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赫“六法”于当代水彩画之启示

2018-10-24刘小溪

卷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六法谢赫

刘小溪

摘 要: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堪称是完整而严密的具有独特民族精神的艺术纲领。水彩画起源于欧洲,虽然是舶来品,但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六法”同样对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当下的水彩画创作要注重融入这一重要的审美理念,使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得到进一步彰显,让她以独特的风貌展示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

关键词:谢赫“六法;水彩的民族性;水彩画的发展。

谢赫是南齐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提出了艺术创作之“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谢赫“六法”, 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千百年来,承前启后,“六法”不仅给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也给我国的造型艺术领域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又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此后的各个朝代,无论是画家还是美术评论家们都以此“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已成为从事创作和批评的必修课,影响之大直至今天。中国画讲究水墨交融,如何控制水分,发挥水的灵动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样,水彩画讲究“水”和“色”,雖然其真正传入我国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同以水为媒介,其在视觉审美和表现语言方面有着天然的亲情性、相似性,尤其是画面中含蓄、潇洒、灵动等视觉效果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暗合,因而深得中国人的喜爱。在中华民族审美背景的浸染下,国人对于水彩画的认知和期待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因而,水彩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六法”同样对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它将使水彩画的审美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为水彩画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1 “气韵生动”令“水彩”写意更灵动

“气韵”居谢赫“六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所谓气韵也可以理解为“神气”和“神韵”,是一种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容,“生动”二字顾名思义即意态灵活能感动人。所以“气韵生动”最主要是指艺术形象能以形写神,能够描绘出所要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达到“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是文人为了言志、抒情、达意而具有的一种文化特质。“韵”既含有“音韵”的基本意义,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等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在中国画绘画中,讲究气韵生动,以笔墨韵味为最高标准,它突出体现在写意画的创作上。就水彩画而言,气韵生动,来自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别于其他画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水韵、色韵、纸韵以及趣味之韵等韵味。因其美感传达的主要途径是视觉造型带给审美主体的直观感受,这里的“气韵”就突出表现为对于具体刻画对象的主观情感化的再创作,也就是通过对“意象”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包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意境”, “韵”不能离“气”,“气”只有与“韵”结合才具有审美的品质。水彩画作品只有气韵并举,才能产生气韵生动之美。因而,水彩画“气韵”追求的目标是写意,是画家主观之情感或意趣,即以“意象”为媒介、以“写”为手段,表现事物之神韵。水彩画 “气韵”是以“意象”去追求水彩的笔与水彩的语言形式趣味。“气韵”是民族水彩画观念的理念显现,基于这种美学传统,中国水彩画的美学价值超越水彩画本身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之外,应该也必须具有一种以“气韵”为其内核的美学原则。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民族文化土壤的客观要求;二是水彩画在艺术创造形式上所具有的天然条件:三是全球视野下的民族性审美需求。作为中国水彩画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审美评价上,都必然地会被以写意精神代表的民族审美标准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水彩画创作中,必将产生出充满中国文化之气韵的水彩画作品。

2 “骨法用笔”令“水彩”笔法更丰富

“骨法用笔”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包含有关于绘画对象的形体结构认识、用笔方法及画面总体效果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骨法用笔,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壮美,有的秀丽,有的奇险,有的平稳,有的泼辣,有的含蓄。所以用笔是否能体现画面所隐含的骨气,成为品评一幅作品好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在对水彩画的表现上,“骨法用笔”,对画面精神情感的表达起着潜在的作用,只有准确把握用笔的技巧才能使画面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并从中透射出不同的意境。画面潜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用笔的快慢节奏表现的,笔法酣畅,大块渲染,大笔挥写,心情畅快时,胸中逸气自然流于笔端,显于纸上,即画者情感的“意”就会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用笔对画面肌质纹理效果的体现非常重要,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斑驳的墙壁就应使用皴、擦等用笔,老树干就需采用较干的笔勾勒,画水就需用刮、染、浸、接、流、留白等方法,飞白用笔用来画干燥的东西,撒盐用来画雪花,干笔分开后用来画头发,能体现头发的肌理,诸如此类很多。综合运用不同的笔触,会使得画面的丰富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3 “应物象形”令“水彩”造型更鲜活

