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2018-10-24高宁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民期盼,关乎民族未来,影响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我们必须统筹处理好理念与实践、重点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一系列基本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 国家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9-0043-04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的视角反映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反映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战略选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赓续,还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乃至世界的发展。
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成为人化自然,但这种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恩格斯曾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经典作家认为,只有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摒弃资本主义制度中只为资本增值服务的价值观念,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新跃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展现了我们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而且把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目标、方向和路径。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今天的我们仍面临着许多风险和考验,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更加渴望蓝天、碧水、绿地和清新的空气,这些都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某种程度上说,小康全面不全面,关键看生态环境是否改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从原有“地大物博”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清醒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能源资源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基本国情,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审视和筹划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我们依然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获取经济增长,可能会谋得一时的眼前利益,却会牺牲整个民族的长远利益,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与生存,最终走进“涸泽而渔”的死胡同。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路子,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工业革命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飞速发展,普遍享受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繁荣,但同时工业大生产、高消费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又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20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气候变化、森林退化等环境污染事件或自然生态危机,都成为影响当下和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面对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绿色家园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责任,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近些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非政府组织,围绕着生态环境问题在国际舞台展开激烈博弈与协调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积极承担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这是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我国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空前加大,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需求量大,致使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等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1 。这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映,并且日益成为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成为今后一段时间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消极影响短期内难以根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曾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 今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但原有的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等,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改变,消除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消极影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
生态问题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错综交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域辽阔、空间跨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难统一、措施难一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尽管分布着众多自然生态保护区,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亟须加强,尤其在生态建设的观念理念、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差距较大。类似的差距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农村人居环境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极为薄弱的一环。一些边远地区作为生态脆弱区恰恰又是经济发展落后、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这使得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棘手。
全球环境治理的协调合作任重道远。当前,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对话交流、双边或多边谈判、设定公约等方式力图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往往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秉持不同的立场,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攸关方,加大了国际合作的难度。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上承担更大责任的呼声很高,但有些期许已超出我国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国情,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我们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做到“四个统筹”,正确处理好理念与实践、重点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发挥能动性,把握主动权。
统筹好树牢理念与自觉践行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提升,但一些地区严重污染环境事件仍然多发频发,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生态文明意识日渐觉醒而实际行动滞后乏力的问题。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不会自发形成,其树立与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必须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切实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出爱护生态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既要改变思维方式,又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又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改变社会发展方式”。1 无论政府、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从细节入手、从长远着眼,落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以自觉的行动来贯彻和体现生态文明观,身体力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我们既要抓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更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1。我们必须重点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着力整治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问题,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污染防治,着力治理和修复土壤特别是耕地污染,优先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资源节约、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统筹源头治理、过程严管与排污严惩,统筹生态理念传播、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使各环节各要素构成一个严密整体。推动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建设的有机融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统筹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采取有力有效的环境治理行动,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又应坚持预防为主,着眼引领未来,以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为契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探索建立和完善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要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今后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着眼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筹划未来30多年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目标、原则、纲领和路径,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短期谋划,又要长远运筹;既要治理和保护环境,又要预防和惩戒污染。按照明确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进一步将宏观战略细化深化分化优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施工图路线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统筹好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国内环境治理体系,立足中国国情,着力解决国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球视野之中,推动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权,为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将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继续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建設等多边合作机制,在管理模式、先进技术、经验成果等方面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本文系国防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高宁,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教员)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