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乐华章》之胡笳独奏《胡笳十八拍》创作感想

2018-10-25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匈奴乐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苏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代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大型汉代音乐史诗《汉乐华章》是由徐州演艺集团汉乐团演出的剧目,以展示汉代乐器、演奏汉代音乐、诉说大汉历史为主线,获得第三届江苏文华奖优秀剧目奖、2018年江苏省党政军新春团拜会参评剧目、江苏省2018新年音乐会演出剧目,2018年徐州市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指定推广剧目。我所作曲、改编的胡笳独奏《胡笳十八拍》作为汉乐华章经典曲目之一,于2018年赴新加坡演出达二十多余场次,受到领导及国内外友人的高度赞扬。

据史料记载,《胡笳十八拍》原为中国乐府名诗,相传为东汉末年蔡琰所做,是一首骚体叙事诗。蔡琰,字文姬,一代才女,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孙丕显《琴适》中的记载,《胡笳十八拍》一章一拍,共18章,所以命名为胡笳十八拍。我所创作的胡笳独奏《胡笳十八拍》,参考了琴歌中的素材,结合胡笳乐器特性,根据蔡文姬一生的经历,特别是被掠夺到匈奴后这一段时间作为脉络展开叙事写作,因此这一曲子可以看作讲述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大乱,连年烽火,南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左贤王掳入匈奴,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了文姬,她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心情非常矛盾,悲恸至极。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再介绍一下乐器“胡笳”。《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乐府诗集》中亦有:“卷芦为吹笳”。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西汉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西域一带。我团演奏用的胡笳,是由徐州市演艺集团汉乐团韩梅书记、音乐总监孙柏桦先生策划,苏州礼乐研究所金海鸥先生研制而成的,它的声音古朴而悠远、苍凉而凄楚,用芦苇卷制作为簧片发声,用竹子钻孔演奏音阶,管尾用牛角扩声,充分还原了胡人胡笳这一乐器的特性。

用胡笳这一乐器演奏,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地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把蔡文姬流落异乡的无助、凄楚、哀怨、绝望的内心感情力求充分的表达出来。乐曲共分为四段,是以忧伤的B羽调式为主线贯穿全曲。

第一段:“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乐曲开始,以舒缓速度叙说故事。用古筝演奏5滑音按弦到6,加上颤音悠远、缓缓地引入到汉代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的画面,接着用箫缓缓奏出凄楚的羽调式旋律2 12 16 5 6 6……接着以低沉、悠远的胡笳solo声奏出凄楚的主旋律,配以箫、中胡、古筝、琵琶等仿汉代乐器协奏,以单一旋律线到二声部旋律,层层递进,逐渐增加乐器,淡浓相宜,既展现了胡笳这一乐器的独特个性,又发挥了其它乐器相辅相成的特点,增加乐曲的层次感,表达了文姬被掳到匈奴后思念故土,悲愤又无助的心情。

第二段:“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

此一段是稍微欢快的旋律,加入了手鼓(维吾尔族达卜)、马铃等北方西域色彩的打击乐器,融入了匈奴特有的民族调式,展现了文姬在匈奴的异域生活场景,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匈奴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我认为,文姬虽然背井离乡,被掳到了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为匈奴左贤王生育了二子,在悲苦思念家乡的同时,也有二子承欢膝下的喜悦之情。文姬精通音律,结合汉代音乐文化和匈奴地域音乐文化,合二为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类型。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史书说法不一。根据维吾尔民族人自编的发展史记载,其与突厥族同出于匈奴民族。所以我以为维吾尔族就属于历史上所说的匈奴民族,维吾尔族的达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手鼓。那么,匈奴的音乐特点可以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调式风格方面加以分析。据1980年1期《音乐研究》中祝令的《维吾尔族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介绍,维吾尔族音乐的调式丰富多彩,既有我国的传统大小调调式,同时也存在着有两个增二度音程的调式:3 4#5 6 7 1#2 3。它属于近关系调中两个不同音高的和声小调音阶由属音到主音的四声音阶。

我所创作的胡笳独奏《胡笳十八拍》是B羽调式,这里只运用了1个增二度的音程,根据这一调试特点,再加入手鼓等打击乐,使之具有独特的异域音乐风格特点。所以就发展成为此第三段的音乐旋律。如下图谱:

第三段:“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此段是乐曲的转折点,具有戏剧般地转变。乐曲由原来的稍快速度陡然转到散板,一个强音6加定音鼓强奏急收,胡笳solo奏出一段撕心裂肺、如泣如诉般的旋律。我认为,文姬虽然时常思念着故土,但带着两个孩子在那生活了12年,已经逐渐适应、逐渐融入到了北方匈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曹操平定了中原后,与匈奴修好,要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文姬听闻,终于可以回到离别12故土了,内心很是高兴、喜悦。然而,高兴喜悦之余却听闻两个孩子不能同自己一同回到汉朝去,孩子要留在匈奴。她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情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悲恸至极。此段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乐曲急转而下,胡笳solo,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乐曲推向了高潮。如下图谱:

关于此段的创作,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这段音乐,我从柳琴戏一些唱腔音乐受到了启发,柳琴戏在哭腔上的表现独具一格,尤其是女腔,常常让人感动流涕,极具生活化,此段音乐就是模仿柳琴戏中女性的抽泣唱法,配合胡笳演奏的吞吐与断气奏法,就似一个女人在绝望中抽泣、痛哭流涕的感觉,与文姬当时的绝望、撕心裂肺感觉即为吻合。

第四段:“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此段是主旋律再现,加强了主旋律的声部,胡笳不再是轻声独奏,而是增强了笛、箫、弹拨、弦乐等,演奏力度也加强许多,演奏速度也比第一段主旋律部分提快了,表现浓郁、厚重,增加了悲楚的感情色彩。该段描写了文姬对事实的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接受的心情。结束时用箫缓缓地重奏胡笳旋律,用古筝演奏5滑音按弦到6,乐止。与乐曲开始相互照应,余音袅袅,意犹未尽,欲说已休。

此曲配器,力求浓淡相宜,古朴悠远,突出胡笳主奏乐器,最大化还原古代的乐器风格特点,又展示伴奏乐器古筝、箫、琵琶等的音乐个性。同时还结合了现代音乐,甚至融入了流行音乐配器手法。在需要加强气氛对比时,加入了中胡、排鼓、手鼓、定音鼓、低音提琴等现代乐器元素,让今天的听众耳目一新,更易于接受。我们用的胡笳属于中低音乐器,音色厚重、悠远、古朴、苍凉,胡笳哨面略宽大,演奏者含哨位置的不同,音色、音高、色彩表现也就大不相同,可见胡笳的演奏色彩是多样性的,演奏者控制渐强渐弱的演奏力度变化比较大,所以演奏展示乐曲色彩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

《胡笳十八拍》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演奏此曲时,要用心去体会每个音符,每段乐曲都要用心去演奏,把自己当做蔡文姬,体会她在故国与骨肉分离间的两难取舍。徐州汉乐团配器用胡笳来演奏《胡笳十八拍》,二者真是相得益彰,既展现了乐器的特色,又很好地诠释了乐曲的历史特点。《汉乐华章》填补了江苏省在汉乐艺术研究和创作领域的一个空白,对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传承“两汉”音乐艺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匈奴乐曲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义退匈奴兵
飞将军抗匈奴
悲伤的乐曲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