“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是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正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其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所讲的像具有两层意思,画家在准确的,真实的,客观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同时,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齐白石老先生的这句名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能高度的概括谢赫的这一理论思想。在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首先具有准确、生动的造型能力,这样才能使表现对象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最终充分传达出画家所抒发出的主题情感。不论怎样,没有情感、没有灵魂、没有气韵的造型。即便再“像”,也绝不会具有生命感染力,谢赫将“应物象形”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这将对水彩画创作具有深刻的启迪,我国著名水彩画家王肈民先生说,“没有形就没有神,形似则神必似,形不似则神必不似,” 王肈民先生水彩画作品优美俊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他“以形绘色”,“以色绘形”,“形”“色”完美结合,创造了高雅的水彩画艺术。

4 “随类赋彩”令“水彩”用色更传神

“随类赋彩”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是指绘画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对象,即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敷施色彩。谢赫所阐诉的“随类赋彩”不能理解成看红即红,看绿即绿,它当然包含画家的感情用色,画家通过绘画传达自己的意图以及视觉和心理感受,通过色彩寄托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理解、表达画家的情感。色彩的表现形式通常分为:写实性色彩,按照客观事物的真实现象,再现客观事物的面貌。装饰性色彩,一般用纯度较高的颜色,对比强烈的色彩,用不同色相排列组合,以较规范的色块构成一定的秩序感,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情绪性色彩,以色彩感受为主,形体结构、明暗层次要服务于色彩感受,侧重于情绪的表现。意象性色彩,强调画家的主观意象,客观物体的色彩仅作参照和启示,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因素,通过色彩的合理应用,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在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同对象 、不同环境、不同内容在用色上要深思熟虑,巧妙地应用色彩的感情规律。中国画所追求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韵”,画家通过夸张、概括的手法用色彩表现物象的精神实质,以主观、自由、意象的色彩组织画面,使作品“意境”得以成功的表达。

5 “经营位置”令“水彩”构图更完美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是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总之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章法”,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有取舍、有组织地缜密思考,在法则上强调主宾、顾盼、开合、聚散、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此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则称之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构图是一幅水彩画写意性得以完美呈现的关键。认真研究中国画的构图理念,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画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通过对虚实关系的情感化处理传达意境。这种构图理念能够将画面具体表现的内容以引向深远,从而大大地扩展了画面空间,以此去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使其景与情的融合得以完美呈现,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6 “传移模写”令“水彩”传承更深远

“传移模写”是谢赫“六法”中的最后一法。“传移模写”是指临摹作品。“传移”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寫。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宾、郑奇认为,“传移模写”是中国绘画的“创作论”,是通过传(传情、传形、传统、传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画、变移)、模(模仿、模拟、模式、模范),达到符合写(绘画)的创作心理特征、基本法则及具体过程。不能把“传移模写”简单理解为临摹。这就将“传移模写”的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法”的理论高度。我们应这样理解“传移模写”,一是画家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掌握一定的艺术规律,技巧技法,在此基础上产生对艺术创作的一些感悟。二是以大自然为师,在对景写生中发展提炼自身的艺术技巧和素养,并把这些运用到日后的艺术创作中。水彩画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要善于学习、吸收、借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运用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这样我国的水彩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新。

总之,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系统,从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到具体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次从内而外的梳理,虽然聊聊数语,却是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规律的高度提炼。包括对于在艺术中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评价,以及用笔,结构,色彩,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各方面都有所概括。谢赫“六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只有从本质上理解了谢赫“六法”的深刻含义,将其有效地利用在水彩画的创作上,并以此为指导,这是中国水彩画彰显其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水彩画、油画,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谢赫“六法”的理论原则。我们要遵照艺术规律,充分利用中国画所固有的独特精神,使西方的水彩画艺术语汇融入这一重要的审美理念,使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得到进一步彰显,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相关文献

[1]蒋 跃 :《水彩画艺术的写意性》 2000年第五期

[2]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六法谢赫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西汉秘密花园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尼古瑪六法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