫庙壁画在一定程度上是宣传道德教化、安抚人心、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种有益方式。人们可以在安静宁谧的壁画世界中神游,享受视觉的盛宴,体会人生的感悟。这些吉祥图案的壁画,给虔诚的信徒以一定的心理作用,起到体现吉祥、平安、幸福,弘扬真、善、美,道德宣扬和加强教化的功能。可以说,壁画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把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教化工具。国画大师林肇棋在麟山宫壁画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寓意的传统文化手法告诫世人:若是做了恶事,必受“无常拘拿和鬼皂拷打”;若做好事,必会是“膺授功勋而封侯,功名利禄福寿绵延”。同时也体现了本宫神祗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和“保境安民”的功能。这显然符合麟山宫“保和堂”的“保境安民”和“和睦乡里”的“保”与“和”的宗旨。[3](P23)
四、结论:福建宫庙壁画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
章利国先生在《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通过创造符合宗教意旨的理想的审美形象和相宜的形式组合,绘画艺术发展和丰富了本身的语汇、符号体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壁画艺术渗透入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因此从构图到用色上,福建宫庙壁画融合了当地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历史传统等因素,结合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思想、思维理性等因素,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形成了一种笔致、色调、造型原则等等的创作模式。在莆仙地区,寺观宫庙经济极为强盛,为壁画师傅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条件,大批的寺观宫庙建筑为画师们提供了从事绘画艺术活动的广阔舞台。寺观宫庙壁画的繁盛促进了绘画语汇、符号体系的发展与丰富,从而推动本地区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清末林肇琪与李霞、李耕、黄羲被誉为“仙游四大家”,他们的壁画作品兼具民族传统绘画特点和民间画风的优点,闻名海内外,其中一些作品已经成为绘画的典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壁画艺术区域性发展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