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烽上王评述
2018-10-24尚冬雪
摘 要:烽上王是高句丽第十四任君王,名相夫,生年不详,卒于300年,于292-300年在位,是第十三任君王西川王的太子。烽上王时期是高句丽政治中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一时期的高句丽君王多以所葬之地为號,因其死后葬于烽山之原,故号为烽上王。
关键词:烽上王;高句丽;《三国史记》
烽上王是继第七任王次大王之后又一位死于宫廷政变的君王,《三国史记》中对烽上王的评价很低,称其自幼骄逸多疑对其执政的记录也基本围绕这两点性格展开。
《三国史记》关于烽上王执政的记载可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杀王族功臣,击退慕容廆入侵,选用官员,大兴土木和罔顾民生,根据相关记载进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个方面是杀功臣和王族。烽上王即位初就处死了西川王的弟弟安国君达买。达买在高句丽享有很高威望,神雀十一年(280年)受群臣推荐,西川王用其抗击肃慎入侵,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安国君,手握重权。烽上王杀达买的原因正是其“有大功业,为百姓所瞻望”,达买是高句丽压制梁貊、肃慎的关键人物,高句丽国人对其被杀的反应是“无不挥涕相吊”。二年秋九月,烽上王以有异心为名处死了自己的弟弟咄固,将咄固的儿子乙弗放逐,高句丽国人“以咄固无罪哀恸之”。根据所载,这两件杀戮之事都是不得人心的,显然会在一开始就对烽上王在国内树立威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君王在即位初期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清除对自己王位有威胁的王室成员,在历史中并不鲜见,因此,这类事件基本可以视作巩固王位的措施,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所谓的“国人”很可能就是对安国君和咄固等人抱有较多同情心,或是他们的支持者,并不能说明当时的人心向背问题。《三国史记》中对国人反应的记载,应该是包含了金富轼本人对烽上王的评判态度,或是因烽上王最终在宫廷政变中下台,且继任国王是咄固之子乙弗,所以后世对其执政贬低的记录较多,《三国史记》采用这类记录,没有做到去伪存真,才会出现上述国人反应的记录。
第二个方面是击退慕容廆入侵。慕容廆分别于二年秋八月(293年)和五年秋八月(296年)两次入侵高句丽,第一次在追击离开首都逃往新城的烽上王途中,被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率五百骑兵击败,随后从高句丽退兵。第二次入侵的记载,其中的演绎成分十分明显。据记载,慕容廆此次侵入了故国原发掘西川王的墓,但掘墓时“役者有暴死者,亦闻圹内有乐声,恐有神,乃隐退”。慕容廆此次入侵仅因惧怕西川王墓圹中有神而退兵,明显不符合常理,若这一次侵略事件是真实的,慕容廆退兵应另有其因,《三国史记》的记载显然是隐瞒了真相或采信了虚构的传言。有学者认为《三国史记》对这两次入侵的记载明显是后人的曲笔,根本目的是为了抹杀烽上王的功绩和成就。也有学者认为慕容廆这两次入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慕容廆没有占领辽东之前,其政权辖域和高句丽之间隔有西晋辽东、玄菟二郡,互不接壤的两者间没有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慕容廆担任平州刺史时尚且没有能力制约高句丽侵犯辽东,在烽上王时期,恐怕没有能力两次率军侵入高句丽。但古代东北各政权的疆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且面积都不是很大,彼时辽东、玄菟又在晋朝控制下,慕容廆于289年已经向晋朝投降,受封鲜卑都督,因此其率领部分军队越过晋朝控制的地区侵入高句丽也是有一定可能的,同时,虽然高句丽在美川王时期进攻过辽东、玄菟二郡,攻打过慕容廆所部,但如同中国的战国时期,彼时地区内各政权相互攻伐频繁,力量对比转换较快,所以不能简单的因后一时期的军事力量去判定前一时期是否有能力发动战争。就烽上王因小兄高奴子带兵击败慕容廆而对其加以重用的事实来看,小兄高奴子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可以推断《三国史记》对战争发生的事实记载是准确的,但对战争的评价明显有失偏颇,烽上王作为君王在战争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但至于其如何获胜,如何发挥了自身作用,却只字未提,这也是《三国史记》诸多记载存在可疑性的具体表现,烽上王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后世所描述暴君,其执政期间,特别在战争中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个方面是选用官员。烽上王即位时,国相为尚娄,为西川王二年所立,是前任国相阴友的儿子。烽上王三年“国相尚娄卒,以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国相,进爵为大主簿”。由其后的史料记载看,仓助利在烽上王时期对高句丽的政治影响很大,在内政、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慕容廆第二次入侵后,烽上王向群臣征求抵抗之策,仓助利建议“非高奴子无可用者”。高奴子在慕容廆第一次入侵时救助有功,烽上王将其爵位由小兄晋为大兄,仓助利此时建议任用高奴子,对烽上王而言,应该是贴合其心意的。烽上王意图任用高奴子,一则是对其欣赏,二则是有意对各部势力进行平衡。前任国相尚娄为阴友之子,阴友任国相前为沸流沛者,属沸流部,烽上王在尚娄去世后,以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相,是有意在国相的任用上做出平衡。高奴子本是北部小兄,南部出身的仓助利此时推荐北部的高奴子,也是有意顺应烽上王平衡各部势力的主张。高奴子任新城太守后,“善政有威声,慕容廆不复来寇”。由上可见,烽上王在位期间,在对外积极御敌、内部权力分配和选拔任用官员上,都是有一定建树的,史料中虽多有对其贬低的成分,但依然能够从侧面看到执政中有建树之处。
第四个方面是大兴土木、罔顾民生。烽上王九年高句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年饥民相食”。但此时烽上王却不顾人民困苦,当年八月,“王发国内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宫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人“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灵星、社稷”。高句丽人重视建筑,烽上王也不例外,但在国内困难的时候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极大地降低了其威望。
对烽上王的评述,应该将史料中所记载的其生平事迹与前后的历史背景结合全面看待,依据少量的史料从表面上将其定性为暴君是不客观的,对《三国史记》中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内容,应加以批判地分析、看待,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既不盲从、夸大,也不过分否认、贬低。从对烽上王执政的记载,可以看到彼时高句丽王权、军事、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
综上所述,尽管烽上王是一位在宫廷政变中被赶下台的君主,其统治期间也有部分否认的失当之处,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在位时的功绩。后继君王美川王通过政变上台,且烽上王是其杀父仇人,对烽上王进行贬低是一种必然。烽上王在加强王权、任用贤臣、军事措施等方面有一定眼光和建树的,对此应全面看待,作出客观评价。烽上王时期也是高句丽政治中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被废位使高句丽历代国王更加认识到部族势力对王权的威胁,更加重视中央集权,加强自身力量和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为日后高句丽发展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句丽烽上王之死考辨[J].孙炜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J].朴灿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高句丽地方统治结构研究[J].杨军.史学集刊.2012(01)
[4]高句丽早期五部考[J].杨军.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作者简介
尚冬雪(1985-)女,吉林松原人,延边大学世界史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朝鲜古代史。2012年-至今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组织部工作。